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前沿动态 理论方法 专题研究 学术争鸣 资源导航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经济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清代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目录(1982-2008年)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4-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2008年总目录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第1期
1  发刊词  1
2  敬悼郑天挺先生 傅衣凌 2-3
3  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郑天挺 4-6
4  明清封建各阶级的社会构成 傅衣凌 7-20
5  曹魏的屯田——中国田制史述略稿之一 韩国磐 21-35
6  海关总税务司对鸦片税厘并征与粤海常关权力的争夺和葡萄牙的永据澳门 陈诗启 36-51
7  唐代敦煌地区户籍和手实中的“自田”问题 张维训 52-58
8  试考唐代吐鲁番地区“部田”的历史渊源 杨际平 59-67
9  五代盐法钩沉 郑学檬 68-74+20
10  宋代的官营便钱 汪圣铎 75-82
11  明代后期景德镇御器厂匠役制度的变化 梁淼泰 83-93
12  试论明代漳泉海商资本发展缓慢的原因 林仁川,陈杰中 94-100
13  客家历史新探 梁肇庭 101-105
14  李大钊经济思想试析 孔永松 106-110+58
15  清代闽北土地文书选编(一) 杨国桢 111-121
16  近年来几次重要的中国经济史学术讨论会  122-123
17  堀敏一《均田制研究》简介 韩昇 123-124
18  珀金斯与《1368—1968年间中国农业的发展》 李伯重 125-12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第2期
1  对北魏均田令的一些分析 赵俪生 1-7+23
2  唐代江南地区粮食亩产量与农户耕田数 李伯重 8-15
3  从唐代盐法的改革论禁榷制度的发展规律 鲍晓娜 16-23
4  一六○○年—一八○○年皖南的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度 居蜜,叶显恩 24-30
5  明代中暹的贸易关系及华侨对暹罗经济发展的作用 张莲英 31-39
6  中国海港史编写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 达源 39
7  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 陈支平 40-46
8  试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人口问题 缪振鹏,王守稼 47-56+46
9  论近代四川盐业资本 张学君 57-67
10  简述近代中国租界的形成和扩展 戴一峰 68-77
11  清末奖励工商实业政策及其影响 施仁章 78-84
12  宋代的私庄 傅宗文 85-90
13  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於越的社会经济 辛土成 91-98
14  从两篇史料看台湾古代社会经济 陈国强 99-101
15  清代闽北土地文书选编(二) 杨国桢 102-114+116
16  滨岛敦俊谈日本的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千里 115-11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第3期
1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傅筑夫 1-13
2  一条史料的校正 章炮 13
3  清代前期茶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彭泽益 14-19+25
4  试论明末东南诸省的抗、欠租与铺仓 滨岛敦俊 20-25
5  台湾海关税收和税收分配统计(1862—1894) 汤象龙 26-33
6  再论郑成功与海外贸易的关系 韩振华 34-46
7  郑氏时期台湾农民的田赋负担 陈动 47-54
8  《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年) 宋汉理 55-73
9  关于陆贽论两税法的几个问题 李雪华 74-81
10  赵广汉的“钩距法”和汉代的物价 朱桂昌 82-87
11  宋代两浙围湖垦田之弊——读《宋会要辑稿》“食货”“水利”笔记 郑学檬 88-91
12  “文帝十余年不收田租”辨——与黄今言同志商榷 施伟青 92-95
13  治生之祖——白圭 陈雪良 96-98
14  清代闽北土地文书选辑(三) 杨国桢 99-106
15  不断探索前进的艰辛历程——读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杨国桢 107-112
16  关于郑成功时代若干经济问题的讨论 西河 113-114
17  寺田隆信谈郑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千里 115-116
18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道路学术讨论会”在广州举行 宇平 117- 118
19  明代月港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漳州召开 雨亭 11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第1期
1  万全堂的由来与发展 刘永成,赫治清 1-16
2  论清代棚民的户籍问题 刘敏 17-29
3  明代的海禁与倭寇 陈学文 30-38
4  宋代福建商人的活动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斯波义信,庄景辉 39-48
5  从地学观点看莆田平原的围垦 林汀水 49-58+29
6  唐代的度支使与支度使——新版《旧唐书》校勘记之一 卞孝萱 59-65
7  略论唐代寺院、僧尼免赋特权的逐步丧失 谢重光 66-72
8  孙恩卢循起义的社会阶级基础及其他 柯友根 73-82
9  旧中国商会溯源 徐鼎新 83-96+135
10  我国近代最早自主的新式邮政——一八八八年台湾邮政改革略述 潘君祥 97- 101
11  无锡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演变(1904-1956) 高景岳 102-110
12  目前经济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秦佩珩 111-116+110
13  漫谈《授时通考》 韩国磐 117-120
14  释用——兼论鎛、布、镛、用为同物而异名 陈云鸾 121
15  刘永成著《清代前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初探》评介 谭棣华,黄启臣,叶显恩 122-125
16  日本史学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概况(1981年) 晓次 126-132
17  释有与布——西周农业工具探索 陈云鸾 132
1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二年目录  133-135
19  作者•编者  38
20  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济问题的讨论 邱松庆 4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第2期
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1-3
2  论清代前期的禁海闭关 汪敬虞 4-16
3  清前期农业雇工的工价 吴量恺 17-30
4  清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结构 林仁川,陈杰中 31-42+56
5  《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年) 宋汉理 43-56
6  关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户籍残卷中的几个问题 韩国磐 57-67
7  北朝均田制与鲜卑族的关系 张维训 68-76
8  战国两汉地主占田的最低限 徐扬杰 77-82
9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轮运业与上海轮船商 于醒民,陈兼 83-99
10  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 沈祖炜 100-110
11  中国近代外债的起始时间 李承烈,邓孔昭 111-113+122
12  读伍丹戈著《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 林仁川 114-116
13  《张季子九录校补稿》中关于通海垦牧公司的资料  117-12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第3期
1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的演变(上) 韦庆远,鲁素 1-17
2  清代浙江田契佃约一瞥 杨国桢 18-29
3  明清经济发展并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王业键 30-39+54
4  明代徭役的优免 伍丹戈 40-54
5  宋代成都经济特点试探 谢元鲁 55-63+118
6  从敦煌户籍看唐代均田制下土地还授的实施问题 杨际平 64-76
7  略论农家源流及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林其錟 77-82+96
8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郑昌淦 83-92+105
9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高增德,尹协理 93-96
10  近代福建华侨投资企业的历史及其特点 林金枝 97-105
11  福建船政局的创办及其发展和衰落 林庆元 106-118
12  喜读叶显恩新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傅衣凌,杨国桢 119-121
13  《商会简明章程》颁行日期补正 朱英 12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第4期
1  福建农村的耕畜租佃契约及其买卖文书 傅衣凌 1-4
2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的演变(下) 韦庆远,鲁素 5-28
3  明清时期的井灌 陈树平 29-43+28
4  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 罗红星 44-54
5  休宁《程氏置产簿》剖析 彭超 55-66
6  五代两税述论 郑学檬 67-75+66
7  唐代田地的租赁和抵押的关系——从租佃契约到典地契的诸形态 堀敏一,韩昇 76-87
8  论王符的农工商各有本末论 张守军,蒋时宗 88-94
9  渔村土地问题的性质及其经营方式初探——闽海渔村经济调查报告之一 章振乾 95-102
10  论江南制造局 姜铎 103-117+102
11  漠河金矿与李金镛 曲从规 118-128
12  河东盐池开发时代考 卫斯 129-131
13  汉初算赋口钱辨 钱伯泉 132-133
1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三年目录(总第四期至第七期,作者后之数字表示期•页)  134-135
15  江南制造局历年经费支出  136
16  学术活动简讯  9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第1期
1  论清代后期恢复及强化封建土地关系的政策措施 李文治 1-12
2  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 陈支平,林仁川 13-24
3  明初的迁徙富户与粮长制 洪沼 25-38
4  明代广西盐法芻议 覃延欢 39-42+67
5  论两宋的周期性食盐“过剩”危机——十至十三世纪中国食盐业发展规律初探 郭正忠 43-58
6  唐代封建政府对商贾的政策及其影响 张邻 59-67
7  略论曹魏的士家屯田 赵克尧,许道勋 68-76+82
8  汉代的訾算 黄今言 77-82
9  “隶臣妾”的身份复议 施伟青 83-88
10  关于福建奴隶制和封建制问题的讨论 蒋炳钊 89-94
11  中央苏区工业生产概况 邱松庆 95-103
12  从一份公债合同看中国近代金融资本的几个特点 姜鲁鸣 104-110
13  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述评 江太新 111-118
14  两本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评介 杨际平,郑学檬 119-12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第2期
1  四川清初招徠人口和轻赋政策 彭雨新 1-9
2  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吕作燮 10-24
3  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 樊树志 25-37+45
4  明代川陕茶马贸易浅说 吴仁安 38-45
5  宋元时期我国陶瓷器的对外贸易 叶文程 46-52
6  隋唐时期的义仓及其演变 朱睿根 53-59
7  “亥市”试解 陈铿 59
8  春秋时楚国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及所受的限制 程涛平 60-65
9  广西两千年来人口演变概述 李炳东 66-74
10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分析 温广益 75-89
11  学术活动简讯  89
12  外商侵占中国电报利权与洋务派的政策 徐元基 90-103
13  舟山渔业发展史初探 赵以忠 104-114
14  国民党政府财政走向总崩溃的历史必然性 陈昭桐 115-121
15  购买年能不能说明中国地租的剥削程度? 况浩林 122-7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第3期
1  山西票号与清政府的勾结 孔祥毅 1-12
2  从借贷资本的兴起看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完整形态 洪葭管 13-23
3  论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变化 夏林根 24-31
4  清至民国闽北六件“分关”的分析——关于地主的家族与经济关系 郑振满 32- 36+50
5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与商人资本的发展 黄启臣 37-50
6  《新安商人的研究》中译本序言 藤井宏 51-54
7  元代的棉花生产和棉纺业 洪用斌 55-63
8  《占城稻质疑》补证 徐晓望 64-66+63
9  唐代安史乱后漕粮年运量骤降原因初探 王朝中 67-76
10  北魏官禄制度的确立及其对鲜卑族封建化的意义 张维训 77-86
11  试论十六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 柯友根 87-103
12  和籴制度溯源 杨际平 104-106
13  春秋时代句吴社会经济初探 辛土成 107-115
14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几个问题 陈舜卿 116-121+106
15  板晒海盐技术的发明与传播 郑志章 12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第4期
1  清代景德镇一处炉寸窑号的收支盈利 梁淼泰 1-16
2  气候•收成•粮价•民情——读《李煦奏摺》 谢天佑 17-20
3  试论清代商业资本的发展趋势 刘敏 21-33
4  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 李伯重 34-49
5  清前期军屯概述 李景屏 50-57
6  宋代四川盐业中的所有制转化 张学君 58-66
7  五代十国的杂税 郑学檬 67-71
8  唐中后期淮南农业经济的发展 颜亚玉 72-77+66
9  九龙江下游的围垦与影响 林汀水 78-87
10  东汉时期荆扬二州经济的发展 孔祥宏 88-93+109
11  游农与殷人迁居再探 果鸿孝 94-98
12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特殊土地问题 孔永松 99-109
13  旧中国重庆机器棉纺织工业发展初探 陈昌智 110-118
14  利玛窦看到的明末社会经济 林金水 119-123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目录(总第八期至十一期,作者后之数字表示期•页)  124-12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第1期
1  秦以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初步估计 郑绍昌 1-8
2  试论贝币的职能与殷商时期的商品经济 卫斯 9-12
3  从敦煌文书看唐代前期的和籴制度 杨际平 13-27
4  论唐代方镇“进奉” 陈明光 28-33+8
5  宋元以来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 吴凤斌 34-42
6  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对有关制度的综合分析 苏启龙,袁征泽 43-53
7  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濮院镇的经济结构之探索 陈学文 54-61+42
8  清代福建的鸦片贸易 林仁川 62-71
9  从乾隆刑科题本看东北旗地的经营方式 何溥滢,谢肇华 72-78
10  辛亥革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虞和平 79-87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溪苏区的经济建设 张水良 88-99+78
12  研究东北经济史的点滴体会 孔经纬 100-102
13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唐史研究与教学座谈会简况 杨际平,陈明光,刘海峰 103 -105+102
14  《简明中国经济通史》介绍 陈明光 106-107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第2期
1  西汉时期闽越社会经济的探索 辛土成 1-9
2  东晋南朝地方财政收支述论 严耀中 10-17+9
3  论唐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动 刘海峰 18-29
4  宗法公社管探 柯昌基 30-44
5  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 杨国桢,陈支平 45-57
6  清代的机器面粉工业 朱光华 58-62+57
7  歙县唐模村许荫祠文书研究 彭超 63-72
8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美国轮船商 于醒民,陈兼 73-84
9  十九世纪中德贸易往来 陈纪遥 85-89+72
10  民生公司的企业管理与行为科学 熊甫,凌耀伦,马昌铭 90-96
11  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建设述评 陈群哲 97-103
12  读《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 汤明檖,刘志伟 104-106
