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书评与推介 >> 新书推介 >>
搜山检海捉史料——《微观清史100日:帝国重构、五行八作与城市摩登》
来源:微观清史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9-17

image.png

《微观清史100日》全书共五册,每册写清史上的20天,以一日为切入点,阐幽发隐,用1万字构建历史上的“一天”,此为第一册目录。

一.1644年4月24日 京师易主 甲申国殇的三重维度

(一)血渍衣襟:明朝在北京最后一天的全息图景

(二)灾荒亡国:“小冰期”下的“明清宇宙期”

(三)明清易代:没有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就能壮大?

二.1655年12月18日 圣彼得大教堂的邂逅:南明使臣向亚历山大七世求救
三.1661年11月24日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规训与惩罚
(一)罪与罚:清朝对监狱的空间建构
(二)生与死:清朝判处死刑的八重手续
(三)严与宽:清朝对死刑犯的临终关怀
(四)刑与杀:菜市口的行刑场域
四.1662年2月9日 郑成功击败荷兰——华夏扬威西太平洋的时刻
五.1662年6月23日 郑成功去世——多重身份人物的形象建构困局
(一)郑成功死因小考——“咬尽手指死”抑或“手抓其面而逝”?
(二)高丰饶度人物的困局:郑成功形象的选择性重构
六.1685年6月26日 清军收复雅克萨——康熙与彼得大帝之比较研究(上)
七.1689年8月27日 《尼布楚条约》签订——康熙与彼得大帝之比较研究(下)
八.1687年7月18日 清朝皇子的一天——岂曰无逸,与子同愁
九.1690年9月3日 乌兰布通之战——从御驾亲征的礼仪图景说起
十.1722年12月20日 康熙驾崩——中国、朝鲜、意大利、捷克对雍正继位的历史书写
(一)谁才是康熙中意的接班人
(二)康熙驾崩史料简辑
(三)康熙之死的14个疑点
(四)雍正继位的沙盘推演
十一.1723年9月16日 雍正确定秘密立储制度——源自波斯的灵感
十二.1731年1月26日 第一个中国人领衔的出访欧洲使团与沙俄女皇会面
十三.1732年3月28日 雍正一日——帝制中国的养心殿作息时间表
十四.1735年10月8日 雍正驾崩——有疑中的无疑,无意中的有异
十五.1738年2月18日 乾隆的除夕——国家仪式空间图景下的政治用意(上)
十六.1738年2月19日 乾隆的正月初一——国家仪式空间图景下的政治用意(下)
十七.1755年11月20日 达瓦齐献俘——七年战争与乾隆平定阿睦尔撒纳之关系
十八.1772年2月7日 乾隆下令征集图书——《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之比较研究
(一)纪晓岚与狄德罗:乾隆蓄养的“倡优”与法国共和的旗帜
(二)《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寓禁于征与兼容并包
(三)《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的结局和影响:束之高阁与热销万套
十九.1776年8月9日 乾隆下令将关羽谥号由“壮缪”改为“忠义”——清代的关公崇拜
(一)清以前关公形象的层累建构——从名实相乖到三界伏魔大帝
(二)清前期的关公崇拜——战争加持者,百业守护神
(三)从章太炎和张勋复辟看近代关公崇拜
(四)中国西藏、日本、朝鲜、越南的关公崇拜
二十.1780年6月15日和珅担任镶蓝旗都统——清代巨贪的理财路径

序一

《微观清史100日》即将付梓,作者索序于我。看到年轻学子有新作问世,自然是值得高兴和祝贺的喜事,故不忍推辞。然清史非我专攻,当不可率意阐论;那么说些什么好呢?我想,还是老老实实谈谈我在翻看此书之后的一些感想;同时也谈谈我所了解的刘澍——本书的作者,毕竟他跟我读了6年书,我还是有资格对他做一些介绍的。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了解作者,对于大家读刘澍这部新书,或许是有些好处的。

《微观清史100日》这部书是作者积数年之功辛苦撰成的。在此之前,有关清史著作早已汗牛充栋,有以年份为序的编年体,有以事件为纲的纪事本末体,有以“正史”为本的纪传体,有人物传记,有专题研究,等等。唯独以“日”为时间单位叙事论史的清史著作,一直以来还几乎是个空白。刘澍此书是在清朝日史方面的一个尝试。

