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前沿与理论研究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学术史的追寻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学界动态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
史革新: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三)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59

[1][1] 本文所举研究成果出版及发表情况: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宫明《倭仁与曾国藩》发表于《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程作新《倭仁及其哲学思想》收入《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张凌霄《倭仁及〈倭文端公遗书〉的伦理思想》发表于《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陆宝千《倭仁论》,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地主阶级》,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宝成关《奕訢慈禧政争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出版;(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文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陈弢:《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序》,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

[1][3] 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后》,《曾国藩全集 . 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66页。

[1][4] 张穆:《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1][5] 潘德舆:《任东涧先生集序》,《养一斋集》卷18,清同治十一年刊本,第6----7页。

[1][6] 潘德舆:《与鲁通甫书》,《养一斋集》卷22,第18页。

[1][7] 李元春:《学术是非论》,《时斋文集初刻》卷2,道光四年刻本,第1页。

[1][8] 刘蓉:《复郭意城舍人书》,《养晦堂集》卷8,光绪三年思贤讲舍刊本,第6页。

[1][9] 方宗诚:《校刊何文贞公遗书序》,光绪十年六安涂氏求我斋校刊本。

[1][10]李元春(1769----1854),字时斋,号桐阁主人,陕西朝邑人,举人出身,任知县、大理寺评事等职。辞官后设学授徒,迭主潼川、华原等书院。著有《诸经绪说》、《关中道脉书》、《学荟性理论》等。

[1][11] 路德(1784----1851),陕西盩厔人,进士出身,曾任军机处章京。归里后主持关中、宏道、象峰等书院。学宗程朱,主汉宋调和。著述有《柽华馆诗文集》等。

[1][12] 贺瑞麟:《清麓遗语》卷3,《清麓丛书》民国七年刊本,第45页。

[1][13] 《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下同),第246页。

[1][14] 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上,光绪八年四明花雨楼刻本,第6页。

[1][15]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7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16页。

[1][16] 徐世昌:《李文清公日记序》,民国四年石印本。

[1][17] 湖南省文献委员会:《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该委员会1949年印,第111页。

[1][18] 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05----306页。

[1][19] 唐鉴(1778----1861),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由翰林历官太常寺卿。治学宗程朱,崇义理,以省身、持敬、力行为主,辩学甚严。著有《朱子学案》、《易牖》、《读易反身录》、《国朝学案小识》等。

[1][20] 钱基博等:《近百年湖南学风 . 湘学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71页。

[1][21]《诏书盖玺颁行论》,《太平天国》第1册,第313页。

[1][22]《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232页。

[1][23] 吴廷栋:《召见恭记》,《拙修集》卷1,同治十年六安求我斋刻本(下同),第4——6页。

[1][24] 《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下同),第856页。

[1][25] 方宗诚:《柏堂师友记》卷2,京华印书局1926年印本,第7页。

[1][26] 吴廷栋:《与曾涤生先生书》,《拙修集》卷9,第18页。

[1][27] 曾国藩:《复吴廷栋》,《曾国藩全集·书信》(4),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487页。

[1][28] 根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徐世昌编《清儒学案》以及《碑传集》、《碑传集补》等书有关内容统计。

[1][29]《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下同),第1页。

[1][30]《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4页。

[1][31]《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3页。

[1][32]倭仁:《敬陈治本疏》,《倭文端公遗书》卷2,光绪年间刻本,第4——5页。

[1][33]《清史稿》卷391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册,第11726页。

[1][34]《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515页。

[1][35]李棠阶:《条陈时政之要疏》,《李文清公遗书》卷1,光绪八年河北道署刊本(下同),第1——2页。

[1][36]李鸿章撰(方宗诚代):《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吴公神道碑铭》,《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第856页。

[1][37]吴廷栋:《拙修集》卷1,第13——14页。

[1][38]引自吴廷栋:《拙修集》卷1,第16页。

[1][39]何桂珍:《<续理学正宗>后序》,清末刊本。

[1][40]李棠阶:《军机说帖》,《李文清公遗书》卷2,第26——27页。

[1][41]吴廷栋:《召见恭记》,《拙修集》卷1,第4页。

[1][42]李鸿章撰:《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吴公神道碑铭》,《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第855页。

[1][43]吴大廷:《拙修集跋》。

[1][44]倭仁:《答窦兰泉》,《倭文端公遗书》卷8,光绪元年六安求我斋刊本,第18页。

[1][45]《清朝续文献通考》卷98“学校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下同),第8576页。

[1][46]《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1“学校八”,第8598页。

[1][47] 方宗诚:《志学录》卷8,光绪三年刻本,第31页。

[1][48] 贺瑞麟:《重刻小学韵语序》,《清麓文集》卷2,第4页。

[1][49] 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原叙》,同治十一年六安求我斋刊本,第1册第4页。

[1][50] 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附录后论》,第10页。

[1][51] 方宗诚:《<大学臆说>序》,苏源生:《大学臆说》,咸丰十一年明德堂藏版,第1——2页。

[1][52] 曾国藩:《复毛寄云中丞》,《曾文正公书札》卷5,清末刻本,第27页。

[1][53]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下同),第233页。

[1][54] 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页。

[1][55]《薛福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1][56] 罗尔刚:《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65页。

[1][57] 李棠阶:《军机说帖》,《李文清公遗书》卷2,第26——27页。

[1][58]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3,第3页。

[1][59]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93——194页。

[1][60]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0 “学校七”,第8591页。

[1][61]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4,第4页。

[1][62]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3,第3页。

[1][63] 《广方言馆全案》,第22页,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

[1][64]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65“艮峰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4册,第87页。

[1][65] 方宗诚:《吴竹如先生年谱》,光绪四年畿辅志局刻本,第49页。

[1][66]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59“拙修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3册,第916页。

[1][67] 邵懿辰:《仪宋堂后记》,《半岩庐遗文》,光绪三十四年刊本,第21——22页。

[1][68] 《清史列传》卷65,中华书局版第17册,第5220页。

[1][69] 陈澧:《东塾续集·与徐子远书》,《东塾读书记(外一种)》,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1

[1][70]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同),第668页。

[1][71]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2册,第684——685页。

[1][72]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2册,第853页。

[1][73] 曾国藩:《劝戒浅语十六条·劝诫绅士四条》,《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0页。

[1][74] 曾国藩:《劝戒浅语十六条·劝戒绅士四条》,《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0页。

[1][75]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2,第15页。

[1][76]《曾国藩全集·奏稿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197——1198页。

[1][77] 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05页。

[1][78] 罗正钧:《王錱年谱》,《湘军人物年谱》(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9页。

[1][79] 曾廉:《应诏上封事》,《戊戌变法》(二),第493页。

[1][80] 《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三次讲义》,《湘报》第17号,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00页。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乔瑜: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
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
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
李国彤:妇女的“三不朽”:写...
  最新信息
新书:《陈寅恪新论》
马春霞 朱 煜:由“蝇头小事...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王 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
邱志红|探索与发展之路:中国...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