13  考述赋役 说明历史——《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祁国钧 107-10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第3期
1  从秦简看战国时期秦国保护“人力”的措施 施伟青 1-6+18
2  论鲜卑拓跋族由游牧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历史转变 张维训 7-18
3  唐代西州均田制的实际授田标准考 鲍晓娜 19-26
4  宋代和籴利弊初探 魏娅娅 27-37
5  南宋粮价细表 汪圣铎 38-52
6  明初的杂役和均工夫 唐文基 53-62
7  清朝的粮价奏报与其盛衰 陈金陵 63-68
8  再论清代商业资本的增殖 刘敏 69-81
9  辛亥革命后上海资本家的实业活动 丁日初 82-92+112
10  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初级市场试探 戴一峰 93-104
11  晚清泉州“观口黄”置业契约选 陈盛明 105-112
12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序 叶显恩 113-118
13  本刊主编杨国桢赴日本研究和交流 啸鸣 11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第4期
1  《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序、跋 杨国桢,叶显恩 1-5
2  试论西汉徭役制度的特点 罗庆康 6-10
3  关于唐代杂徭的几个问题 张泽咸 11-21+5
4  唐五代时期湖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启淮 22-34
5  宋代福建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洪沼,郑学檬 34-44
6  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 郑振满 45-55
7  明代中期的城市官地租额——试析成化十七年令 黄爱淳 56-58
8  清代海南黎族的土地典卖契刻 张雪慧 59-63
9  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 闵宗殿,王达 64-72
10  清末第一次南洋劝业会述评 马敏 73-78
11  关于无锡缫丝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张迪恳 79-86
12  辛亥革命前的江苏民族资本 唐文起 87-95
13  抗日战争时期安溪茶叶生产的几个侧面 苏鑫鸿 96-102
14  道光朝户部银库失窃案琐谈 孙小著 102-103
15  一本嘉惠学林的经济资料选辑——读《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 郑学檬 103- 107
1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五年目录(总第十二期至十五期,作者后之数表示期•页)  108-10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第1期
1  从棉纺织品的贸易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汪敬虞 1-18
2  1929—1934年“国定税则”与“关税自主”剖析 黄逸平,叶松年 19-28
3  唐代商税辨析 张邻,周殿杰 29-34+28
4  唐代的酒类专卖 陈衍德 35-43
5  明代漕船的修造及船料的派征 鲍彦邦 44-52
6  论明代华侨对中菲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林金枝,张莲英 53-61
7  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乡镇经济试探 蒋兆成 62-72
8  试论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利润 林仁川 73-85+43
9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 李伯重 86-96
10  清代福建的海外贸易 松浦章,郑振满 97-104
11  清初的福建运司盐政 林永匡 105-111
12  论《溪南里土地法》 苏明辉 112-117
13  1933年—1936年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 姚会元 118-120+111
14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 傅衣凌,陈支平 121-12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第2期
1  围绕“乡族”问题——在厦门大学共同研究会上的讨论报告 森正夫,成之平 1-8
2  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兼及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 黄宗智 9-15+8
3  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 叶显恩 16-29
4  明洪武年间凤阳地区的民屯 张忠民 30-36
5  略论明代徽州的土地占有形态 刘淼 37-43
6  从《中服共侍约》看汉初的商业活动 钱伯泉 44-46
7  从桑田麻田到永业田的变化——均田制久施不断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张维训 47-58+36
8  唐代公验与过所案卷所见的经济资料—部曲奴婢 程喜霖 59-70
9  两《唐书》天宝户口对勘 卞孝萱 71-83
10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扩张 陈小冲 84-92+43
11  民国时期福建公路交通发展概况 李少詠 93-99
12  河口考察记 徐晓望 100-105
13  皮币辨析 张南 106-107
14  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读韦庆远《档房论史文编》 郭树银 108-111
15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读后 杨际平,陈明光 112-114
16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 傅衣凌,陈支平 115-119+1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第3期
1  中国封建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前提——兼论唐宋之际地权关系和阶级构成的变化 葛金芳 1-8+37
2  唐代两税法前的户税 朱睿根 9-14+25
3  唐代淮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周东平 15-25
4  五代福建对外贸易 韩振华 26-30
5  明代徽州洪氏誉契簿研究 刘和惠 31-41
6  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 郑志章 42-52
7  商人包买主产生的历史条件 刘秀生 53-59+83
8  康熙时期对“生息银两”制度的初创和运用——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过程研究之一 韦庆远 60-69
9  1570—1760年中国和吕宋贸易的发展及贸易额的估算 钱江 69-78+117
10  清代高山族土地关系的新变动 郭志超 79-83
11  清代东北货币金融述略 王革生 84-93
12  近代上海南洋庄和南洋贸易 李伯祥,蔡永贵 94-104
13  近代闽江航运业初探 戴一峰 105-113
14  明代广西的“田土之争” 覃延欢 114-117
15  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区性研究的新成果——《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评介 王日根,成之平 118-124
16  吐蕃时期敦煌课麦粟文书介绍 唐耕耦 125-126+130
17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 傅衣凌,陈支平 127-13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第4期
1  十九世纪中清政府的反革命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宓汝成 1-15
2  也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与张金光同志商榷 施伟青 16-25
3  隋唐均田、租庸调制下的逃户问题——兼谈宇文融括户 杨际平 25-35
4  唐代地主庄园中雇佣劳动者的几个问题 陈良文 36-41
5  唐代后期的屯田 黄正建 42-52
6  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 陈铿 52-60
7  明代丝织品加派述论 范金民 61-69
8  明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 曾玲 70-76
9  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启臣 77-87
10  清初地丁钱粮征收新探 陈支平 88-95
11  近代安溪茶产述论 苏鑫 96-102
12  中国古代商业道德的若干特点 陈新元 103-106
13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 傅衣凌,陈支平 107-110
1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六年总目录  111-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第1期
1  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姚贤镐 1-14
2  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冶铸业 董希如 15-20
3  秦朝傅籍标准蠡测 陈明光 21-27+20
4  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杂考(三题) 杨际平 28-38
5  泉州平原的围垦与水利建设 林汀水 39-45
6  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 陈尚胜 46-52
7  明代中后期的福建盐业经济 曾玲 53-61
8  清顺治年间湖广等省兴屯始末 彭雨新 61-68
9  台湾建省后岁入考订 邓孔昭 69-73
10  十三行与清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章深 74-80
11  近代中外合办企业管理权问题浅论 曾山 81-86
12  简论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税 孔永松 87-97
13  中央苏区财经建设的若干问题 苏俊才 98-99+52
14  西周人口蠡测 沈长云 100
15  释东晋南朝的“夫力”、“夫日”、“夫直” 卜宪群 101-104
16  从《卖田说》看清代的土地集中过程 关雨辰 102-104
17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 傅衣凌,陈支平 105-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第2期
1  纪念创刊五周年笔谈 李文治,彭泽益,汪敬虞,韦庆远,汤明檖,寺田隆信,森正夫,罗友枝,王业键,王国斌,宋汉理 1-5
2  百越民族稻作农业初探 辛土成 6-12
3  两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理论 钱剑夫 13-18
4  隋唐五代中国西部地区耕畜关系文书掇拾——休休室读史札记 傅衣凌 19-28+ 33
5  唐代茶法略考 陈衍德 29-33
6  试论明代驿传役由永充向轮充的转化 李长弓 34-40
7  试论明代中日官方贸易向民间贸易的演变 聂德宁 41-49
8  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五 李华 50-60
9  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 陈支平 61-68
10  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 王业键,陈春声 69-85+100
11  乾嘉时期银贵钱贱问题探源 王宏斌 86-92
12  福建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 张文绮 93-100
13  山东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述要 申春生,刘大可 101-108
14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 傅衣凌,陈支平 109-111+10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第3期
1  书讯二则  111-112
2  明清以来商人“合本”经营的契约形式 杨国桢 1-9
3  明清私人海上贸易的特点 林仁川 10-17
4  明代江南民田的数量和科则 林金树 18-24
5  清代四川的榷关 鲁子健 25-29+44
6  雍正时期对“生息银两”制度的整顿和政策演变——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研究之二 韦庆远 30-44
7  叙乾隆时的漕粮宽免 殷崇浩 45-49
8  清代后期广东丝织工场的个案研究——读《沙滘楚旺房陈氏家谱》 陈玉环,刘志伟 50-56+63
9  “游农”不能解释殷都屡迁的原因 黎虎 57-63
10  北魏前期的租调制度 张维训 64-72
11  五代十国的若干土地政策述论 郑学檬 72-80
12  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系统——大生企业系统的形成 严学熙 81-88
13  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戴一峰 89-98
14  谈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 叶显恩 99-102
15  国外明清社会经济史新著绍介三种 杨国桢,陈春声 102-106+80
16  《史记索隐》“贱之徵贵”条质疑 丁忠义 107
17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 傅衣凌,陈支平 108-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第4期
1  清代广东水运与社会经济 叶显恩 1-10
2  从广州爱育堂契约文书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关系 谭棣华,赵令扬 11-19
3  清代湘鄂西山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影响 张建民 19-23
4  略论徽州商人与吴楚贸易 王廷元 24-31
5  十六世纪以来中外贸易通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李刚,徐文华 32-37+53
6  明清福建沿海农田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 郑振满 38-45
7  明清时期闽南人口的海路外流 苏鑫鸿 46-53
8  略论近代浙江丝织业生产的演变及其特点 姚玉明 54-59
9  近代子口税制度初探 胡刚 60-67+97
10  中央苏区商业述论 邱松庆 68-75
11  略论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农与富农问题 李少明 75-78
12  唐五代移民入蜀考 谢元鲁 79-85
13  再析唐代官员俸料钱的财政来源 刘海峰 86-89+45
14  西汉的养马业 赵梦涵 90-96
15  也谈秦以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杨贵 96-97
16  吐蕃时期敦煌课麦粟文书补 唐耕耦 98-99
17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 傅衣凌,陈支平 99-102
18  沧州土地文书辑存(一) 朱文通 103-106
19  发展中的厦门大学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古代史教学科研联合实体 兰方 107-109
2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七年总目录  110-1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第1期
1  魏晋南北朝时寺院地主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韩国磐 1-12
2  论曹魏屯田的广泛推行与经营管理 童超 12-19+38
3  试论宋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 李蔚 20-27
4  明清时期浮梁的农林商品 梁淼泰 28-38
5  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陈忠平 39-45+92
6  清代人口的计量问题 吴慧 46-52
7  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 刘秀生 53-60
8  清代粤海关税收述论 戴和 61-68+27
9  清代台湾大米对福建的输入——以兵眷米谷为中心 杨彦杰 69-77
10  张謇新论——论张謇经济思想的发展道路 戴一峰 78-85
11  论官办基隆煤矿的创办和经营 潘君祥 86-92
12  唐财政史两题平议 李晓路 93-95
13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 傅衣凌,陈支平 95-97+101
14  沧州土地文书辑存(二) 朱文通 98-101
15  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要 关雨辰 102-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第2期
1  一代学人长逝 中外史界同哀——沉痛悼念傅衣凌教授 本刊编辑部 1-2
2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 章有义 3-10
3  论中国永佃权的基本特征 杨国桢 10-16
4  关于《溪南里土地法》主要内容的考辨 孔永松 17-20
5  晚清加税裁厘交涉案初探 周育民 21-25
6  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役军饷问题探讨 蒋致洁 26-31+16
7  明清时期的茶马政策述论——明清茶法研究之一 苏鑫鸿 32-40
8  清代四川“茶法”述评 陈一石 41-47+63
9  清代前期福建农村社会与佃农抗租斗争 三木聪 48-56
10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土地价格与地租 彭超 56-63
11  试论明代统治集团的消费问题 唐文基 64-71
12  明代海外朝贡贸易实质初探 李金明 72-77
13  试析明初土田数字增长之原因 郑克晟 78-83
14  上海藏本敦煌所出河西支度营田使文书研究——兼论唐代屯营田的几种经营方式 杨际平 84-91+109
15  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 钱伯泉 92-97+40
16  更三品新探 于琨奇 98-102
17  辛勤耕耘的硕果——序李龙潜著《明清经济史》 汤明檖 102-104
18  景德镇考察记 曹国庆,萧放 104-109