100天作为透视清史的窗口,这是作者一个巧妙的设计。100天里,每天都以一件主要的事情作为主题,由此事说开去,论及清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方面面,涉及地理、名物、典章制度、社会百业、各类人物。每天都有一个论题,因此这种设计又是和“以小见大”的研究方式紧密联系的。比如“1661年11月24日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从康熙下令处斩郑芝龙说起,记死刑犯在最后一天将遭遇的种种事情,从而延伸到对清代的刑法,特别是死刑判定程序等各种制度的考论。又如“1732年3月28日 雍正一日”,先爬梳史料,细写雍正一日之所作所为,然后以此时间作息表为框架,牵连出清代的朝会制度、奏议制度、君臣相见礼仪、皇帝饮食起居的细节等等。这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作者在书中引用大量史料,广搜清代各种实录、会典、方志、文集、笔记、日记、报刊等等。一方面,从论史的角度上看,它是一部比较严谨的学术著作;另一方面,从表述的形式上看,它又不像专门学术论著那样的高头讲章,密实甚至晦涩,而是具有那种娓娓道来、叙述生动的文采,可读性很强。

至于《微观清史100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如何,最好由清史专家去评论,读者诸君在阅读中也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就不必我在此赘言了。下边,我还是谈谈作者刘澍吧。

刘澍是从2014年跟我念硕士研究生的,此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他和同龄人相比,我觉得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志向,比较自律,刻苦发奋。他潜心史学多年,但他原来却是念理工科大学出身的。上研究生前,他还在一个拖拉机厂实习,上机床、拧螺丝,向着高级钳工的方向发展。然而他酷爱史学,硬是靠着读书自学,在中国史硕士生入学复试时,从十几个科班出身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录取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入学后,他就有在史学领域里深耕深造的志向。为了这个目标,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工作和读书研究中去了,据他同屋的舍友讲,多年来每天只要没有其他外出事务,他的读书、研究的时间能长达14个小时,如果白天有其他事耽误了两个小时,当晚就一定要晚睡两个小时来把读书时间补上,而第二天的起床时间依旧不变。尽管我完全不赞同他这种过分辛劳的奋斗,也曾多次劝说,但他的刻苦精神却是令我感佩的。

刘澍克勤克俭,他一边上学一边要在电视台参加一些节目,争取一些经济收入补贴他母亲的生活。然后,再把节约下来的钱大量购书,目前他已拥有万余册图书,这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年轻学子来讲,也是不多见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是他的学术特点。他对历史、地理、哲学、文学、政治、军事、民族学、宗教学等多学科都有很强的兴趣,一心向学,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陈垣先生说:“不管学什么专业,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就很像以管窥天,往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偏狭的结论。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博和专是辩证的统一,二者要很好的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看来刘澍对于陈垣先生关于博与专的论述能有切实体会。由于他的知识面广,因此在平时的研究和写作中,能够触类旁通,取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视野开阔和较广的知识面,也使他在学习和研究中有较高的悟性,有时稍加点拨,就能别开生面,这也是他在史学研究中能够得到较快提升的原因。

此外,刘澍的团队协作精神好,容易与人合作,在学校中也能热情帮助别的同学。当然,作者还很年轻,也曾有急躁冒进、心态不稳,或有时因取得一些成绩沾沾自喜等问题,不过相信这些问题在他今后的历练中,都会不断得到解决的。

年末杂事繁多,不及深思熟虑,仅就所见所思匆匆写了一些感想。可能言不及义,请方家、读者批评指正。最后,祝刘澍再接再厉,精进不已,在学术上取得更多成就。

周少川

辛丑岁杪书于北师大珠海校区



序二(自序)

从视野而言,历史有两种写法,宏观历史和微观历史。就清史而言,宏观历史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栋,大脉络的一线宏观清史选题早已被竭泽而渔,无晚辈后学置喙之余地,以己意重构宏观清史很可能是味同嚼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纵然宏观历史没被深层次开垦过,亦不好下笔。潘耒《修明史议》总结修《明史》时的几个标准应该是“搜采欲博、考证欲精、职任欲分、义例欲一、秉笔欲直、持论欲平、岁月欲宽、卷帙欲简”。[2]这其实就是优秀的宏观历史要达到的标准,显然以笔者之慧根,无能完成此宏观历史,有鉴于此,笔者决意做一微观清史的尝试,做一个个能驾驭的“小”题目。

