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 全球史视野下的灾害、生命与日常生活   
 
 会议议程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与公共安全专业委员会 天津 2021年12月 
 
 
      开幕式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460102703 
 
 
 
 
 
 
  5.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高建国研究员致辞 
 
  6.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晓华教授作年度总结报告
 
 
 主题报告: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一) 
 时  间:12月18日 9:00-12: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460102703 发言时间:20分钟 主持人:朱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1.高建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2021年中国灾害救援牺牲人物志 2. 刘士永(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消费环境:美国近代环境思想浅释 3. 王晓葵(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寻找灾害人类学与灾害史研究的结合点 4. 王利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浅议环境史与灾害史的表里关系 5. 周立红(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法国灾害史研究的缘起及其特征 6. 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跨界之思: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灾害研究 
 
     分会场报告     
 第一组:疫灾及其防控 时 间:12月18日下午14:00-15:5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883783466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周琼(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评议人:安介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白丽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唐元(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先秦时期文献记载的瘟疫认知与管理应对举措 2.张静(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论《周易》中的防疫思想与其在现代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3.张田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明清温疫与医学知识的生产 4.刘希洋(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讲师):对症检方,依方施治:防疫方书与清代的疫情防控 5.王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呻吟之苦”到“防疫之政”:近代北京的疾疫灾害与社会应对 6. 毛利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谣言、恐慌与骚乱——1831-1832年间英国霍乱恐慌与社会骚乱 7. 童德琴(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饮食之争--近代日本海陆军脚气病的流行与消亡   第二组:水害与水利 时      间:12月18日下午14:00-15:5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724779934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吕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评议人:蔡勤禹(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 贾国静(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方万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唐宋“水力磨坊案”发覆——兼谈中国古代“重本抑末”论的表达与实践 2.陈业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计、家业、民生:明代黄河治理的艰难抉择 3.张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资博士后):从漕利到迂谋:明代高邮湖“圈田”的兴废因革 4.张伟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灾害、革命与生产:1931年湘鄂西苏区水灾应对与水利策略的探讨 5.梁家贵(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傅作义治淮实践述论 6.焦雨楠(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后):海河水利之统筹:以顺直水利委员会为核心的考察(1918-1928) 7.郑清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凿井灌田与当代华北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以定县为例 
   第三组:水害与城市 时 间:12月18日下午16:10-18: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883783466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阿利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评议人: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梁家贵(阜阳师范大学) 1. 张崇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明代城市水灾的类型及其应对措施 2. 李松(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御水护城:明清时期寿州城市水患及其社会应对 3. 周妮、安介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清代上海金山地区水灾发生及其社会应对 4. 古帅(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晚清黄河北徙影响下的治所城市水患及其应对——基于濮州、齐东、利津三城的考察 5. 张祥稳(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晚清皖南皖西南山区州县的水灾与政府“口惠式救灾” 6. 万金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河南720暴雨洪涝灾害不可移动文物受灾情况调查   第四组:环境与灾害 时 间:12月18日下午16:10-18: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724779934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张秀丽(《史学月刊》编辑部) 评议人:张伟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闵祥鹏(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 潘威(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气候因素对前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 2. 曹牧(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饮水、深井与氟齿病:全球化视野下清末民初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影响 3. 周琼(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教授):气候韧性视角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韧性”初探 4. 吴俊范(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地理环境制约下的海岛经济开发与灾害发生史:以舟山群岛为例 5. 蔡勤禹(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教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演变趋势分析 6. 梁志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东生先生对中国环保事业的贡献:以1970年代<寂静的春天>的译介为线索   第五组:灾荒中的官与民(一) 时 间:12月19日上午8:30-10:1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883783466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豆艳荣(《历史教学》编辑部) 评议人:张崇旺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光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金勇强(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制度约束与行为选择:宋代地方官员的仓廪救荒策略 2. 刘素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清代直隶粥厂与基层社会秩序研究 3. 曹志敏(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道光黄河水灾背景下官民众生相的灾害社会学考察——《汴梁水灾纪略》为讨论中心 4. 丁柏峰(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末湟水流域自然灾害与民众生活——以《谢善述诗文集》相关记载为中心的考察 5. 白丽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赈灾济贫与支援抗战:李惠堂与民国的慈善义赛 6. 焦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1920年辛酉旱灾中的妇女 7. 陈尚敏(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刘尔炘与1920年甘肃大地震救济 8. 吴厚荣(《四川省灾害史纪年》主编):灾荒中的芸芸众生   第六组:灾荒中的官与民(二) 时 间:12月19日上午8:30-10:1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724779934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陈业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评议人:武艳敏(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任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吴四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因灾弛禁:清代救灾中市场开放程度研究 2. 衡宗亮(兵团党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讲师):乾隆年间伊犁蝗灾与政府应对 3. 王国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丁戊奇荒”的社会应对与传统救灾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4. 王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因地制宜,随时变通——论1920年华洋义赈团体的施赈方法 5. 陈静(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华洋联合赈灾的首次尝试:华北赈灾委员会的困境与调试 6. 聂选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民国十八年昆明火药爆炸灾害协同治理的实践过程与运行逻辑——以《昆明市七一一赈灾会征信录》为中心的考察 7. 赵晓华、杨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1943年《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与实践   第七组:灾害书写与灾害文化 时 间:12月19日上午10:20-12: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883783466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郝红暖(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评议人:周   琼(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吴四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 1.闵祥鹏(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黄河清,天下平”:黄河的生态愿景与中古中国的治世理想 2.李光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康熙天坛祈雨的历史书写与史实考析——兼论康熙雍正灾异观念演变及其影响 3.杨云(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宁夏旧志中关于地震灾害书写及其特 点——以乾隆三年地震和民国九年海原大地震为例 4.李喜霞(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灾异与吏治——以清世宗为中心的考察 5.杜香玉(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西南少数民族禳灾仪式的文化重构与价值重塑——以布朗族祭茶祖为例 6.李华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研究员):民国时期民众祈神禳灾心态探析——基于两广地区案例考察 