19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 傅衣凌,陈支平 110-113
20  沧州士地文书辑存(三) 朱文通 113-1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第3期
1  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傅衣凌 1-7
2  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对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兴衰研究之三 韦庆远 8-17
3  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 陈支平 18-25
4  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邓开颂 26-30
5  清代北方农地利用的特点 李三谋 31-34+30
6  论清代湖南的手工业和商业行会 王继平 35-39+25
7  略论近代福建华侨汇款 林金枝 40-47
8  关于福建船政局的成效问题 郑剑顺 48-53
9  明初迁徙富户考释——兼论京师坊厢徭役制度 李龙潜 54-64+53
10  明代宗藩制度述评 蒋兆成 65-73
11  明代纲银法 陈铿,赵建群 74-81
12  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吴松弟 82-87
13  唐代荆州经济述论 林立平 88-95
14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述评 陈忠平 96-99
15  评介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王日根,成之平 100-102
16  读孔永松著《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 魏宏运 103-102
17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 傅衣凌,陈支平 104-106+110
18  沧州土地文书辑存(四) 朱文通 107-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第4期
1  宇文泰建立政权的社会经济等分析——宇文泰述论 张维训 1-11
2  《新唐书•食货志》有关井盐记载释疑——兼与古贺登氏商榷 吴天颖 12-23
3  唐朝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内涵试析 陈明光 24-31
4  试论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限度 理绥 32-36
5  五代蚕盐考 郭正忠 37-46+11
6  论元代江南的官田 罗贤佑 47-52+31
7  明代府县吏典社会危害初探 赵世瑜 53-61
8  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曹树基 62-66+74
9  明清福建的家庭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郑振满 67-74
10  清代福建的外贸港口 陈希育 75-81
11  民国时期福建的木材生产与输出 林仁川 82-89+96
1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工业 张水良 90-96
13  试析西南反蒋时期广东军事集团的财经措施 郑俊琰 97-102
14  沧州土地文书辑存(五) 朱文通 103-108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八年总目录  109-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第1期
1  论唐代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因素 周殿杰,张邻 1-7+15
2  宋代福建手工业布局的几个问题 陈衍德 8-15
3  宋代户帖考释 葛金芳 16-23
4  明清江南地区造船业的发展 李伯重 24-30
5  明清徽州地理、人口探微 唐力行,凯瑟•海泽顿 31-38
6  清代晋商的股俸制 张正明 39-43
7  论清代苏、松、嘉、湖地区农业计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罗仑 44-52
8  道光前期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 杨国桢,黄福才 53-61+38
9  辛亥革命前后珠江三角洲乡镇缫丝工业的发展及其典型意义 彭雨新 62-69
10  晚清广东劳工“集体行动”理念初探 陈明銶 70-77
11  民国时期福建纸的生产与运销 林仁川 78-86
12  关于石门镇榨油业的调查研究 陈学文 87-89+77
13  敦煌学和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读《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 谢重光 90-92
14  “民不徭,赀钱二十二”新释 王云 95
15  “货殖”释 张仲荧 96
16  史坛动态  93-9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第2期
1  论清代鸦片战前地价和购买年 李文治 1-12
2  清代农村“伙种”关系试探 郭松义 13-18
3  清代盐商与帑银 李克毅 19-24
4  清代前期广东、福建两省的粮布消费问题——鸦片战争前传统自然经济的局部瓦解 徐晓望 25-31+44
5  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 田培栋 32-37+12
6  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 郑振满 38-44
7  从江西行条鞭看明宣德以后地方自决体制 李长弓 45-52
8  地主经济制质疑 赵冈 53-56
9  近代沿岸贸易税述论 吴亚敏,邵锦华 57-65
10  试论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南宋中后期海商资本的衰落 廖大珂 66-72
11  唐以来福建水利建设概况 林汀水 73-78+65
12  麹氏高昌赋役制度管见 杨际平 79-87+94
13  魏晋南朝蛮、僚、俚族对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张泽洪 88-94
14  汉代亩租额稽核 周国林 95-101
15  “大索貌阅”考实 林日举 102-104
16  略论刘铭传在台湾实行的丈田清赋 黄天祝 105-107+10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第3期
1  晋—唐寺院的园圃种植业 谢重光 1-7
2  吐鲁番出土文书《唐赵须章等名籍》考释 程喜霖 8-14
3  契丹统治下的燕云农业经济 颜亚玉 15-21+14
4  宋代福建沿海的商业化浪潮 傅宗文 22-29
5  闽台节日民俗及其特征 苏鑫鸿 30-39
6  明弘治敕谕与云南的银矿 刘如仲 40-43+39
7  十六世纪以来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原因新探——与李刚、徐文华同志商榷 李明银 44-49
8  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 陈支平 50-57+49
9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次色瓷器变价 梁淼泰 58-65
10  清代东北官庄的由来和演变 王革生 66-72
11  清代民间会计复式记帐概述 傅建木 73-77
12  清末“官商联盟”初探 朱英 78-85+72
13  抗战前期国民党地方财政收入状况述略 甘于黎 86-91
14  评介明清经济史新著两种 凡成 92-6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第4期
1  北魏前期徭役问题初探 张维训 1-7+38
2  食干补论 刘汉东 8-11+26
3  唐代的寺庄 张弓 12-19
4  唐代御史台对财政经济工作的监督 胡沧泽 20-26
5  敦煌私社的“义聚” 郝春文 27-30+19
6  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 黄启臣 31-38
7  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 范金民 39-46
8  清代中后期青藏云贵的商业交通 刘秀生 47-52+46
9  湘军饷源新探 蒋致洁 53-56+76
10  再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的商品生产 戴一峰 57-64+69
11  试论中国近代植物油出口贸易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魏娅娅 65-69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抢米风潮 张水良 70-76
1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海关缉私工作述评 连心豪 77-83+90
14  清代丁村土地文书选编 张正明,陶富海 84-90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九年总目录  91-9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第1期
1  汉代雇佣劳动者身份特点的再探讨 庄辉明 1-8
2  中唐以后敦煌税法的变化 堀敏一,郑学檬,杨际平 9-14
3  试论唐后期奢侈性消费的特点 陈衍德 15-20+26
4  两税向田亩税的转变及其原因初探 沈世培 21-26
5  北宋四川商税问题考释 林文勋 27-34+64
6  辽代契丹人饮食考述 张国庆 35-42
7  泉州在明琉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庄景辉 43-48+14
8  明清福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曾玲 49-55
9  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 陈支平 56-64
10  明清时代樟树药业发展初探 萧放 65-70
11  清代雍、乾时期河西屯田述论 崔永红 71-77+55
12  试论近代华北棉花流通系统 张利民 78-83+88
13  九等户到五等户的转变时间 邢铁 84-85
14  中国市镇史研究的力作——读《宋代草市镇研究》 程远得 86-88
15  评《中国海关简史》 詹庆华 89-9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第2期
1  试论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的不必还授——兼与孙天福等同志商榷 杨际平 1-8+ 26
2  唐朝推行两税法改革的财政前提——一代宗时期财政改革与整顿述评 陈明光 9 -15
3  试论南朝商业的几点变化 张兆凯 16-20+15
4  论两宋乡村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郭正忠 21-26
5  宋代盛行铁钱因果初探 陈广胜 27-32
6  明代中后期士人弃学经商之风初探 黄瑞卿 33-39+46
7  论明清时期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王日根 40-46
8  清代湖南农村的采矿业 李华 47-53
9  清代棉布市场的变迁与江南棉布生产的衰落 刘秀生 54-61
10  清代江汉平原水灾害与经济开发探析 宋平安 62-66
11  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计量研究的几则根据 章有义 67-71
12  近代“宁波帮”文化心态初探 姚玉明 72-78+101
13  论近代福建的植树造林——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一 戴一峰 79-85
14  试述抗战前期的“福建省银行” 陈锦祥,林德志 86-91+97
15  古代东南越人的造船业 李少明 92-97
16  闽西计口授田析要 欧阳佑民,潘湘官 98-101
17  《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述评 蒋兆成 102-10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第3期
1  魏晋南北朝的杂税之制 高敏 1-12
2  孝文帝改革以来的北朝徭役制度和徭役轻重问题 张维训 13-23
3  唐代丝绸织染业述论 杨希义 24-29+38
4  论宋代寺院经济的地域差异 游彪 30-38
5  明清(前期)财政结构性变化的计量分析 吴慧 39-45+56
6  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关于明末外国白银的输入及其作用的重新检讨 倪来恩,夏维中 46-56
7  陈埭丁氏“海荡图”研究 杨彦杰 57-64+79
8  试论十八世纪湘米输出的可行性问题 钟永宁 65-71
9  试论清中后期金华府私人抵押借贷与转移土地的关系 沈炳尧 72-79
10  晚清时期广东的对外贸易及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连浩鋈 80-91
11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简介 关雨辰 104
12  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陶诚 92-98
13  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 杨国桢,陈支平 99-101
14  别具一格的地区经济史新著——《福建经济发展简史》读后 陈明光 102-103+9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第4期
1  唐宋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转输贸易 蓝勇 1-11
2  论夹锡钱 俞兆鹏 12-18
3  明代广州的商业中心地位与东南一大都会的形成 蒋祖缘 19-29
4  清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徐晓望 30-40
5  清代的盐官与盐政 李克毅 41-50
6  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 萧凤霞,刘志伟 51-56
7  清代鸦片战争前国外粮食输入问题 崔宪涛 57-62
8  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 曹幸穗 63-75+62
9  威厚阔、李德立与裁厘加税——记八十八年前的一次争论 汪敬虞 76-89+98
10  二战时期国统区的三次大灾荒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张水良 90-98
11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评介——兼论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科书的缺陷与不足 班耀波 99-102
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年总目录  103-10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第1期
1  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 杨国桢,陈支平 1-5
2  傅衣凌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上的成就 刘永成 6-11
3  从地权形式的变化看明清时代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李文治 12-22
4  明代福建的丁料和纲银 山根幸夫,李小林 23-27+11
5  关于北京歙县会馆 寺田隆信,潘宏立 28-38
6  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 滨岛敦俊,沈中琦 39-48+108
7  郑成功海上贸易及其内部组织之特点 郑克晟 49-55
8  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 叶显恩 56-62
9  论欧阳铎的赋役制度改革 唐文基 63-71
10  明末清初杭嘉湖的里役改革 蒋兆成 72-79+108
11  从清代获鹿县档案看庶民地主的发展 江太新 80-90+99
12  清代中期的三级市场结构 刘秀生 91-99
13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 李伯重 100-105+107
14  中国海关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概况 同仁 106
15  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四川自贡召开 陈衍德 107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第2期
1  从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及战国时期的爰田制 沈长云 1-7+14
2  关于“太半之赋”的若干问题——与刘文汇同志商榷 施伟青 8-14
3  唐后期奢侈性消费的社会影响 陈衍德 15-20
4  唐、宋对海南的经营及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刘美崧 21-28
5  宋代免行役钱论析 魏天安 29-35+49
6  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 刘志伟 36-42+28
7  清代福建义田与乡治 王日根 43-49
8  沙木胡索特王统治时期的哈密维吾尔人的农业 黄建华 50-56
9  论近代福建木材业——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二 戴一峰 57-66
10  荣家企业的创办及其经营管理 曲从规 67-78
11  近代山东草辫业发展探析 王传荣 79-85
12  抗日战争时期海关缉私工作的破坏 连心豪 86-93
13  唐代长安城人口百万说质疑 郑显文 94-97
14  宋时福建“生子多不举”原因何在 林汀水 95-97
15  台湾商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黄福才《台湾商业史》出版 成言 98
16  《清人社会生活》评介 陈支平 99-97
17  又一部中国近代海关史大型资料书问世——《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简介 詹华庆 10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第3期
1  汉代田税及其相关问题——兼与周国林同志商榷 臧知非 1-8
2  魏晋南北朝林业、渔业考查 刘汉东 9-14
3  两宋工艺革命述论 葛金芳 15-24+14
4  叶适经济思想研究 叶坦 25-33
5  明代大陆人民向台湾迁移及对台湾的开发 林仁川 34-46
6  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及其原因 李华 47-59
7  从地方志看香山县地方势力的转移 蔡志祥 60-68
8  论清末政府在经济上除弊兴利的主要之举 果鸿孝 69-79
9  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 张丽 80-88
10  也谈《禹贡》制定田赋等级的问题 林汀水 89-91
11  闽北朱氏宗族的族学资料 孙永生 92-93
12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又一硕果——《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评介 杨际平 94 -99