朝廷纵然千间宫殿,还是要分锅吃饭。人生就算百年春秋,还是要按天度日。笔者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2年清帝退位,这268年的历史中选取100天来做显微镜下的解剖,期管中窥豹,从横截面的角度一探清史究竟。

从微观历史的角度,拙作写了死刑犯、学堂女学生、畅销书出版人等多个角色的一天,希冀以小见大,来研究清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本书第三册会写到的一个金矿的一天为例,笔者根据《黑龙江文史资料》、黑龙江地方志的蛛丝马迹,去爬梳中国北极漠河镇一个金矿的一天,不成想居然发现,沙俄为攫取金矿,在1884年年底居然曾在漠河建立一个“什都喀共和国”。以此为切入点,探研从漠河开采的金矿如何销往圣彼得堡的沙俄宫廷,又如何贡入北京的清朝宫廷,以小见大,看晚清时期中国的黄金交易。此类写作“探秘”过程,在本书不胜枚举。葛兆光认为,许多历史书都是经过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这四层筛选,使得许多日常生活史的内容被隐去,而笔者此书对16个清代职业的细致描摹就是抽丝剥茧,尽可能还原清代各阶层生活的本来面目。

当然,笔者要强调的一点是,“探秘”微观历史不代表没有宏观内容,只有微观没有宏观,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书也写了31个清朝政治大事的关键日期,试图以此勾勒清朝的大脉络。本书在书写时始终把清帝国看做世界体系的一员,比如会钩沉乾隆十全武功中,之所以乾隆能够将新疆重归华夏版图,与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和沙俄的战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七年战争中沙俄要与英国支持下的普鲁士作战,为保障大后方安全,指使阿睦尔撒纳反叛,雄才大略的乾隆反而借此机会平定新疆。写到近代,19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局势是太平天国在东南,捻军在华北,苗民在贵州起义,两广有天地会,新疆阿古柏之乱。清政府要想平定起义,必须加税,加税只能导致更多人起义,直到局势无可收拾,那么同治就会变成崇祯,清朝会提前40多年灭亡。然而英国大量经济援助给中国组建洋枪队,帮助平定太平天国;支持李鸿章打造北洋水师,让军官们去英国留学;给左宗棠收复新疆出钱出枪;派赫德来负责中国海关,为中国打理税收,“同治中兴”靠的就是英国人的钱。之所以英国这么做,是因为英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围堵俄国,英国在近东扶植奥斯曼帝国,以遏制俄罗斯的黑海出海口;在中东扶植波斯和阿富汗,以跟俄国对峙;在远东扶持中国。然而甲午战败,让英国意识到大清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这才有了英日同盟。再比如写到日俄战争旅顺口战役,笔者就会写芬兰成为世界第一个给女性普选权的国家,同盟会的成立,清朝预备立宪,朝鲜亡国,吴佩孚、张作霖的崛起等等都与日俄战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之,在本书中,力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就军事而言,本书写了26场战役的关键日期,从军事史的角度梳理微观清史。看着清军从清初横扫东亚大陆,到乾隆时“十全武功”的胜败参半,再到清末的一触即溃,笔者不禁感到,从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清朝的盛衰也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人的青春随岁月流逝,知识阅历则随岁月增长,一个人在年轻美丽,容颜未老,且学术功底积累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是他(她)最有魅力,最吸引人的时候。同理,一个民族的战斗力随着时间递减,文明随着时间递增,当其文明发达到一定地步,而作为野蛮人的战斗力还没消退的时候,就是这个民族、国家最强大的时候,所以鲜卑人出身的唐朝在前期看起来最璀璨,满人在康熙时代最巅峰,这都是部落民族进化到文明一定程度的阈值极限。这也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的道理。军事战斗力如此,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一个民族朝气蓬勃时多出原创性大格局思想,中年时代能拼知识量之广博,暮年时代只能做窄而深的寻章摘句。有清一代,即应作如是观。

除了大的政治事件、军事战役的“一日”外,本书在写社会各界小人物的一天的同时,也借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来重温康熙、雍正、乾隆、和珅、胡林翼、曾国藩、慈禧、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黎元洪等大人物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命运之神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只是千秋过客,如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划过,不留下一丝痕迹。我们每个人这辈子最长也就是一百零几年,如果不读历史,你活一辈子只是一个人的人生,如果读历史,每读一个人的传记,就是将书中主人公的人生重新活一遍,这能给自己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这也是我对大人物借一日窥一生的目的所在。

