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讲座纪要】“史学前沿”第14讲:中国的边疆考古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发布:2025-06-09 来源:2025年6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14讲在公教16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在线上主讲,主题为“中国的边疆考古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胡恒教授主持。历史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校内外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霍巍教授聚焦“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边疆考古的意义”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论述。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框架。考古学作为“实证史学”的重要支柱,通过边疆地区的实物资料,为阐释五大特性提供了鲜活证据。
在“边疆民族与丝绸之路的开拓”部分,霍巍教授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多元面貌。他提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已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汉代以前,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路径已存在,各民族共同参与了路网建设。以西藏吉隆县发现的《大唐天竺使之铭》为例,这块唐高宗时期的碑刻记录了王玄策使团经吐蕃出使印度的史实,印证了“蕃尼道”的存在,凸显了边疆民族在中外交流中的枢纽作用。霍巍教授强调,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推动了边疆与中原的双向融合。
随后,霍巍教授以三星堆考古为例,阐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他回顾了三星堆遗址从1934年首次发掘到2019年新祭祀坑的发现历程,指出其出土的青铜面具、黄金权杖、神树等器物,既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创造力,又与中原文化存在密切关联。例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玉璋等器物形制与二里头、殷墟遗址同类器物相似,证明了古蜀与中原的礼制交流。霍巍教授特别提到,三星堆考古改写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认知版图,其“人神沟通”的祭祀体系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呼应,为世界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其学术价值可与特洛伊、尼尼微遗址相媲美。
在“青藏高原考古的历史价值”部分,霍巍教授系统梳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的考古发现。藏北尼阿底遗址的旧石器遗存,证明青藏高原早在4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显示5000年前当地与黄河上游文化的联系;吐蕃时期的藏王陵、血渭一号墓等遗址,其陵墓形制、丝织品及印章文字,均体现出对中原制度与文化的吸收。霍巍教授强调,青藏高原考古填补了文献空白,实证了“边疆与中原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尤其是“茶与丝绸在阿里地区的发现”,揭示了汉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纽带。
胡恒教授在总结中指出,霍巍教授的讲座以宏大的学术视野,从考古学视角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其研究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立足长时段,贯通史前至明清的历史脉络,揭示边疆考古与国家认同的深层关联;二是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研究方法,构建起立体化的分析框架;三是紧扣现实关怀,通过考古实证强化了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胡教授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建议深化边疆考古与文献记载的互证机制,关注非汉族政权的文化整合模式,以及边疆仪式空间与国家认同的微观互动。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边疆考古的前沿动态,更启发了从多维度审视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学术路径,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