13  《唐代盐政》评介 陈明光 100-9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第4期
1  论中国古代家长制的建立和家庭形态 堀敏一,周东平 1-7+82
2  西汉屯田的几个问题 杨际平 8-15
3  西晋诸侯四分食一制考略 周国林 16-17+61
4  陆贽论两税法平议——兼论唐德宗实施两税法的局限性 陈明光 18-24+70
5  明代海南岛的进出口贸易 张雪慧 25-32+61
6  略论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迁及其历史地位 叶显恩 33-45+15
7  清代福建合同式宗族的发展 郑振满 46-53
8  试论“绍兴师爷”的区域社会基础 郭润涛 54-61
9  清代四川的印书业 王纲 62-70
10  清代广东宗族问题研究 郑德华 71-82
11  试论香港客属社团对都市化情况的适应 谢剑 83-95
12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1年之内债 金普森,王国华 96-103+15
13  满铁的中国农村实态调查概述 曹幸穗 104-109
14  《中国灾荒史,1927─1937》出版 史近 110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总目录  111-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第1期
1  汉代自耕农经济试析 柳春藩 1-7+14
2  回鹘文书所见高昌回鹘王国的纸钞与铸币 杨富学 8-14
3  两宋期间福建的矿冶业 林汀水 15-22
4  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 余永哲 23-27+22
5  明清时期中国对日丝绸贸易 范金民 28-37
6  明清江汉平原的移民及其阶段性人口增长 张加炎 38-45+95
7  顺治朝的军费支出与田赋预征 陈锋 46-50+77
8  清代海外贸易的经营与利润 陈希育 51-58
9  明清之际澳门海上丝路贸易述略 杨仁飞 59-64+71
10  鸦片战争前江苏地区农村市场简论 唐文起 65-71
11  试述海关防杜子口税流弊的改进措施 翟后柱 72-77
12  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 罗耀九,林平汉 78-85
13  晋江农业劳动力转移五十年历史考察(1936-1986) 阎浩 86-95
14  《宋代盐业经济史》评介 陈衍德 9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第2期
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十年 杨国桢 1-2
2  关于我国地主名称的原始 章有义 3-4
3  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 赵冈 5-18
4  析汉代的“假税”与“八月算民” 陈明光 19-24+67
5  魏晋南朝时期北方汉人入闽及其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 胡滄澤 25-32
6  闽国田制考略 徐晓望 33-39
7  明代宦官与广东经济 杜婉言 40-49
8  明代中叶湖州府乌程县的社会经济结构——明清江南典型县份个案研究之三 陈学文 50-59
9  试论明清福建手工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曾玲 60-67
10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江秀平 68-75
11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是非得失平议 代鲁 76-82
12  略论中国银行的早期发展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张庆军 83-89
13  1949—1978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 夏振坤 90-99+39
14  读潘镛先生《旧唐书食货志笺证》 卢开万 100-102
15  《福建华侨档案史料》评介 史锋 10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第3期
1  重提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 赵德磬 1-6
2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度量衡 吴慧 7-18+60
3  天宝四载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文书研究  19-32
4  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 蔡良军 33-42
5  海上贸易与宋元泉州农业经济特色 袁冰凌 43-49
6  明代中后期广东乡村礼教与民间信仰的变化 杜荣佳 50-60
7  试论明代茶法的特点 郭孟良 61-66
8  18世纪中国与西欧的茶叶贸易 庄国土 67-80+94
9  近代洋关制度形成时期清政府态度剖析 戴一峰 81-88
10  台湾光复初期闽台经济关系初探 林真 89-94
11  “门户开放”政策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刍议 郑以灵 95-100
12  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读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 李祖基 101- 10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第4期
1  中国与西欧农村工业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王国斌,李伯重 1-9
2  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 陈支平 10-17
3  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 刘志伟 18-30
4  明清广东商帮 黄啓臣 31-38
5  明清之际福建的民间海外贸易港口 聶德宁 39-45
6  明中叶福建惠安县里甲状况探析 周玉英 46-51
7  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构与发展 罗一星 52-56+81
8  清代四川富荣盐业股份“分等”说辨析 吴天颖 57-65
9  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经济活动 刘正刚 66-72
10  近代福建海关的建立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林仁川 73-81
11  论洋务官员的经济思想 郑剑顺 82-88
12  明清城镇经济史研究的新突破 与林 89
13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序 汤明檖 90-92
14  《清代军费研究》评介 刘淼 93
15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94-95
1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二年总目录  96-9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第1期
1  北齐户口考 郑显文 1-5
2  也论秦“士伍”的身份——与周厚强同志商榷 施伟青 6-16
3  试论唐太宗“轻徭薄赋”思想及其实践——与隋文帝的比较研究 陈明光 17-24
4  唐前期“轻税”制度初探 李锦绣 25-32
5  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 陈忠平 33-38
6  晚明社会的经济与人文 张和平 39-46
7  试析清代江西宗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许华安 47-55
8  鸦片战争前广州英商洋行的起源与演变 林庆元,黄国盛 56-65
9  清代前期的砖瓦石灰业 徐建青 66-72
10  论赫德、海关近代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连心豪,詹庆华 73-79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济背景 洪峻峰 80-83
12  抗战期间福建粮食公沽政策述评 李少詠 84-92
13  略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论内容 黄松英 93-99
14  井盐史研究的新成果 成平 10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第2期
1  东周的奴隶 陈振中 1-6
2  东晋南朝赋役制度的几个问题 杨际平 7-18
3  高昌郡赋役制度杂考 林日举 19-28
4  也谈福建人口变迁的问题 林汀水 29-35
5  宋元以来闽西社会的土客之争与佃农斗争 刘永华 36-40
6  明代南京丝织业的发展 范金民 41-48
7  明代藩王经商刍议 覃延欢 49-53
8  论明清时期的徽州牙商 王廷元 54-60
9  清代台湾民间抵押借贷研究 周翔鹤 61-71
10  近代长江流域城市经济联系的历史考察 潘君祥,于顾道 72-80
11  南京国民政府1933 1937年之内债 金普森,王国华 81-88
12  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 符长泉 89-97
13  《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评介 鸣皋 98-99
14  以全新的角度透视唐代财政史——读《唐代财政史新编》 魏明孔 100-10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第3期
1  隋代均田制实施探讨 赵云旗 1-14
2  宋代在财经上对转运使的监督 方宝璋 15-21+87
3  明代杭嘉湖地区役制的演变 蒋兆成 22-35
4  明中叶浙闽矿工农民起义与资本主义萌芽 陈衍德 36-42+71
5  试论明清福建民营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曾玲 43-50
6  论明清时期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 王日根 51-57
7  试论明清商人的经营文化习俗 张崇旺 58-65
8  简论嘉庆皇帝在财政经济领域的治理整顿 刘绍春 66-71
9  北洋军阀时期财政与关税自主 林仁川 72-80
10  试述孙中山“利用外资”的思想 苏黎明,孔永松 81-87
11  闽西中川胡氏族田研究 李明欢,周莉 88-96
12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的评介与感言 李伯重 97-102
13  开拓地方宗教史研究的新作:《三平史考》 夏天 10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第4期
1  新民初探 张维训 1-10
2  唐代长江、黄河下游绫织物的有关问题 卢华语 11-19
3  唐代商品经济特点浅析 徐嫩棠 20-25
4  论唐代官吏的贪污罪 周东平 26-35
5  宋代的奁田和墓田 邢铁 36-41+53
6  明代的赈粮初识 顾颖 42-53
7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江右商——明清江西商人研究之三 方志远,黄瑞卿 54-62
8  十八世纪的湘米输出与清政府的粮食调控政策 钟永宁 63-69
9  清代前中期福建造船业概述 赵建群 70-77+25
10  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 戴一峰 78-87
11  简议严复对《原富》的翻译 林其泉 88-92
12  孙中山振兴实业经济思想浅析 郑以灵 93-96
13  类型化的魅力与超越——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陈春声 97-100
14  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的新成果——评介《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 黄顺力 101-10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第1期
1  吐鲁番出土唐代经济文书札记 杨际平 1-7
2  论唐代的土地价格诸问题 赵云旗 8-15
3  宋元的度量衡 吴慧 16-23+7
4  对福建古代交通道路变迁的几点看法 林汀水 24-30
5  清代四川的福建移民经济活动 刘正刚 31-39+30
6  清代江西宗族族产初探 许华安 40-49
7  论清末广东义仓的兴起—清代广东粮食仓储研究之三 陈春声 50-66
8  论晚清财政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陈秀尾 67-78
9  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发展趋势及主要特征 陈争平 79-91
10  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问题──与郭世佑先生商榷 叶玉琴 92-96
11  孙中山国防经济思想略论 韦新德 97-100
12  研究近代外资在华企业的新成果—评《英国福公司在中国》 康弘 101+100
13  农业水利史研究的新开拓 古月 102-10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第2期
1  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 赵冈 1-6
2  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李向军 7-12+18
3  从会昌元年《中书门下奏》看唐后期户部的使职差遣 何汝泉 13-18
4  唐后期“租”、“租税”或“租赋”含义的考释 沈世培 19-21
5  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 王日根 22-28
6  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 陈绍刚 29-41+46+42-46
7  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三 邓亦兵 47- 58
8  《管子》惠民思想蠡测 张和平 59-67
9  论近代山东蚕丝业改良 李平生 68-77
10  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破产与半破产原因浅析 郑大希 78-85
11  晋江石圳村的神鬼信仰 石奕龙 86-91
12  明代南昌、袁州、瑞州三府的官田重赋问题 林枫 92-95
13  明代南靖县户役私例二证 胡刚 96-98
14  《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评介 童梓 99-10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第3期
1  “提封田”考问题的提出 臧知非 1-7
2  试论唐后期的两税法改革与“随户杂徭” 陈明光 8-13
3  试论辽朝的赋税制度 陈衍德 14-19+13
4  试析明清徽州盐商文化人格 于海根 20-30
5  自贡盐业地脉股份性质简论 陈然 31-39
6  论十七世纪中国与南洋各国海上贸易的演变 林仁川 40-47
7  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对策 唐文基 48-56
8  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胜会的考察 刘永华 57-69
9  近代台湾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关系的一个定量分析 周翔鹤 70-77
10  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 何晓明 78-88
11  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历史轨迹 孔永松 89-97
12  《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及《江南绸丝史研究》评介 刘冰 98-9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第4期
1  春秋战国兵家经济思想论述 李立华 1-7
2  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 陈支平 8-15
3  多贺秋五郎的中国宗谱问题研究 熊远报 16-24
4  浅谈唐代绢和锦的地方特色 卢华语 25-32
5  关于唐宋借贷利率的计算问题 黄向阳 33-45
6  明代“九边”的饷数并估银 梁淼泰 46-56
7  论北洋政府时期的海关与内债 戴一峰 57-63
8  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 徐进功 64-70
9  评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 林其泉,胡恭同 71-76
10  清末福建船政局的技术引进 郑剑顺 77-84
11  略论福建人民政府的土地政策 邱松庆 85-88
12  商海树高樯—评《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范金民 89-93
13  再现百年票号风采──评介《票商兴衰史》 姚会元 94-9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第1期
1  拓展中国海关史研究─—陈诗启教授八秩寿庆暨“中心”十周年笔谈 关史,雅真 1-4
2  论百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特点 辛土成 5-15
3  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朱和平 16-24
4  晋唐时期的谱牒修撰 郭锋 25-39
5  宋代的坟庵与封建家族 宋三平 40-47
6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胡沧泽 48-56
7  开埠前宁波对外贸易历史地位探析 竺菊英 57-66
8  晚明人文思潮的性质及其社会导向─—晚明人文思潮研究之三 张和平 67-75
9  关于清代生息银两制的兴起问题─—清代生息银两制度考论之一 张建辉 76-82
10  清代中国药材输入疏球考 谢必震,傅朗 83-93
11  清初广东“迁海”的经过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清初广东“迁海”考实 李东珠 94-101
12  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一部有价值的新著─—简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 章振华 102-10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第2期
1  明清东南区域平原与山区经济研究序论 杨国桢 1-7
2  徽州山区与太湖平原经济开发的异同 李长弓 8-20
3  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 陈支平 21-30
4  钱塘江流域山区与平原产业结构的比较 郭润涛 31-42
5  晋江流域山海经济的特点 林汀水 43-50
6  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 刘永华 51-69
7  汀江流域与韩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刘正刚 70-89
8  台湾北部山区与平地经济的定量比较 周翔鹤 90-115+2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第3期