 第八组:中国共产党防灾救灾认识与实践 时 间:12月19日上午10:20-12: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724779934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赵晓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评议人:郑清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潘威(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1. 武艳敏(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然灾害防治历程及基本经验 2.   于文善(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减灾救灾认识的形成与发展 3. 孔锋(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副教授):Better understanding China’s disaster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4. 任铃(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1949-1966年我国林业工作的成就经验 5. 孙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地震灾害管理的历史进路与变迁动力 6. 李彦虎(遵义医科大学党校讲师):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看中国共产党抗疫 7. 贾征宇(国合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抗击新冠初期中国县域食宿管制——湖北省及其周边省份案例分析   青年学者分论坛 第一组:灾害与政治 时  间:12月18日下午 14:00-15:5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259526482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吴四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 评议人:曹志敏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 岩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 蹇雪(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法律视域下的宋代疫病信息研究 2. 王琳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宋前中期州县治河机制的形成(960-1058)——兼论治河中的央地关系 3. 罗粤莉(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清代治蝗“护田夫”法考析 4. 李西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乾隆四十六年黄河青龙岗决口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 5. 唐祎(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清至民国珠三角对海洋灾害的农业适应模式 6. 邢志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冲突与合作:防疫制度化下的官民互动——以1918年山西鼠疫防治为例 7. 董虹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民国前期北方瘟疫防治的二元面向(1912-1927) 8. 咸娟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外示饥荒与政治博弈——以甘肃大旱(1928-1929)为例的文本研究 9. 韩星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慈善与政治:1946年上海市救济“苏北难民”义演研究 第二组:灾害与慈善 时  间:12月18日下午  16:10-18: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259526482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郑清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评议人:王林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娟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张沁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史时期山西疫灾的民间应对——以碑刻史料为中心 2. 孙聚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郑观应在“丁戊奇荒”中的义赈行为研究 3. 梁家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开演看世界:1885年两粤水灾与影戏助赈 4. 高玥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以救济:晚清民初天津八善堂经费来源问题研究 5. 王浩(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界与1920年华北灾荒的救济 6. 肖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硕士研究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以1931年水灾为中心的考察 7. 肖倩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皖北黄泛区善后救助研究(1946—1947) 8. 王洪亮:从救灾到防灾---陈云水旱灾害防治理念及发展 第三组:环境与灾害 时  间:12月19日上午 8:30-10:1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259526482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方万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评议人:曹牧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希洋(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1. 向俊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浩(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清代贵州地区水旱灾害序列重建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2. 陈思宇(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硕士研究生):清代自然灾害极端人口死亡事件的识别及特征分析 3. 游智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清代江南苇荡营沿革的生态史考察 4. 沙元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1921年山东利津宫家坝决堵口研究 5. 翟砚辉(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民初北洋防疫处救治1921年鼠疫述论 6. 董麟莹(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民国时期东北森林火灾和应对研究 7. 莫振国(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云南布朗族聚居区茶叶种植中对虫害认知及防御——以芒景村为例 8. 李星皓(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全球视野下20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病毒灭兔事件 9. 马业杰(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高丽王朝时期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规律探析 第四组:灾害与文化 时  间:12月19日上午 10:20-12: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259526482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梁家贵(阜阳师范大学) 评议人:韩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 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 潘嘉晖(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五行天道”:两晋灾异文化试析 2. 胡广杰(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清代滇盐生产的灾害叙事——以水灾为中心的考察 3. 秦浩翔(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清代广西地方志的荒政思想与灾害文化——基于边疆治理的视角 4. 王星星(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蝗灾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5. 王慧(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体验与记忆:个人生活史脉络中的75·8洪灾记忆——基于驻马店市魏湾村的田野调查 6. 张雪儿(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回顾与思考 7. 隆杰(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广西百色壮族传统文化与灾害记忆——以田阳区玉凤村为中心 8. 王钰婵(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灾害文化视野下哈尼族村寨火灾及应对方式探讨——以云南红河哈尼村寨为例 9. 赵云萍(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大理白族自治州地震灾害应急文化研究 
 主题报告: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二) 时  间:12月19日下午 14:00-16:00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 367674487 发言时间:20分钟 主持人: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徐海亮(中国灾害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前秘书长):21世纪初叶海河平原干旱形势变化 2.郝平(山西大学副校长、教授):清中后期华北乡村的民间灾赈——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中心 3.Andrea Janku(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柳如是与明末瘟疫 4.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气候变化与欧洲历史 5.赵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8-19世纪英国疫情下的海上隔离法 6.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历史视域中的中医抗疫 
 
     闭幕式    会议方式: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 367674487 
 
 
 主持人:赵晓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4)武艳敏(灾害书写与灾害文化、中国共产党防灾救灾认识与实践) 
 
 
 (5)青年学者论坛:吴四伍(灾害与政治、灾害与慈善); 
 
 
 (6)青年学者论坛:韩祥(环境与灾害、灾害与文化) 
 
 
 2.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郝平教授总结发言 
 
 
 3.本届年会主办方代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致谢
 
 【本文转载自“灾害史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号2021年12月16日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