就写作的方法而言,本书在内容上分为帝国重构、金戈铁马、五行八作、城市摩登、清宫生活、中国第一6个门类,行文结构也是因类而别,书的附册即按六大门类来分,以便读者老师了解此书结构,不过为读者阅读方便,出版时还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从1644年到1912年来推衍。写帝国重构、金戈铁马时,是以一天为坐标轴,来讲述这一天此前此后的该事件来龙去脉。写五行八作时是以一天为切入点,来讲这个职业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史的角度来解析。写城市摩登时,是以一天为场域,来从空间的角度看西风东渐下的城市百态。写清宫场景时,是以一天为时刻表,来根据《起居注》《大清会典则例》《清实录》等资料,复盘清宫的一天。写中国第一时,是以一天为逻辑起点,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的阵痛与启蒙、躁动与茫然。总之,虽名为“一天”,但许多篇章写的绝不只是一天的内容,有时这“一天”可能会写到几十年之事,这是要向读者老师们说明的。

任何题材的书都是层累构建的产物,都不会是无源之水,以N个一天为单位来解剖历史,绝非笔者的发明,彼得·弗塔多《塑造世界的1001天》就以1001天来看人类6000年历史。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收录了469个人在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的经历,覆盖全国各地、三教九流。除了这些一本书表现多个一天的佳作外,也有微观历史以一日而写一书的,比如吴十洲的《乾隆一日》就是以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这个平凡的日子为研究对象,来将其做显微镜下的解剖。除此之外,亦有以一日来开篇的,蔡石山《永乐大帝 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以《永乐朝廷生活的一天》为开篇章节深入描摹了1423年2月23日这一天的永乐生活。笔者在写作时也借鉴了以上各书的写法,这是要予以说明的。

清代申居郧《西岩赘语》说: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3]梁漱溟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别人,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4]笔者亦不敢相信自己的见识,笔者水平有限,史学界远胜过我者车载斗量,不可胜计,若与史学英才相比,无异于以蠡测海、以莛撞钟、以管窥天。写此书时尽己所能,颇有江郎才尽之感,多有不足之处,请读者朋友们多批评指正。

笔者九岁的时候父亲因尿毒症去世,做肾透析负债累累,母亲也从造纸厂下岗了,那时候我家一个月收入只有三百元钱,住着20平米的房子,下雨天阳台还会漏雨。那个时候笔者几乎买不起任何消遣品,我家门口就是市图书馆,办借书证看一年才花20元。于是笔者就把自己每天钉在图书馆,进行地毯式阅读,就这样一步步读到现在,有了此书的出版。2019年,笔者的母亲得了肠系膜脂膜炎,需要人照顾,2020年,多年一直为我付出的姥爷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可以说笔者此书写作过程中也备尝家庭的艰辛。尼采: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但凡不能杀死你的力量,都能使你更加强大!”[5]20年前相比,笔者一直不变的是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知欲,是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在坚忍中享受孤独的状态!我想在书上市的此时此刻,我的父亲应该在天堂微笑着看着我!

如果我这一生能有一两部经得起时光检验的代表作,如果大家觉得我这部书中有一两章写得颇为精彩,如果您认为我一篇文章中有几行字写得让您愿与我隔空击掌,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是为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该书,现为预售阶段。从开始构思清代日常生活史选题至今,历时八年,四次重写,有过六夜不寐心悸几危时。人后的扒一层皮的学术研究尚能勉力完成,人前的尊严则无比脆弱。几番起落下,更让笔者悟到,不要指望谁陪你一辈子,没光的时候连影子都会离开你。如果将自己的幸运当成自己的能力,将能力当成自己的美德,将失败归咎于对手的强大,将恩人的栽培归结于自己的实力,就会丧失命运的青睐,这些年更让我理解如何把幸运、能力、失败、对手区别开来。最后借用贺炜所引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之言,“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6]

注释:全书所有史料均有严谨的脚注,如图。

image.png

[1]陈垣《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陈垣全集》第22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页。
[2]潘耒《遂初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页。
[3]申居郧《西岩赘语》,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页。
[4]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6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5]林郁主编《尼采的智慧——尼采语录》,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1、12页。
[6]博尔赫斯《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作者简介:刘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世界史博士后,师从周少川、杨共乐先生。现从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近代国人对亚非欧弱小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1912—1949)》,在《史学史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