1  19世纪末以前为什么我国没有手工棉纺织工厂? 赵冈 1-8
2  试论汉至清初的人口过剩 林璧属 9-16
3  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 王荣国 17-24
4  隋代人口新证 王育民 25-36
5  明代渔禁对沿海渔村社会的影响 欧阳宗书 37-45
6  康熙朝米价中的商人行为 陈东有 46-58
7  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 张崇旺 59-63
8  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 王日根 64-73
9  “江浙财团”形成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姚会元 74-83
10  毛泽东与邓子恢关于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分歧及其原因探析 高峻 84-96
11  海澄之月港港考 林汀水 97-98
12  也谈甘棠港与黄崎镇的位置 林汀水 99
13  清代商业史研究的新成果 郑雅真,林枫 100-10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第4期
1  唐朝的限奴措施述论 杨际平 1-9
2  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 陈衍德 10-15
3  洪武时期鲁西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曹树基 16-27
4  清代粤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 李金明 28-36
5  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初探 蓝勇 37-43
6  试述清代拯救女婴的社会措施 赵建群 44-50
7  明清遂安县房地产买卖 沈炳尧 51-60
8  释岁 吴孙权 61-73
9  近八年之商会史研究 虞和平 74-82
10  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新的切入点──中国海关史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连心豪 83-85
11  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 王日根 86-87+85
12  一部粗制滥造的“著作”──评汤锦程的《北京的会馆》 华道强 88-9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第1期
1  两汉俸禄制度研究 张兆凯 1-8
2  试论唐代市舶使的职能及其任职特点 宁志新 9-14
3  对南宋福清林氏家族的几点认识 王莉 15-23
4  元代城镇饮食业的经营 陈伟明 24-30
5  “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 李伯重 31-37
6  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市场初探──一个典型农业地区的农村市场结构 曾学优 38-50
7  近代潮汕地区的走私问题 连心豪 51-57
8  论近代华北商品市场的演变与市场体系的形成 张利民 58-67
9  川沙的织工和女巫──中国农村妇女政治行动主义的社会起源 蒲乐安,刘平 68 -76
10  秦汉陵邑考 陈益民 77-78
11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广东明清经济史研究会’95年会综述 刘正刚 79-80
12  一部再整理研究斯坦因汉文文献的高水平著作──《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 郭锋,杨际平 81-85
13  明代一部商贾之教程、行旅之指南──陶承庆《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评述(明清商书系列研究之七) 陈学文 86-9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第2期
1  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 杨国桢 1-7
2  汉代居延戍边官吏的俸钱及相关的一些问题 施伟青 8-14
3  试论东晋财力虚竭的原因 陈明光 14-23
4  也谈“钱重物轻”──《中晚唐“钱重物轻”试探》读后 韩国磐 24-31
5  唐代尺步、亩制、亩产小议 杨际平 32-44
6  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郑学檬 45-50
7  陕商主体关中说 钞晓鸿 50-58
8  清初福建与日本的贸易 韩昇 59-64
9  清代地权转移中的非经济因素 王日根 65-70
10  清代闽西商纲零拾 陈支平 71-75
11  闽南粤东妈祖信仰与经济文化的互动:历史和现状的考察 陈衍德 76-83
12  广东十三行衰败原因试探 张晓宁 84-90
13  深察清代经济 建构一家之言──吴量恺先生著《清代经济史研究》读后 李庆新,关汉华 91-9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第3期
1  从汉简谈汉代西北边郡运输的几个问题 张俊民 1-9
2  魏晋南北朝的“三五取丁”问题 张维训 10-15
3  金代杂税论略 刘浦江 16-26
4  明代“九边”饷中的折银与粮草市场 梁淼泰 27-39
5  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的兴盛 邓亦兵 40-52
6  略谈清代台湾民间对寺庙的管理──台湾清代寺庙碑文研究之三 颜章炮 53-59
7  清末民中的河北皮毛集散市场 陈美健 60-66
8  论缪秋杰对民初鄂岸盐务的改革 刘经华 67-73
9  试论近代海关邮政与民信局的关系 黄福才 74-82
10  明何乔远《阅书》刻工研究 侯真平 83-90
11  《20世纪中国财经史》专题理论研讨会综述  91
12  理解农民并用理性批判态度去认识农民──评秦晖、苏文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 东有 92-9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第4期
1  对战国秦汉小农耕织结合程度的估计 李根蟠 1-7+48
2  古代敦煌地区的边民 张和平 8-17
3  洪武时期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 曹树基 18-30+56
4  清代长崎的同安商人及其贸易网络 戴一峰 31-37
5  试析清代幕业经济生活状况 郭润涛 38-48
6  1896—1902台湾农产品商品化计量研究 周翔鹤 49-56
7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铁路外债述略 孔永松,蔡佳伍 57-70
8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财经政策述评 邱松庆 71-78
9  研究《20世纪中国财经史》的几点意见 许毅 79-85
10  “徽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 王振忠 86-92
11  船越泰次著《唐代两税法研究》出版 陈明光 92
12  清代海商眼中的世界──《海录》 黄顺力 93-94
13  中国经济史学会第3届年会暨“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与市场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95-96
14  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视野研究荡地──评《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 陈西 97- 9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第1期
1  汉代贩运贸易论略 黄今言,陈晓鸣 1-9
2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部曲 李靖莉 10-17
3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 鲁西奇 18-27
4  宋代城镇工商阶层述论──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的比较研究 杨师群 28-36
5  定海湾沉船考古的新收获与宋元明福州港的对日贸易 吴春明 37-41
6  明代“九边”的募兵 梁淼泰 42-50
7  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以乐安县流坑村为例 邵鸿 51-60
8  荷据时期台湾的社会构成和社会经济 林仁川 61-69
9  澳门的渔业经济与妈祖信仰 陈衍德 70-76
10  略论北洋政府时期的银行业 徐进功 77-81
11  万历初年的内库供应 赖建诚 82-87
12  一部研究典当制度的佳作──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评介 杨际平,吉成名 88-90
13  一部立意深有创见的会馆史著作 陈学文 91-9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第2期
1  关于汉代居延官吏同官异俸的问题 施伟青 1-6
2  唐朝的闲厩使 宁志新 7-13+36
3  宋代茶事管理机构述略 方健,皇甫志新 14-27
4  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 唐力行 28-36
5  明代金牌制下的“差发马”易茶形态 刘淼 37-46
6  “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 李伯重 47-58
7  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王日根 59-69+6
8  明清海洋移民菲律宾的变迁 曾少聪 70-77
9  清代咸同年间同安、马巷的抗粮与械斗 郑剑顺 78-81+77
10  卜辞■祭初探──殷人对两种生产的关注 吴孙权 82-91
11  略评郑学檬教授对唐宋江南区域经济的研究 冻国栋 92-93
12  一本翔实而有所创新的盐业史著作──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陈衍德 94-9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第3期
1  经济史上的相关分析 赵冈 1-3
2  隋唐的酒事、酒宴与酒令 徐连达 4-9
3  宋代批发交易试探 龙登高 10-14
4  明清塾师初探 韩凝春 15-23
5  清代前期的市镇 邓亦兵 24-38+84
6  清代乾隆年间两广盐法改埠归纲考论 黄国信 39-49
7  北洋政府外债的借新还旧及其经验教训 隆武华 50-63
8  三十年代台湾海峡海上走私与海关缉私 连心豪 64-73
9  我们想写一部怎样的《中国经济通史》 赵德馨 74-84
10  明清时期的钞关(榷关)研究综述 廖声丰 90-92
11  中国商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兴亚 93-94
12  评介许毅教授等著《清代外债史论》 欧阳宗书 95-97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第4期
1  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韩国磐 1-6
2  汉晋之际庄园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生存状态之关系 马良怀 7-15
3  也谈唐代西州的土地管理方式──再论唐代西州的两种授田制度 杨际平 16-25
4  北宋“三说法”辨析 黄纯艳 26-33+25
5  明代黄册制度起源考 栾成显 34-43
6  明代漕船修造制度述略 封越健 44-57
7  旅日华商“泰益号”经营网络结构剖析 戴一峰 58-64
8  阎锡山与山西窄轨铁路 王明星 65-78+90
9  略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邱松庆 79-84
10  不能为出书而写书──评《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 林众 85-90
11  多学科综合研究海交中的新成果──《海外交通史迹研究》评介 吴孙权 91-9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第1期
1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 陈支平 1-7
2  清初台湾郑氏政权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林仁川 8-15+38
3  清代闽南乡族械斗的演变 郑振满 16-23
4  略论清代前期沿海地区士人对世界的认识──以闽、粤、浙为例 黄顺力,叶赛梅 24-30
5  清代之台湾商人与寺庙──台湾清代寺庙碑文研究之四 颜章炮 31-38
6  论清代台湾商品市场的演变 黄福才 39-45
7  清代台湾与琉球关系考 张先清,谢必震 46-57
8  晚清铁路外债述评 孔永松,蔡佳伍 58-65
9  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 钞晓鸿 66-74
10  试析清末福建市场商品流通额 林枫 75-84+53
11  从韦伯的社会学假说看资本主义萌芽与清代中国社会 张和平 85-9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第2期
1  汉唐时期的食肆行业 黎虎 1-9
2  《癸酉年至丙子年敦煌县平康乡官斋籍》之研究 雷绍锋 10-18
3  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代的宗祧继承及其与财产继承的关系 王善军 19-26
4  明清民间办学勃兴的社会经济背景探析 王日根 27-32
5  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 许檀 33-45
6  清末民初自贡盐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陈然 46-56
7  “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张利民 57-64
8  学术规范与批评规范──对《不能为出书而写书》的反驳 王振忠 65-71
9  日本八十年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 常建华 72-83
10  追寻中国历史的潜流──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评价 关文 84-87
11  一部颇具新意的中国经济史著作──评《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 刘敏 88-89
12  厚积薄发的力作──简评《中国与琉球》 石言 90-9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第3期
1  汉代居延随军戍卒家庭人口的若干问题 施伟青 1-8
2  魏晋南北朝长途贩运贸易试探 朱和平 9-17
3  再论唐代敦煌户籍中的田亩四至“自田” 杨际平 18-24+42
4  传统人口的城乡结构──立足于清代的考察 姜涛 25-42
5  再论“甘棠港”的历史问题 廖大珂 43-48
6  宁国商人初探 戴玉,范金民 49-57
7  清代发展县域商品经济的思想 刘秀生 58-65+8
8  清中期北京的煤炭不足和清朝的对策 元廷植 66-76
9  清代台湾与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家庭结构研究 曾少聪 77-84
10  论清末工商产业行政整合的初始努力──以商部之前的商务局为例 刘增合 85 -91
11  喜读《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 韦庆远,叶显恩 92-9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第4期
1  深切缅怀傅衣凌先生──纪念傅衣凌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侧记 刘秀生 1 -4
2  驵侩、牙人、经纪、掮客──中国古代交易中介人主要称谓演变试说 陈明光,毛蕾 5-12
3  魏晋南北朝交通运输业管理探论 刘汉东 13-18
4  关于占城稻若干问题探析 黄桂 19-25+40
5  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 王卫平 26-35
6  明清政府与天津社会经济变迁 徐永志 36-40
7  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 吴滔 41-51
8  论清代常平仓与相关类仓之关系 张岩 52-58
9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 周翔鹤,米红 59-64
10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与冲突──乾隆年间丝货贸易中的禁通之争 陈东有 65-70
11  18-19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 戴一峰 71-81
12  商品生产、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变革 史建云 82- 88
13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工业政策述评 邱松庆 89-92+6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第1期
1  试说海洋考古与社会经济史学的整合 吴春明 1-7
2  宋代农民流动与经济发展 徐东升 8-14
3  熙丰变法时期的西北边贸开发 燕永成 15-21+29
4  明万历以前山西农业货币税的推行问题 李三谋,方配贤 22-29
5  清代华北农民生活消费的考察 徐浩 30-39
6  对清前期(1644—1840)开发东北经济的检讨 赵毅,王景泽 40-50+39
7  清代江汉平原普通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闫富东 51-55+7
8  清代中期妇女再婚的个案分析 王跃生 56-71
9  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 李金铮 72-79
10  关于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几个数据──读《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龚缨晏 80-82
11  李锦绣著《唐代财政史稿》(上卷) 大津透,黄正建 83-88
12  外国殖民者的入侵与中国的近代社会──读施玉森先生的3部中国近代史摄影集 施伟青 89-9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第2期
1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经济类型及其地区差异 鲁西奇 1-7
2  论福建贝丘遗址先民的社会经济 钟礼强 8-12+34
3  唐建中初年财政改革与党争关系新探 李志贤 13-20
4  宋代屯田、营田问题新探 史继刚 21-25
5  明清时期的韩江流域经济区 黄挺 26-34
6  “外患纷起”与明清福建家庭组织的建设 王日根 35-41
7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李金明 42-49
8  台湾早期海港与陆岛网络的初步形成 吕淑梅 50-58
9  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 何炳棣,巫仁恕 59-76
10  清季自开商埠经费的筹措与开支问题 杨天宏 77-88
11  论抗战时期中央银行的职能建设 刘慧宇 89-94+20
