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讲座纪要 | 陈志武 宋代以来中国人寿命变迁及性别差异(公元1000年至1960年)

发布:2025-10-24 来源:

2025年10月1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名家系列讲座”在中关村校区立德楼1006教室举行。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陈志武以《宋代以来中国人寿命变迁及性别差异(公元1000年至1960年)》为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教授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参加。

9ec2b4fc07a027b55c5f41d1775266c1.jpg

讲座正式开始前,黄兴涛教授做开场发言。他指出,人民大学始终具有一种历史自觉,那就是不断地更新史学的研究方法。身处于大数据时代,历史学者要自觉参与到数据的制作之中,去努力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本场讲座主题就特别反映了历史学者以历史学的大视野和长时段的眼光去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以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来分析历史数据,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de2f6a4c655c0855bf370dff6b0b7a61.jpg

讲座伊始,陈志武教授介绍了本场讲座研究问题的相关背景,即年寿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健康与家庭结构,也是理解中国历史人口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切入点。这一长期发展史的研究指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宏观层面可包括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GDP、命案率等,微观层面可包括实际工资、身高、年寿等方面,但这些指标的数据样本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态特征,数据资料的来源和利用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接着,陈志武教授具体展开了万年来中国人年寿变迁的研究过程。针对不同时期的研究,他分别论述了史前至魏晋南北朝、中古至明清两个时间段的资料来源,并以此为基础讲述了数据样本应当如何采集、采集到的数据样本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研究结果可能产生何种偏差的问题。随后,陈志武教授依据现有的数据样本得出了宋代以来中国人的寿命变迁呈现出何种特征,以及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3401e6f31aaaf823970f2769ae9540cf.jpg

陈志武教授也提及有关男女年寿差异的问题。其团队正在基于族谱覆盖的公元1000年-1960年间180余万对夫妻寿命、生育等信息的样本,开展夫妻年寿的对比研究,探究了影响寿命性别差异的决定因素。研究方法上,陈教授的团队运用了AI技术,对难以识别的中文族谱作OCR处理,并结合大语言模型(LLMs)来提取个体相关信息,以构建完整的研究数据库。


最后,陈志武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他指出基于族谱资料,公元1000年至1960年间中国人的寿命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夫妻年寿差异到19世纪末期之前呈下降趋势,其中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在年寿性别差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过去近千年的时间里,子女越多,尤其是兼有儿女,夫妻双方都会活得更长,反映了风险分担和代际支持的积极作用,也印证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同时,这一效应在女性身上更为突出(子女数量越多,对母亲的益寿效应高于对父亲年寿的效应),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差异的深刻影响。此外,丈夫超出妻妾的年龄越多,丈夫年寿越长,但妻妾的年寿越易因养老问题而折损。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们踊跃提问,与陈志武教授就关于丈夫和妻子寿命的跨省比较、子女数量与寿命的因果关系和工具变量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陈志武教授的解答鞭辟入里,幽默风趣,师生均获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95d39558f292204abc5ab481ec6f184c.jpg

6221ea2902e101fe90058d281e5053a7.jpg

文案:高越

摄影:杨扬

审核:扎克拉·吾布尔 胡镕 宋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