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交流纪要 | 张端成 《大清统属职贡万国经纬地球式》的地图史坐标
发布:2025-11-05 来源:2025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清风学社协办的小型学术工作坊在人文楼400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生张端成以“《大清统属职贡万国经纬地球式》的地图史坐标”(下文简称《地球式》)为题进行交流分享。本次工作坊由清风学社学术部周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项旋老师以及多位硕博研究生现场参与讨论,学术氛围浓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生张端成
张端成首先介绍了《地球式》与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这幅包含东西两半球及近5000字图说的中文世界地图,曾广泛流行于东亚,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研究不足。考察它,不仅能补足18世纪末中国地图史的缺环,更可窥见前近代时期世界地理知识在中国的流传轨迹。
现存《地球式》可分为三个核心版本,藏于中、美、英、法、日、韩等多国图书馆。其一为乾隆五十九年绘本,仅见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其二为乾隆刻本,与绘本内容近似;其三为嘉庆五年刻本,是现存最多的版本,改竖轴为横轴,修正了乾隆本北美洲“地形破碎”的问题,还在太平洋增绘多条航线。《地球式》图说虽署名庄廷旉,但绘本中另有马俊良识语,二人或为合作关系。庄廷旉出身常州庄氏,家族学术资源与人脉为其提供域外地理信息;马俊良曾为官且从事出版,或在材料搜集与刊刻中发挥关键作用。

张端成对《地球式》的知识来源进行了详细考证。他指出其中的地名并非随意拼凑,而是有清晰层次。首先,以《坤舆图》(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基底;其次,用陈伦炯《四海总图》与乾隆十三排图替换部分地名;此外,作者还尝试将文献中的地理方位落实到地图,如据《西域闻见录》标注“控噶尔国”(奥斯曼帝国),却因文献误导将其置于俄罗斯西北。
张端成认为,《地球式》的影响跨越时空。嘉庆《南平县志》、李明徹《圜天图说》都受其影响,魏源《海国图志》更是全文引其图说,朝鲜《地球前后图》、《舆地全图》均以它为重要参考。这一看法修正了学界旧识。现有研究大多认为传教士带来的世界地图及新制图技术仅影响宫廷。而《地球式》证明,相关知识随着一条比较隐秘的途径,早在鸦片战争前就改变了部分士人的世界认知。《地球式》刊于1800年,恰处18、19世纪的转折点:它糅合历代传教士地理知识,又为19世纪前中期的地图绘制提供支撑。透过它,我们不仅看到一幅地图的价值,更能清晰窥见前近代时期域外地理知识在东亚的流转脉络,其意义远超单一史料本身。

分享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崔童进行了评议,他指出张端成同学运用了十分严谨的文献学方法,论述精确;同时具有相当广博的国际视野,通过实地接触访学综合运用来自各国的地图材料,十分可贵。崔童还就分享中“地球式”的特定称谓、作图目的、图说文本以及知识谱系的建立等提出了疑问,张端成进行了一一回应。
最后,在场师生就海外访学交流、《地球式》的生成逻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工作坊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案:周睿
图片:诸葛乙
审核:扎克拉·吾布尔 胡镕 宋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