12  佛教区域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评王荣国先生的《福建佛教史》 东井玉 95-5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第3期
1  论北宋的现钱法与贴射法 黄纯艳 1-6
2  宋代对粮食的管理 刘彦威 7-12
3  南宋江汉平原“百里荒”考辨 杨果 13-16
4  畲族赋役史试探 董建辉,郭志超 17-22
5  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 龚关 23-29
6  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 林仁川 30-38
7  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 张晓虹,郑召利 39-43+91
8  澳门的兴衰与人口变迁 陈衍德 44-50
9  论清代华北农田水利的失修问题 徐浩 51-59+94
10  论清末商会与行会并存的原因 黄福才,李永乐 60-68
11  清末民初典当业当薄剖析 王裕明 69-75
12  近代芜湖米市与芜湖城市的发展 谢国权 76-85
13  关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郭化若 86-89
14  解放前的《中国劳动年鉴》 李颖 90-91
15  据史敷陈 缘实成章──曾少聪博士《东洋航路移民》评介 鲁乔 92-9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第4期
1  “周人百亩而彻”解 李根蟠 1-6+96
2  汉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市贸易 黄今言 7-16
3  也谈敦煌出土契约中的违约责任条款──兼与余欣同志商榷 杨际平 17-27
4  从文契看明清福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和资本主义萌芽 周玉英 28-37
5  闽台养子习俗初探 陈娟英 38-43
6  闽南地区的海洋民俗 曾少聪 44-48
7  关于清代台湾一田二主制的一个分析模式 周翔鹤 49-53
8  民国时期祁门红茶的产销统制 刘淼 54-61
9  东南亚华侨在厦门的投资:菲律宾李氏家族个案研究(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 戴一峰 62-71
10  简评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 邱松庆 72-76
11  抗战时期重庆战时生产局的建立及其作用 李湘敏 77-82
12  春秋战国市建置考述 候强 83-89+27
13  《明清江南城隍考》补证 申浩 90-92
14  探寻黄册之实 阐发一家之言──读《明代黄册研究》 钞晓鸿 93-9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第1期
1  汉武帝时代江南、岭南经济地位的变迁 朱世陆 1-9+21
2  盐铁经济与汉末巴郡分化 李小波 10-14
3  论宋代福建茶法 黄纯艳 15-21
4  宋代兵工企业试探 徐东升 22-28
5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鲁西奇 29-42
6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 喻常森 43-49
7  施琅与清初开海设关通洋 连心豪 50-56+28
8  十八世纪中国生育行为及其特征分析 王跃生 57-68+42
9  论北洋时期地方政府外债 张侃 69-79
10  海洋渔船的神灵性探讨 王荣国 80-82+94
11  “民抄”董宦事件与晚明江南社区的大众心态 吴建华 83-88
12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借款的总额、笔次、时间的考证 许碧晏 89-9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第2期
1  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与东南沿海港市的兴衰嬗变片论 王日根 1-7
2  明代江西鄱阳地区的渔业经济 尹玲玲 8-18
3  明代中后期的盐税 林枫 19-26
4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 陈支平,卢增荣 27-38
5  再谈汉代的亩制、亩产——与吴慧先生商榷 杨际平 39-47
6  汉晋南朝时期福建政治、经济中心区域的变迁 吴小平 48-51
7  陆龟蒙所见晚唐太湖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李菁 52-56
8  论北宋漕运 周建明 57-65
9  略论晚清泉州绅商 陈桂炳 66-71
10  论民国时期华侨在厦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陈衍德 72-79
11  《续修陕西通志稿》所辑户口资料稽误 钞晓鸿 80-86
12  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著——评介川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 陈学文 87-90
13  文化、社会与经济的综合考察——评读汪毅夫、杨彦杰的二部著作 林微容 91- 9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第3期
1  简论中国历史上地主经营方式的演变 赵冈 1-9
2  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 祝碧衡 10-19
3  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 石奕龙 20-29
4  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 龚关 30-35
5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饶伟新 36-45
6  对北宋东南茶叶产量的重新推测 刘春燕 46-56
7  论元代福建商品生产的发展 徐晓望 57-63
8  试论民国初年川西的匪患 梁勇 64-73
9  论禅宗丛林经济的某些空想社会主义特征 徐朝旭 74-77
10  明清两淮盐利个案两则 汪崇筼 78-86+73
11  明清海外贸易史与海外华商贸易网络研究的新探索 (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介 聂德宁 87-9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第4期
1  环境与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闽西农村的社会经济 戴一峰 1-12+37
2  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流布与农业社会发展 蓝勇 13-23
3  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 冯贤亮 24-37
4  试论价值理性视野下晚明社会的经济人文与经济生活 张和平 38-49
5  明清福建经济作物的扩种问题 林汀水 50-56
6  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 陈春声 57-66
7  徽商汪宽也与上海棉布 松浦章 67-75
8  景德镇城区方言与陶瓷业 朱海滨 76-81
9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铁路建设述评 邱松庆 82-86
10  汉代“市租”新探 王刚 87-91
11  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徽州文书评介 夏维中,王裕明 92-9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第1期
1  光复前台湾农业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林仁川 1-11
2  明清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与经营 陈伟明 12-24
3  从“雅集”到“市集”——松江园林与明清社会经济的变迁 杨泽君,陆鹏亮 25-30
4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 邓智华 31-37
5  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研究 萧倩 38-46
6  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 谢庐明 47-55
7  近代长江中游家族财产习俗制度述论 林济 56-68
8  近代中国茶叶市场结构与功能 陶德臣 69-78+68
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外债举借述评 苏黎明 79-85
10  清咸丰年间“丰利船”祭神活动分析 王荣国 86-92
11  读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孙海泉 93-95+5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第2期
1  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 林枫 1-8
2  清代台湾的地权交易──以典契为中心的一个研究 周翔鹤 9-15
3  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男性晚婚及不婚群体的考察 王跃生 16-29
4  《庄头家谱》与清代对旗地的管理 韦庆远 30-42
5  洋商与澳门:广东十三行文书续探 杨国桢 43-53
6  明清时期山西人口迁徙与晋商的兴起 梁四宝,武芳梅 54-60+29
7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市场评析 侯建新 61-68
8  试论秦汉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杨际平 69-77
9  三峡地区早期汉民人文聚落成长的个案考察 钟礼强,吴春明 78-84
10  明清南方沿海地区虎患考述 刘正刚 85-91
11  从社会史的角度审视中国漕运──评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冯玉荣 92-93
12  商业史研究的重新审视与推进──读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 陈滨,王日根 94-9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第3期
1  论北宋嘉祐茶法 黄纯艳 1-8
2  粮长之役与明中前期社会风气的崇俭黜奢 张和平 9-18
3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及其社会控制模式 冯贤亮 19-38
4  对清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价 周荣 39-49
5  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 陈支平 50-59
6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税则谈判与晚清外交转型 陈双燕 60-69
7  中美历史上的一次关税交涉——1853—1854年美商欠税偿还案 李爱丽 70-76
8  近代天津商会与国内其他商会网络机制的建构 宋美云,宋立曼 77-84
9  论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37年的对外贸易 徐进功 85-91
10  清代后期胥吏衙役权利的私下交易 黄真真 92-93
11  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 余新忠 94-9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第4期
1  傅衣凌先生的明史情缘 杨国桢 1-5
2  关于“乡族”——重温一九八三年厦门大学共同研究会的报告 森 正夫 6-19
3  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李龙潜 20-32
4  明初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栾成显 33-40
5  明代官营丝织业三题 范金民 41-47
6  明代朝鲜船漂到中国之事件 松浦 章 48-57
7  明代工商业中合伙制的类型 刘秋根 58-64
8  “依山”与“附海”——明代后期的福建盐政 桥本 英一 65-71
9  明清湘鄂赣地区食盐的输入与运销 方志远 72-86+57
10  明末四川皇木采办的变化 金弘吉 87-92
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总目录(总第七十六期至七十九期,作者后数字表示期、页)  93-94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第1期
1  新起点•新希望——创刊二十周年主编献辞  2
2  明代山西的民佃屯田 张海瀛 1-5
3  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同时并存的奇特现象 林金树 6-12
4  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 林枫 13-19
5  畿辅矿税初探——帝室财政、户部财政、州县财政 田口宏二朗 20-31
6  明代徽州盐商的移居与商籍 曹永宪 32-38
7  明代传统商人与职业神 李和承 39-45
8  汉代的“大市”和“狱市”——对陈直《汉书新证》两则论述的商榷 李根蟠 46-50
9  中国封建赋税与商品经济 方行 51-59
10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赵冈 60-64
11  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商品经济 施伟青 65-69
12  近代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研究论纲 戴一峰 70-81
13  湘乡曾氏元吉祠祀业试探 刘鹏佛 82-86
14  唐北宋河南地区交通与经济的变迁 徐东升 87-91
15  北宋广南的盐政 林日举 92-99
16  清至民国时期山东震灾的初步数量分析 赵兰亮 100-107
17  浅析战后广东的粮荒 林天乙 108-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第2期
1  日本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开拓者清水泰次(1890—1961) 山根幸夫 1-2
2  乡约与保甲:以明代赣南为中心的分析 黄志繁 3-8
3  明代潮洲海盗论析 冷东 9-13
4  商业里甲制——探讨1617年两淮盐政之“纲法” 卜永坚 14-21
5  明清时代乡村组织与保甲制之关系 金钟博 22-25
6  顺治年间清朝的湖广剿抚和军饷供给 李俊甲 26-33
7  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关于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 刘淼 34-40
8  唐五代江南麻布纺织的地理分布 张剑光 41-47
9  “和籴”、“平籴”关系再探——兼与袁一堂先生商榷 耿虎 48-56
10  明代生员层的经济特权及其贫困化 陈宝良 57-64
11  明清江南的河泊所与渔课杂税——以宁镇及扬州地区为例 尹玲玲 65-72
12  世界市场的扩展与中国市场制度的变迁 王玉茹 73-80
13  鸦片种植与饥荒问题——以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为个案研究 郑磊 81-92
14  泉州张泉苑茶庄的兴衰及其启示 陈桂炳 93-99
15  对梁漱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 邱志强 100-104
16  断代体裁唐代财政史研究的创新——评李锦绣著《唐代财政史稿》 陈明光 105- 108
17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评介 周婷 109-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第3期
1  北朝隋唐源氏家族研究——一个少数族汉化士族家族门第的历史荣衰 郭锋 1- 12
2  曹魏西晋统一方略的财政经济分析 周红 13-19
3  论宋代的榷矾制度 黄纯艳 20-27
4  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 李靖莉 28-32
5  明清福建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 林汀水 33-39
6  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分析 龚关 40-46
7  从地方志书看明清甘肃的商业经济 吴琦 47-52
8  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 张应强 53-59
9  清代苏北集市镇发展述论 吴海涛,金光 60-66
10  清代打击拐卖妇女犯罪之考察 乔素玲 67-70
11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兼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体系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效用 梁民愫 71-78
12  浅析山西典当业的衰落及原因 刘建生,王瑞芬 79-85
13  山西商人走向衰败的原因分析 王明星 86-89
14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势述论 张侃 90-98
15  论我国史前时期的人口压力及其影响 吴小平,汪伟宏 99-103
16  对《“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一文的不同意见 于赓哲 104-107
17  一部区域经济断代研究的力作——评薛瑞泽著《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 朱和平 108-109
18  解读2000余年古港历史——读郑剑顺教授新著《福州港》 陈双燕 110-1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第4期
1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 任放 1-9
2  “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 张明富 10-18
3  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 李金明 19-25
4  论明末清初漳州区域市场的发展 徐晓望 26-39
5  清代江西的家族、乡绅与义仓——新城县广仁庄研究 衷海燕 40-48
6  再论施琅与清初开放海禁 连心豪,谢广生 49-54
7  民国乡村私人、店铺借贷的信用方式——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李金铮 55- 65
8  略论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 邱松庆 66-71
9  土地改革与闽西苏区社会结构的变化 李小平 72-79
10  从《甲渠言部吏毋嫁聚过令者》文书看汉代社会中的婚俗奢靡问题 周宇 80-86
11  隋唐五代传世文献中所见“庄”、“庄田”、“庄宅”、“庄园”释义 刘红运 87-91
12  传统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的历史思考 董建辉 92-97
13  明代“私钱”述论 王玉祥 98-100
14  “义男”小论 许文继 101-104
15  民国年间泉州地区卖身契拾零 黄真真 105-106
