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笔者于2006年11月出席台湾孙文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时,提交的论文《从伍廷芳垂暮之年的强力支持看孙中山的政治魅力》(参见《第七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2月)还来不及阐释伍廷芳病逝前的最后一周与孙中山的关系,但在文末与大会发言中,就提到美国学者琳达(Linda Pomerantz-Zhang)修改出版的博士论文有所不同,还有《纽约时报》在伍廷芳病逝前后的报道都对伍孙关系的变化多有涉及,值得关注。
②Linda Pomerantz-Zhang, Wu Tingfang(1842-1922):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2, p285.作者原名Linda Pomerantz Shin,是率先以伍廷芳作为博士论文撰述对象的研究者,她的专著就是在博士论文China in Transition:The role of the Wu Ting-fang,1842-1922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我国两岸学者顶多只注意到Linda写过关于伍廷芳的博士论文,却没有注意到她的博士论文经过长时间的修订之后,早已公开出版。从实质性的学术对话可知,除了台北史学前辈张存武、香港大学博士张云樵等学者在撰述前认真阅读过她的博士论文外,我国大陆学者究竟有哪些人也认真查阅过,似乎还是未知数。
③关于伍廷芳的博士学位之称谓,值得存疑,容另文待考。
④伍廷光编辑《伍廷芳历史》,上海图书馆1922年编印,第53-54页。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张富强《近代法制改革者——伍廷芳》等书对此语均有引用。
⑤孙中山《伍秩庸博士墓表》,见《伍秩庸博士哀思录》,1922年印刷,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⑥参见伍朝枢《哀启》,《伍秩庸博士哀思录》,1922年印刷,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⑦出版于1900年12月的美国World's Work杂志发表的“His Excellency Wu Ting-Fang”说:“中国公使伍先生是华盛顿外交使团里最引人关注的人物。过去6个月所发生的事情使他成为美国最惹人注目的外国人。在来势汹汹的诸多困难中,他表现出了极度的机智和谦恭,并保持了美国人的良好印象。这位声名显著的人物日理万机并显示了很高的才能。”出版于1912年1月的美国World To-day发表的“Wu Ting-fang,The Republic of China”,则对伍廷芳充满赞美,说:“看来我们的老同学伍廷芳将要成为民国的第一总理了。……伍廷芳在新闻界的影响深远,他的名字就像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⑧《纽约时报》1922年6月12日第5版,“黎元洪现在是中国总统……任命前驻美公使伍廷芳为总理……孙中山不友好……”
【参考文献】
[1]丁贤俊.论孙中山与伍廷芳[J].近代史研究,1987,(4).
[2]丁贤俊,喻作凤.伍廷芳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张富强.近代法制改革者——伍廷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5]沈云龙.近代外交人物论评[M].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6]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日记[M].
[7]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近代史资料(总第88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黎总统敦促伍博士快些到北方,可是广州政治家仍沉默[N].纽约时报,1922-06-14.
[10]纽约时报,1922-06-20.
[11]伍廷芳与中国[N].纽约时报,1922-06-26.
[12]琳达(Linda Pomerantz-Zhang). Wu Tingfang(1842-1922):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申报,192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