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新观点 研究前沿 中外关系史档案 机构综录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 研究前沿 >> 文化 >>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基督教政策新探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150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基督教政策新探
 
赵 树 好
 
发布时间 2009-3-24
  
    所谓政策,系“指国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或完成某项政治任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与活动指南”。“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或指示,以及行为计划与策略等等。”②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包括有关基督教的政策法令、中外双方的相关条约等。政策本身只是一纸空文,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效应。因此,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也应包括它对教案处理的指示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态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是此前中国政府对基督教政策的延续。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由来已久。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曾在唐、元、明末三度入华。唐朝初期、元朝、明朝末期的政府对基督教礼遇有加。但是,唐朝中期武宗灭佛,波及基督教;元末农民起义使基督教遭到打击。因而在唐朝中期以后和元朝灭亡之后,基督教曾两度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只能在遥远的边疆苟延残喘。清初承袭明制,采取宽容基督教的政策。然而好景不长,康熙后期,由于罗马教皇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不许中国教徒祭祖祀孔,清政府开始采取禁教政策,并且愈演愈烈。鸦片战后,清政府 在列强炮舰的威逼下被迫解除教禁,但仍多方限教。战后九年,即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军从广西进军江南,进而挥师北上,威逼京津,历时14年,横扫大半个中国,几乎倾覆满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太平天国发动起义的工具拜上帝会吸收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这就使太平天国和基督教结下不解之缘。因而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没有放过基督教。迄今为止,学术界虽然有人论及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但不够深入,比如这一时期究竟发生多少起教案?清政府对这些教案的态度如何?以及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基督教政策的成因等,尚无人进行认真研究。另外,一些观点还可商榷。如有的学者以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的辛酉政变作为划分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基督教政策的分界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在咸丰十年九月,清政府就同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除了批准《天津条约》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条款:“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当时,法国方面担任翻译的天主教直隶主教孟振生(Mouly Joseph Martial)等还在中文本中擅自增加了“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条款。不久,清政府又宣布教民可以免纳迎神、赛会等费用,并删除此前的禁教规定。上述条约和规定使外国教士可以在中国全境传教,租买田地,索还被没收的教会财产;教民可以自由信教,享受经济特权,这就从法律上提高了教士教民的地位,使其变为高居于中国民众之上特权阶层。总之,这一条约意味着清政府彻底解除教禁,对基督教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应以1860年10月作为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对基督教政策的前后分界线。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基督教政策进行新的探讨,以期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
 
 
    原文:200932420138.caj
 
 
(资料来源:《历史档案》2009年第4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二十一条”交涉的另一条管道...
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 ——海...
19世纪买办的垄断地位和延伸...
19世纪买办的垄断地位和延伸...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
幕末与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上海认...
近代《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
  最新信息
1868年亚洲文会黄河科考:...
“祛文务质”:18世纪文质视...
清末民初边疆危机中的“政府外...
《真光初临》中的晚清潮州妇女...
英国政府与1917至1918...
《尺素频通》与晚清宁波商贸
1898-1899年中法广州...
清鲜关系中清朝礼制的张力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曹雯>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