16  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社会救济的成功之作——张文著《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评介 王日根 107-109
17  研究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与近代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上海机器织布局》评介 郭世佑 110-113
1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总目录  115-117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第1期
1  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之评估 黄今言,王福昌 1-10
2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 陈勇,黄修明 11-22
3  从吐鲁番敦煌雇人放羊契看中国7—10世纪的雇佣关系 乜小红 23-28
4  制度变迁与宋朝小农供给行为研究 张锦鹏 29-35
5  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 陈国灿 36-43
6  明清江南的富民阶层及其社会影响 冯贤亮 44-56
7  十七世纪中前期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网络的展开——以荷兰大员商馆经营的贸易为中心 李蕾 57-64
8  从文契看清代福建农村家族经济 周玉英 65-69
9  网络化企业与嵌入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1850s-1940s) 戴一峰 70-78
10  抗战前夕广东的米粮市场及其管理 霍新宾 79-85
11  沦陷时期上海华商股票市场管理研究 刘志英 86-94
12  明朝书市繁荣的特色 胡文华 95-97
13  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里程碑—评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虞云国 98-102
14  不同发展道路下政府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读[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有感 戴建兵 103-1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第2期
1  试论地主的主导力 赵冈 1-6
2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 林汀水 7-20
3  惠东女长住娘家习俗与疍民无关 石奕龙 21-27
4  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 王日根 28-34
5  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之水案与乡村社会 张俊峰 35-44
6  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张乃和 45-53
7  长江流域桐油贸易格局与市场整合——以四川为中心 张丽蓉 54-64
8  中国近代海关贸易报告述论 詹庆华 65-73
9  民国初期食盐贸易自由化论析 刘经华 74-82
10  论民国时期广西农村圩市的发展 宾长初 83-88
11  《周礼》中所见的商品价格管理问题研究 朱红林 89-93
12  宋代经济互助会社研究 史江 94-98
13  宋代“合种”“分种”考释 熊燕军 99-103
14  中国参加1878年巴黎博览会述略 李爱丽 104-1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第3期
1  沉痛悼念著名历史学家韩国磐教授 本刊编辑部 2
2  民国时期的定货契约习惯及违约纠纷的裁处 刘兰兮 1-9
3  民国年间冀南农村家庭形态研究 王跃生 10-28
4  古代峡江地区聚落变迁与社区经济发展态势探论 钟礼强 29-32
5  古代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吴春明 33-41
6  唐代屯田、营田费用与效益的量化分析——以官营粮食生产为中心 孙彩红 42- 48
7  大运河——唐代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 李菁 49-54
8  北宋东京节日消费 魏华仙 55-62
9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张雪慧 63-70
10  从明末清初浙皖丘陵地区“户”的演变看赋役制度之整合 王锐红 71-80
11  清代蒙地的占有权、耕种权与蒙汉关系 王建革 81-91
12  清代区域矿产开发的空间差异与矿业盛衰 ——以湖南郴州桂阳州为例 林荣琴 92-103
13  政府的制度供给及其社会绩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 赵泉民 104- 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第4期
1  秦汉时期的私家奴婢新探 施伟青 1-5
2  睡虎地秦墓简牍所见秦社会婚姻、家庭诸问题 赵浴沛 6-11
3  从战国“千牛”“百牛”玺谈牛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陈光田 12-15
4  对战国田税征收方式的一种新解读 李恒全,朱德贵 16-20
5  汉魏晋南北朝的家族、宗族与所谓的“庄园制”关系辨析 李卿,杨际平 21-26
6  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 张文 27-32
7  明代北京杂役考述 高寿仙 33-42
8  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 林枫 43-51
9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 范金民 52-61
10  论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 林仁川 62-66
11  清代中后期太原盆地镇的类型及形成因素 张青瑶,王社教 67-75
12  晚清棉纺织业贸易与生产体系转型的地域分布 刘淼 76-85
13  洋务企业的近代股份制运作探析——以1889-1898年的漠河金矿为例 蔡永明 86-91
14  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年至1911年的宁波士绅 卜正民,孙竞昊 92-106
15  一幅前清妇女生活的长卷——评曼素恩(Susan Mann)《珍贵的记录漫长的18世纪中的中国妇女》 刘舒曼 107-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第1期
1  葡萄牙人Chincheo贸易居留地探寻 杨国桢 1-8
2  论明清环渤海区域的海洋发展 杨强 9-16
3  “以海为田”内涵考论 于运全 17-21
4  以海洋为纽带:近代山东经济重心的转移 张彩霞 22-27
5  宋代的广告与城市市场 张金花 28-34
6  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以山陕会馆为例 李刚,宋伦 35-40
7  清代前期的芜湖榷关及其商品流通 廖声丰 41-45
8  清代西南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的研究为中心 张应强 46-53
9  度支部与清末鸦片禁政 刘增合 54-64
10  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 戴一峰 65-73
11  晚清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郑剑顺 74-79
12  中国的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1927—1936年) 刘巍 80-89
13  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6年)广州地区的工业发展及其启示 连浩鋈 90-99
14  明代徽州“义男”考论 汪庆元 100-106
15  土地制度史研究的新贡献——评《五代十国土地所有制研究》 黄纯艳 107-109
16  中国东南区域研究的新探索——读《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 周雪香 110-11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第2期
1  过密型生产模式的提法错了吗 赵冈 1-3
2  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 陈支平 4-19
3  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傅辉 20-28
4  明清福建的严霜大雪及对农林果畜业的危害 林汀水 29-38
5  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逃亡现象 施伟青 39-46
6  从秦简《日书》看秦人盗窃问题 龙坚毅 47-51
7  先秦借贷活动探析 魏悦 52-57
8  唐宋时期宁波地区水利事业述论 陆敏珍 58-65
9  周宋之交中原王朝所辖的户和口 张箭 66-71
10  宋朝江淮荆浙发运司的政府购买职能 李晓 72-82
11  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 饶伟新 83-91
12  近代厦门市政建设运动及其影响(1920-1937) 周子峰 92-101
13  毕仲衍《中书备对》户口年代考 徐东升 102-107
14  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新高度——任放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评介 王日根 108-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第3期
1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 萧凤霞,刘志伟 1- 13
2  从包山楚简看战国中晚期楚国的社会经济 王颖 14-17
3  论隋唐五代借贷契约及其法律控制 岳纯之 18-24
4  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占有形式 苏金花 25-29
5  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已婚女为例 高楠 30-33
6  一条鞭法与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张和平 34-40
7  徽州典当资本的增值:以程虚宇家族为例 汪崇篔 41-47
8  简析明清时期浙北地区市镇城市化现象 姚培锋,陈国灿 48-53
9  试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垦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张崇旺 54-61
10  浅论明清海岸带和陆岛间际移民 李德元 62-65
11  从《赤嵌集》看清初的台湾风貌 黄桂兰 66-72
12  近代西江流域城镇圩市发展与民族经济融合 陈炜 73-79
13  晚清地方军事化与基层社会的重组——以南昌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李平亮 80- 85
14  抗战前中国棉花产销合作述论 徐畅 86-96
15  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述评 谢辉 97-103
16  近十年来国内商会史研究的突破和反思 应莉雅 104-11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第4期
1  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万振凡 1-13
2  人力车与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邱国盛 14-21
3  对近代中国的银价、汇率与进出口关系之实证分析 刘巍 22-26
4  两汉时期的工商政策对铜器的影响评价 吴小平 27-32
5  “修耕植,蓄军资”——曹魏财政建设基本方针述论 陈明光 33-43
6  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财产管理研究 王祥伟 44-52
7  试论宋代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吴小凤 53-64
8  评荷兰在台湾海峡的商战策略 林仁川 65-72
9  风水信仰与乡族秩序的议约化——以契约为证 陈进国 73-89
10  四联总处与西南区域金融网络 王红曼 90-97
1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领域——“礼仪、习俗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饶伟新,刘永华,张侃 98-108
12  传统水利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李令福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介评 钞晓鸿,佳宏伟 109-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第1期
1  宋朝西北经济开发的动力 李清凌 1-6
2  略论宋代湖州的商品经济 沈慧 7-11
3  魏晋六朝荆襄地方官吏与经济开发 王玲 12-19
4  北朝仓廪系统探研 王万盈 20-26
5  唐代国家对寺院经济的控制——以寺院土地为例 周奇 27-33
6  生产函数与农史研究——评彭、黄大辩论 赵冈 34-37
7  论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的经济史料价值 叶玉英 38-45
8  明清福建的疫疠 林汀水 46-59
9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 崔来廷 60-66
10  略论清代的渔盐 尹玲玲 67-73
11  从《问俗录》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会风习 王日根,张宗魁 74-82
12  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的清初江宁钱局 张瑞威 83-89
13  1868-1936年中国茶叶贸易衰弱的数量分析 袁欣 90-99
14  民国时期东北关内移民动态的考察 范立君,谭玉秀 100-108
15  略论陈学文的徽学研究——简评《徽商与徽学》 章振华 109-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第2期
1  后论隋唐五代买卖活动及其法律控制 岳纯之  1-20
2  清代江西赋税讼案浅探——以《名花堂录》为例 龚汝富  21-28
3  一组珍贵的元代社会经济史资料——读河北隆化鸽子洞出土文书 党宝海  29- 33
4  园林:财富、文化和权力的变迁——以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 孙冰  34-39
5  1668年郯城震灾与1937年菏泽震灾比较研究——与赵兰亮同志商榷 孙百亮 袁林  40-44
6  关于福建船政局的几个问题 郑剑顺  45-48
7  试论近代广西城镇经纪业的发展 陈炜  49-58
8  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906—1934 周建明  59-68
9  民国灾荒与战乱期间天津城市的社会救助(1912—1936年) 任云兰  69-74
10  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 方竞 蔡传斌  75-82
11  论《走马楼吴简•竹简》中“限米”的性质 刘家军  83-87
12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 温乐平  88-97
13  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及其原因 曹峻  98-103
14  《食货》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 阮兴  104-109
15  明清晋商制度史的探索——读《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 雪香  110-11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第3期
1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 杨际平 4-20
2  宋代汀、赣诸州私盐问题探析 罗雄飞 21-29
3  12世纪南宋沿海地区舰船数量考察 何锋 30-46
4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李金明 47-52
5  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续考 蓝勇 53-57
6  清康乾嘉时期的中琉贸易 赖正维 58-66
7  制度创新与文化传统:试析近代批信局的经营制度 焦建华 67-73
8  试析日本据台时期对台农业移民及其危害 吴本荣 74-79
9  金城银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本贷款述评 朱静 80-86
10  论民国年间(1914-1949)赣南钨业之发展 肖自力 87-96
11  论国民政府对中国通商、四明和中国实业三银行的改组 陈礼茂 97-104
12  改革开放前我国劳动就业思想的社会学考量 郑以灵 105-107
13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研究的新成果——郑有国著《中国市舶制度研究》评介 刘文波 108-1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第4期
1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李恒全 李天石  1-6
2  汉代江南城市与商业问题述论 陈晓鸣  7-14
3  汉代交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探析 陈国保  15-24
4  宋代地方政府手工业管理职能试探 徐东升  25-31
5  社区慈善:两宋民间慈善活动的空间结构 张文  32-40
6  南宋时期福建经济的地域性与米谷供求情况 李瑾明  41-51
7  元代东南沿海外来人口的形成与分布 潘清  52-58
8  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 朴基水  59-74
9  清末茶叶对外贸易衰退后的挽救措施 王力  75-82
10  鼓浪屿租界与近代厦门经济与市政建设的发展 何其颖  83-89
11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李永芳  90-95
12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田租税律”考 朱德贵  96-99
13  明清社会经济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力作——读《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 张明富 张颖超  100-101
14  厚积薄发 深入浅出——晁中辰著《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评介 刘瑛  102-105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总目录  106-107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第1期
