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做客“人大故宫学大讲堂”
发布:2025-06-14 来源:
2025年6月5日晚,“陶镕万象——人大故宫学大讲堂”系列活动第二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林尚立校长会见王旭东院长一行,郑新业副校长及国内合作办公室、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有关负责同志陪同会见。林尚立校长与王旭东院长回顾了双方2024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所取得的进展,就继续推进校馆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开展会谈,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
本次讲座主题为“文明蒙尘——从敦煌藏经洞命运透视晚清治理困局”,由王旭东院长主讲,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主持。
王旭东院长结合自身28年的敦煌研究院、6年的故宫博物院的工作经历,将两处文化遗产联系起来认识历史与文明发展问题,以理解中国及世界在历史长河中的转折与变化。
王旭东院长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遗书的流失讲起,对敦煌莫高窟营建的时代背景、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过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生动介绍。1900年6月,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发现了敦煌藏经洞,自此几万件各类文书重返大众视野,世界开始重新关注敦煌与莫高窟。王旭东院长认为,得益于敦煌偏远的地理位置、干燥的气候条件,莫高窟得以保存至今。
与敦煌藏经洞事件遥遥呼应的,是晚清国家治理的失序。1900年的中国,清朝统治者所居的北京皇宫杂草丛生,彼时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呈现出昏暗、愚昧的末世景象,内忧外患,濒临崩溃。此时远在西北的敦煌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在今天被认为是“窃贼”的西方人斯坦因、华尔纳等人的行为,在当时却得到了清政府的默许。后经居住在北京的知识分子上书清政府,才将剩余文书运往北京。在敦煌的文书被肆意掠夺后,部分塑像、壁画也难以幸免。王旭东院长指出今日敦煌文物散布在海内外各地,并非偶然,而是晚清治理困局及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必然,敦煌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
回到当下,故宫博物院已成为集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和游客最多的旅游目的地“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王旭东院长指出有着605年历史的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故宫建筑群的形制,蕴藏了“道”、“礼”、“和”的中华文化内涵。季节轮转、视角转变均能发现故宫不一样的美。故宫目前对外公布藏品1863404件/套,历代皇家收藏、民间征集、宫廷制作是故宫藏品的主要来源,故宫文物在历史、艺术、科技及社会文化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多元价值。
王旭东院长强调,敦煌与故宫这两大文化殿堂的形成,源于民间与国家两种不同力量为主的推动。国家意志背后有民间力量的参与,民间创造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新时代的敦煌研究院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真实完整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莫高窟的文化价值,而故宫博物院同样秉持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致力于将故宫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两大文博机构已成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忠实践行者。
胡恒教授从文化财富、视觉盛宴、思想洗礼等三个要点向在场师生分享听讲体会,从敦煌到故宫串联起中华文明两千年的历史变迁;国家兴衰与文化、文物命运紧密相连,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再到文明复兴,中华文明始终保持了自身韧性。历史的价值不止于回顾过去,更在于产生面向未来的青年力量。交流环节,现在同学就博物院的管理、故宫展览计划及敦煌佛像的形制等问题与王旭东院长交流、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落实中国人民大学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故宫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北京市历史学会计划于2025年4月至10月间,在人民大学联合开展“陶镕万象——人大故宫学大讲堂”系列讲座,首讲于4月17日由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主讲。
文|余雨珊
图|李瑜琛
(文中敦煌、故宫相关插图来自讲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