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讲座纪要|王子林 恒久咸和:紫禁城文化脉络与精神价值

发布:2025-11-10 来源:

2025年10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陶镕万象——人大故宫学大讲堂”系列活动第三讲在中关村校区立德楼7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恒久咸和:紫禁城文化脉络与精神价值”,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二级研究馆员王子林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萧凌波主持,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2f5eb2c3e9bd28128f41e49318487fce.png

紫禁城赓续弘扬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贯通融合了古代中国的传承记忆。基于这一认识,王子林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紫禁城所蕴藏的文化脉络。


王老师首先展示了漱芳斋内悬挂的“正谊明道”匾以及一件回纹边填金字《赋得正谊明道六韵》紫檀木三屏风。这两件文物所承载的“正谊明道”思想,源自西汉董仲舒的“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有德行之人应端正道义而不谋私利,彰明大道而不计个人功绩,其核心“谊”通“义”,意指合宜的道德行为。在与汉武帝的著名策问中,董仲舒始终坚持《春秋》大义,并特别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其思想对后世儒家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下来,王老师介绍了紫禁城名称的来源以及背后深厚的天文与哲学内涵。他指出,皇宫在古代常被称为“禁中”或“省中”,甲骨文中的“禁”与“省”二字均含“引绳测天”之意,即古人通过测量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来探寻天的中心,亦即“天中”。这一测量行为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古人通过观测掌握了自然规律,进而确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德”的观念;二是衍生出将帝王居所称为“紫宫”的传统,象征其与天中心的对应关系。自南朝开始,“紫宫”因皇宫戒备森严,逐渐演变为“禁城”或“紫禁”。


紫禁城的五门建制,可追溯至东汉郑玄注《礼记·明堂位》所提出的“天子五门”之说,即皋门、库门、雉门、应门与路门。这一学说为后世都城宫室规划确立了法统依据,成为体现王朝正统性的重要象征。五门将皇宫划分为外朝、治朝与燕朝三个区域,不仅构成了天子理政的层次性空间,也承担着颁布政令、举行大典以及受理民间申诉等职能,是重要的政治与司法场所。其中,最外层的皋门和库门更具有象征意义,它们被视为“天命的象征”,通过建筑语言强化了皇权受命于天的特殊性与合法性。


王老师进一步指出,紫禁城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其礼制建筑上。明清时期在紫禁城举行的殿试,其核心精神与《尚书》所倡导的“诞敷文德”一脉相承,旨在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治国之士。同时,宫城前朝设立的文武二楼,则是“文武之道”的物化体现,具体践行了《中庸》中“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治国理念,共同构成了紫禁城作为国家礼仪中心的深厚文化根基。

4c0d8d0b08efbf3cfab115d08b34dd64.png

王老师又引入朱熹的“尧都中心论”,阐述北京作为天下中心地位的建立。在“中国处于天下中心”的观点受到质疑时,朱熹并未从地理上的江河发源地角度论证,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判断一座城市是否位居天地之正中心,应看其是否被天下山川所环绕拱卫。朱熹认为,冀都(即尧舜时期的都城所在,与北京地区相关)因为其周边有泰山、华山等名山形成天然屏障,符合星象布局中四象环绕的格局。这一说法将文化正统性与地理中心观相结合。尧舜之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源头,其核心正是“仁道”。到了明清时期,关于北京即为古尧都的说法进一步巩固了北京作为天下中心的地位,使其不仅是一个政治首都,更成为承载华夏文化正统的精神象征。

6eb5b1499ca53695b6a9201ab72c0e02.png

提问环节,到场师生积极向王子林老师请教,就两岸故宫的交流与发展、故宫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袁锦林

排版:郑子杰

审核:扎克拉·吾布尔 胡镕 宋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