1  明清湖池水域所有制研究——以两湖地区为中心 徐斌  1-8
2  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 张俊峰  9-18
3  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 陈支平  19-24
4  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 邓玉娜  25-34
5  陆地与海洋经济的选择——作为历史人类学个案的刘五店 余丰  35-40
6  晚清对外开放与福建船政局的兴衰 郑剑顺 吴静  41-46
7  关于唐代市场的几个问题 岳纯之  47-51
8  从唐墓考古看厦门海岛早期农耕开发史 王新天 吴春明  52-58
9  唐武宗禁佛之经济成效探讨 张箭  59-64
10  宋代弓箭手营田制度的兴衰 魏天安  65-70
11  近代闽台族正制考述 常建华  71-82
1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盐务人员管理论析 姚顺东 唐湘雨  83-89
13  政府意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论 赵泉民  90-99
14  国营与民营之间的取舍:战后国民政府的棉业政策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成立 金志焕  100-109
15  实证研究的典型力作——《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篇)》读后 陈双燕 黄纯艳  110-1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第2期
1  《天圣令•田令》所附唐田令荒废条“私田”的再探讨——与杨际平先生商榷 何东  1-5
2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 杨际平  6-23
3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 张彬村  24-29
4  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 徐梓  30-37
5  清代徽州盐商的销盐纠纷与诉讼 范金民  38-44
6  米谷贸易、水稻生产与清代湖南社会经济 邓永飞  45-54
7  叫魂的社会基础——《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解读 王明前  55-66
8  从几起京控案看林则徐的为政风格 王日根  67-75
9  近代早期东亚海域中外贸易中的白银问题 李德霞  76-81
10  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中德贸易条件及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周建明  82-96
11  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雇佣关系的考察 莫宏伟  97-103
12  松浦章《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评介 段桦  104-106
13  海洋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读王日根教授《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 覃寿伟  107-10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第3期
1  汉代不同农耕区之劳动生产率的考察——以粮食生产为研究中心 黄今言 温乐平  1-9
2  乡村中国家制度的运作、互动与绩效——试论两宋户等制的紊乱及其对乡役制的影响 刁培俊  10-20
3  宋代科技进步对手工业的作用 徐东升  21-28
4  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 王文东  29-36
5  熙丰时期农田水利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 李金水  37-44
6  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消耗与筹集 何玉红  45-53
7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方式探析 张燕清  54-60
8  近代安徽人口地理的几个问题 张安东  61-67
9  试论民国时期安徽凤阳美种烤烟的种植 沈世培  68-75
10  小农经济型态下的渔民组织及其职能——以民国青岛渔会为例 蔡勤禹  76-85
11  从齐国文献看战国时齐国的社会经济——战国齐陶文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 陈家宁  86-92
12  简述中国经济学社的年会及其特点 郑会欣  93-105
13  创新的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评《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余同元 阙静红  106-10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第4期
1  汉代财政监督研究 朱德贵  1-8
2  汉代“乡三老”与乡族势力蠡测 陈明光  9-13
3  清代福建救济女婴的育婴堂及其同类设施 汪毅夫  14-22
4  清代土地所有权转移的法制化——清道光三十年山西徐沟县王耀田契(私契、官契、契尾)的考释及其他 陈学文  23-27
5  清代徽商合墨及盘、帐单——以《徽州文书》第一辑为中心 汪崇筼  28-38
6  制度缺陷与漕政危机——对清代“废漕督”呼声的深层分析 吴琦 肖丽红  39-50
7  教会医院与近代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 李传斌  51-56
8  中国近代第一代股民心态剖析 田永秀  57-61
9  清末至民国时期赣闽粤边区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 游海华  62-73
10  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的通货膨胀 王红曼  74-80
11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黄余送 裴平  81-87
12  金城银行参加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活动述评 诸静  88-95
13  论1935年的学生国货年 乔兆红  96-102
14  从籴粟记录看汉代对西北边塞的经营——读《额济纳汉简》札记 于振波  103- 107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总目录  108-10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第1期
1  滚滚江河入海流——写在本刊第一百期出版之际 杨国桢  1-2
2  论“一田两主” 赵冈  3-5
3  两汉个人慈善行为简论 林兴龙  6-11
4  唐诗中经济史料的特点及其价值刍议 卢华语  12-16
5  宋代劝农职衔研究 耿元骊  17-26
6  金代榷盐制度述论 王德朋  27-33
7  士绅教化与地域社会变革——基于庞尚鹏《庞氏家训》的分析 邓智华  34-40
8  资源控制与地方认同——明以来芦苞宗族组织的构建与发展 罗一星  41-53
9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 陈瑞  54-63
10  清代“粤人好蓄妾”现象初探 刘正刚 刘强  64-71
11  清代湖南矿产品的产销(1640—1874)——以铜、铅、锌、锡矿为中心 林荣琴  72 -80
12  张謇与近代苏中市镇的发展 梁磊  81-86
13  厦门港疍民生计方式及其民间信仰 钟毅锋  87-92
14  1910年发生的“湘省公债案” 刘晓泉  93-98
15  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抗战前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个案研究 吴静 郑剑顺  99-103
16  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佳作——评《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 焦建华  104-10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第2期
1  疑罪从有、轻罪重惩的刑法实践与汉初社会——从《奏谳书》谈起 施伟青  1-6
2  从张家山汉简看汉初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状况 杨志贤  7-12
3  唐代铸钱散论 徐东升  13-19
4  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魏天安  20-29
5  南宋高宗时期的财政制度变迁 刘云  30-38
6  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 周雪香  39-45
7  清代前期税官的考核标准 邓亦兵  46-53
8  论清代“奁田” 毛立平  54-63
9  18世纪中尼“银钱贸易”冲突与西藏自铸银币 梁俊艳  64-71
10  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以福州和厦门为个案 林星  72-78
11  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870-1936) 郝雁  79- 85
12  近代广西手工业的兴革对圩镇发展的作用 刘文俊  86-93
13  环境•制度•政府•经济绩效——以闽江航运为个案的探讨 姜修宪  94-100
14  现代化进程中的对外贸易——以1930—193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为例 陈晋文  101-108
15  地方性会馆研究的厚实之作——评刘正刚的《广东会馆论稿》 朱湘云  109-11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第3期
1  技术误差:折亩及其距离衰减规律研究——明清土地数据重建的可行性研究之一 赵赟  1-13
2  清代汉口商人会馆的建构及其类型 刘嘉乘  14-23
3  移民垦荒与广西经济转型(1644-1949年) 李闰华  24-33
4  清代湖南水稻生产技术探析 邓永飞  34-39
5  论清末商办铁路中的绅领问题 苏全有  40-45
6  上海民族茶商变迁与近代中国茶业组织的发展 苏祝成  46-51
7  近代“三外商”在安徽的石油垄断经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沈世培  52-63
8  商办抑或市办:近代上海城市粪秽处理 彭善民  64-68
9  诱惑与现实的冲突:西原借款中的金券问题 马陵合  69-74
10  交通银行的两次改组始末和角色定位 徐锋华  75-81
11  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借贷关系的考察 莫宏伟  82-89
12  论秦汉养牛业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温乐平  90-102
13  论宋元至明清汉中盆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马强  103-108
14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术提升与学科突围——《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评介 黄鹤  109-111
15  以诗入史、以诗证史的力作:《<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评介 邹芙都  112 -11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第4期
1  唐代宣宗朝财政问题初探 黄楼  1-6
2  唐代后期藩镇的经济行为对地方商业的影响——对幽州地区米行与纺织品行的个案考察 顾乃武  7-10
3  明代宗族的形成与地域社会——以福建永春县桃源刘氏为中心 元廷植  11-24
4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商的构成 邱旺土  25-34
5  从示禁碑看清至民国闽南地方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王日根 周惊涛  35-44
6  清代蚶鹿对渡史迹调查 吴金鹏  45-52
7  禁烟运动中的粤海关与沿海贸易——英国收藏的豫堃致林则徐咨文考释 杨国桢  53-58
8  清代郊商与海洋文化 史伟  59-64
9  1934—1937年间的新生活运动与基督教——以《教务杂志》为中心 汪思涵  65- 82
10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企业文化探析 汪永平 贺宏斌  83-90
11  当代海洋管理与中国海洋管理史研究 李文睿  91-96
12  百年汉冶萍公司研究述评 李江  97-106
13  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商业与金融:近世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魏晋  107-110
14  10—13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动——读葛金芳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刁培俊  111-114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总目录  115-11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第1期
1  人口的经济性流动与近代社会变迁——以广西近代圩镇为视角 宾长初  1-12
2  唐代西南地区酒业初探 卢华语 潘林  13-20
3  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 刘再聪  21-27
4  敦煌文书关于“四柱结算法”外欠帐务的两则资料 王祥伟  28-31
5  我国复式簿记产生与发展比较研究 李孝林  32-40
6  南宋高宗时期的财政制度变迁 刘云  41-49
7  从军户移民到乡绅望族——对明代河南归德沈氏家族的考察 李永菊  50-55
8  清代官窑瓷业的技术成就与陶官制度 刘淼  56-62
9  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 林枫 陈滨  63-70
10  清代刑科题本中的小农家庭经济——以527件服制命案为中心的考察 周祖文 金敏  71-80
11  江西地方政府与近代江西的工业化进程 刘义程  81-87
12  1928至1937年河北省县级税收征管中的经纪制改革述论——兼与杜赞奇先生商榷 冯小红 张清芙  88-94
13  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以晚清至民国江西南康宾兴会为例的分析 杨品优  95-102
14  明清法制史研究和商业史研究的新成果——读范金民教授《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 李莉  103-10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第2期
1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释读的几个问题 黄今言  1-5
2  唐宋麻布生产的地理分布 徐东升  6-13
3  北宋前期东南茶法沿革 魏天安  14-24
4  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 王加华  25-31
5  明代塾师“生计”刍议——以江南地区为中心 刘晓东  32-38
6  官府、士绅与庙学的修建——明清时期婺源庙学的个案考察 廖华生  39-47
7  清代漕粮征派中的官府、绅衿、民众及其利益纠葛——以清代抗粮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吴琦 肖丽红  48-59
8  十九世纪初期松江地区的纺织品消费水平 李伯重  60-64
9  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基于福州港的个案考察 姜修宪  65-70
10  1934~1937:福建的新生活运动 汪毅夫  71-77
11  中国与文莱贸易往来的历史考察 聂德宁  78-84
12  晚清当涂官圩衰落探源 赵崔莉  85-91
13  外国来华传教士与晚清经济思想的早期近代化 李浩 梁永康  92-98
14  民三公债新探 刘晓泉 余桔云  99-107
15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破题之作——《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评介 王纪孔  108-10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第3期
1  北魏存在地方财政说质疑——兼与渡边信一郎先生商榷 王万盈  1-7
2  唐代国家对僧尼的管理——以僧尼籍帐与人口控制为中心 周奇  8-19
3  从“稽古行道”到“随时立法”——两宋乡役“迁延不定”的历时性考察 刁培俊  20-28
4  宋代米价变动的原因 曹福铉  29-37
5  蒙元时期安徽地区的商业 陈瑞  38-41
6  再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及其研究的史学意义——与杨师群先生再商榷 曹守亮  42-49
7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 陈恩虎 惠富平  50-60
8  晚清时期香港与闽台地区的贸易关系 毛立坤 张金苹  61-72
9  四行储蓄会研究 康金莉  73-80
10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棉制品进口贸易态势——以海关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于新娟  81-89
11  对中国1913~1926年GDP的估算 刘巍  90-98
12  “四联总处”对战时货币发行的法律监管 王红曼  99-104
13  再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傅衣凌作品集》出版 祝松  105-106
14  深化中国土地所有权史研究——《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序 杨国桢  107-110
15  解读唐五代经济史的又一力作——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评介 李并成 于光建  111-113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刘军:《加拿大劳工史学发展...
毛立坤:《日货称雄中国市场...
徐浩《英国经济——社会史研...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
张明:《清至民国时期皖南官...
吴传清:《陈振汉的工业区位...
清代蒙古族经济史论著目录(...
科大卫:《公司法与近代商号...
  最新信息
首届“上财经济史学Work...
“基本经济区”分析理路的学...
经济史学及其学理关联——基...
农业、人口与市场——再论波...
刘增合:《太平天国运动初期...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林展>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