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全球视野下的《大同书》”跨学科工作坊纪要

发布:2025-11-05 来源: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全球视野下的《大同书》”跨学科工作坊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学院召开。本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工作坊。

在中国的现代转型发轫之际,“大同”这一古老的理想被重新激活,成为牵引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前行的标识性概念。康有为在20世纪初创作的《大同书》,无疑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既是从儒家传统中汲取资源的创造性构想,又深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启发和刺激。因此,有必要将《大同书》和20世纪中国的大同思潮,置于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19世纪以来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交汇点。透过《大同书》与大同思潮,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机制理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11月1日上午,工作坊开幕式在武夷学院朱子书院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建光致开幕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项旋主持。华建光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在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进展和后续计划。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高波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吴仰湘、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翔作主旨报告。王东杰讨论了康有为两部建设性著作《大同书》与《诸天讲》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延续性与差异性,揭示了康有为思想的主要脉络和晚年变化。吴仰湘聚焦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新学伪经考》陈廷瑛批校稿,揭示了《新学伪经考》的时代回响和晚清经学变革的艰难处境。张翔从山西大同的建城史切入,指出“大同”思想在中国古代夷夏文明互动交融、形成中华文明共同体过程中的体现。

工作坊分为三组展开讨论。第一组围绕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各种“大同”论说展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建伟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范广欣分析了《大同书》中追溯男女不平等的起源、理由和演变的内容,展现了康有为试图从性别角度入手、对人类不平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项旋对新见《大同书》稿本进行考订,对《大同书》的成书年代给了新的解释,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大同方案”的嬗变轨迹。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郜喆聚焦廖平1913年发表的《大同学说》一文,揭示了廖平对“大同”世界的多元主义解释,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康有为的“大同想象”。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系讲师王淇从刘师培关于“分工”的理论入手,讨论了这位无政府主义者融合西学新知与经学传统,对真正平等、人人均力的“大同社会”的构想。

第二组集中关注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中的若干主题。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范广欣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高波以康有为欧洲旅行日记为对象,探讨他对爱德华·吉本关于罗马帝国衰亡的“野蛮与宗教”命题的隔空回应,以及背后体现的文明与政治意涵。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赵妍杰对“进化观念”在近代中国家庭革命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宏观的讨论,呈现了基督教传教士、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感受、人伦关系等角度出发,讨论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复制西方“个体-国家”二元模式的缘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薛子燕对康有为、梁启超、陈焕章的儒学经济观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儒家经世哲学在传统经学解体过程中,如何与现代经济学、伦理学相结合,参与到世界新文明的建构之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陈兴分析了康有为在戊戌时期和保皇时期对统计数据的运用和误用情况,从中展现出量化工具在近代知识流动、政治论辩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组讨论清代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等各方面的议题。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薛子燕主持。北京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韩策对一封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李鸿章家书进行新的解读,分析了甲午至戊戌之间恭亲王、翁同龢的权势地位,深化了对清廷最高层权力格局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巍卓从严复个人思想演进、晚清内外局势变动等方面,讨论了严复翻译《法意》的基本立义和对现代中国文明形态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汪炜伟以天津为研究对象,展示了晚清城市日渐繁荣的娱乐商业活动,在思想观念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明通过对吴廷栋《拙修集》不同版本的比勘,发现了“德兴阿”人名被铲板的情况,并结合对当时军政活动的分析,呈现了这一细节背后的宏大历史。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江晓成从乾隆帝“本朝无名臣”之说出发,考察了康雍乾三帝批评与整肃“名臣”的理念与实践,展现了康乾盛世时期帝王的统治策略及其影响。清华大学历史系助理研究员孙岩在“大一统”的历史语境下,讨论了清代“同我声教”的统治要义,指出这一理念对清代治理多民族国家和处理中外关系的影响。

分组讨论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进行乐总结。宫志翀认为,《大同书》不仅反映了此前17-19世纪中西文明变迁、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之后100年中国的历史转型,反映了康有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家对未来中国乃至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适合在“全球视野”之下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11月2日,与会学者前往武夷山朱熹园进行学术考察,近距离体会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至此,本工作坊圆满结束。




编辑:夏丽欣 杨静怡

责编:杨信锟

审编:饶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