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悬崖之上:环境史中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5-23

2024年5月16日下午,“悬崖之上:环境史中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与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会议旨在从环境人文新视角出发,重新评估学界对现代战争影响的既有理解与研究,重新探讨所谓“文明的”战争与和平的丰富内涵。本次参会学者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莱索托等地五十余名海内外学者,他们皆为国际环境人文学领域的资深学者或学术新星。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主持,历史学院讲师、生态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羚靖担任现场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主任、明德书院院长黄兴涛,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致开幕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唐纳德·沃斯特,生态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侯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梅雪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付成双,天津师范大学曹牧等学者出席开幕式。

开幕致辞

在致辞环节,黄兴涛教授率先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诚挚感谢毛赫教授和沃斯特教授多年来对生态史研究中心的支持。他指出,本次会议对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是疫情后我校历史学科举办的第一次线上线下结合的重量级国际学术交流会,表明我校一贯坚持和努力弘扬的史学研究的国际对话精神。黄兴涛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议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生态史或环境史视角能够帮助突破以往我们对战争问题的人文化解释,全面揭示战争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总结战争之于人类和自然的惨痛教训,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全球生态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毛赫教授追溯了德国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十余年的合作历程,高度肯定了生态史研究中心在推动生态史研究的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繁荣所做出的贡献,认为生态史研究中心是蕾切尔卡森社会与环境中心最重要合作单位之一。毛赫教授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指出会议议题“悬崖之上”点明了战争带给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痛苦体验。悬崖般体验不仅仅来自战争对和平生活的破坏,同样来自于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一系列灾难。他认为,当我们立于危崖时,不仅需要悬崖勒马,还需要自觉从人类共同体出发,思考我们为何立于此地,又如何寻求改变。最后,毛赫教授欢迎所有与会学者的参与,并表示十分期待学者们富有启发性的精彩发言。

胡恒教授代表清史研究所向到访学者和合作单位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回忆了2012年以来生态史研究中心的成长历程。他指出,生态史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有两个令其印象深刻的方面。其一是中心一直以来坚持学科交叉的特色,这赋予了生态史学无穷的想象空间,逐步实现了中心建成之初所倡导的“究天人之际、格文理之道,融古今之萃,通古今之变”的初衷,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史学的蓬勃发展。其二是生态史研究中心多年来始终坚持国际性的发展道路。即便受疫情阻隔,国际交流也未曾中断。此类国际交流时刻提醒我们,在生态面前,人类永远是有共同纽带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当努力追寻中国古代经典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境界。

主题演讲

开幕式之后,在沃斯特教授的主持下,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丽萨·布拉迪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恶性循环:历史上的武装冲突与环境变迁》。布拉迪教授从遍布全球的战争伤痕入手,展现了战争显而易见的生态影响。她认为,在理解战争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全部后果之时,仅关注战争的物质遗存远远不够。武装冲突归根结底是一种具有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政治行为,应以一种全过程的视角,考察冲突从起因到结果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与环境、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自然并不仅仅是战争的受害者,它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历史参与者。只有理解这些才有助于揭示武装冲突、环境变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及其如何影响环境和政治体系。她指出,美国自建国以来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大量的武装冲突。这些战争对于环境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战斗本身,而在于权力关系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管理者、管理方式和战争目的改变。她以罗马围攻以色列时留下的坡道、1965年美国“水手帽”行动在夏威夷留下的一个季节性湖泊为例,说明政治因素会推动武装斗争,而武装斗争又推动了环境变化。她还通过美国内战与国家公园的案例说明,战争产生的环境变化可以诱发政治因素变动,引发新一轮的环境变化和观念变革。

恶性循环:历史上的武装冲突与环境变迁

The Vicious Cycle:Armed Conflic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istory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她所言的武装冲突、环境变迁及政治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布拉迪教授选择聚焦于和平时期美国军队建设与行动的环境后果。她以19—20世纪美国在本土及太平洋群岛上的领土扩张和核武器试验为案例,讨论军队在土地占领和军事发展过程中,为获取军备资源或进行军事试验,参与或帮助重塑了美国及其管辖地的社会和经济体系,进而引发了生态系统的变革,对陆地与海洋的生态产生了深入且持久的影响。她指出,这些军事行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又诱发了环境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环保运动的兴起,而社会性环保运动最终又反向迫使美国军方开始思考如何减少其军事活动的环境影响。最后,布拉迪教授总结道,我们深知当下的环境问题是人类自身技术发展的恶果,但不能只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去探寻缘由和解决方案,这会边缘化军事在其中的历史作用。显然,军事是新技术发展的应用和推动者,而且消耗了比大众更多的资源,因此研究军事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环境变化过程并探寻解决之法至关重要。她也强调,我们必须突破技术发展和意识形态主张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区隔,承认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方能更深入地思考战争与社会之间的演变历程。

5月17日、18日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分论坛环节,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分论坛的讨论。本次会议设置7个分论坛,其中5个线下论坛,2个线上论坛。与会学者围绕“现代化暴力”“能源、气候与冲突”“战时资源保护”“战争与生命地球”“缔造和平”“抵御入侵”“世界热点”等7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除提交论文的学者之外,来自北京、天津、吉林等地高校学者和学生也积极参与分论坛交流。

供稿:高冠楠

照片来源:曹宇嫣、陈路、叶莹、拜李赞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