《汉字汉文在日本:明治时期日本文字语言文体改良研究》,曹雯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简介:
至19世纪中叶,最初由欧洲萌发并逐步向欧洲以外地域推广的现代化运动波及到东亚。与中国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徘徊之后,日本转而坚定走上欧洲现代化历程。众所周知,现代化道路开启的第一步是兴办近代教育以开民智,而简化现行文字文体以方便读写则关系着近代教育的推行效果。对于日本,语言改良首先面对的便是如何解决书写中的汉字难学难记问题。于此,社会舆论有分化:是全部废除汉字,还是限制对汉字的使用。前者的主张因无视汉字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性,既得不到政府的回应,也鲜少能获得社会舆论的同情;而后者的主张因符合发展现代社会的需求,逐渐成为日本朝野上下认真参酌的改革目标。回顾近代日本的语言改良,其过程漫长而复杂,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针对语言改革方向所做出的选择其实是对文化的选择。人们普遍认为明治以后的日本由于大力吸收西学,其文化趋西方化。实际情况却要复杂许多,即与日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汉学仍然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取向,而受到近代国家主义观念的影响、以争取文化上的独立性为要旨的国学运动从未停顿过,以致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化呈现出比以往更为丰富的多元化色彩。本书的写作目的即在于揭示上述复杂的语言改良过程以及语言背后体现出的多元化文化特征。而毫无疑问,日本现代语的形成曾影响到中国现代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