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值得期待的美术史新书转引自“扔书”公众号
巫鸿
1.《巫鸿美术史文集》,世纪文景
《巫鸿美术史文集》汇集了巫鸿从1979年以来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按照年代排列,清楚地反映了作者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是目前对于其古代美术史研究成果最全面的集成。
《传统革新: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一》
《超越大限: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二》
《陈规再造: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三》
《无形之神:巫鸿美术史文集卷四》
《残碑何在: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五》
《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六》
《中国早期的绘画与雕塑:巫鸿美术史文集别卷》
2.《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已出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是巫鸿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多年开设的艺术史课程,以及2016年牛津大学斯雷特系列讲座基础上修订而成。
本书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围绕“女性空间”,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境;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以及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全书侧重于经典作品的细节分析,以“女性空间”为线索,串起一部别样的中国绘画史。
巫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是许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
柯律格
1.《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新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黄小峰 译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柯律格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199幅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本书源于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3.《蕴秀之域:中国明代园林文化》(已出版),河南大学出版社
园林既可以是供人赏鉴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有价值的不动资产。作为英语世界第一次完全立足于当代中文资源的阐释,这部研究明朝园林—制造实践的专著立意新颖,配图精巧,紧扣当代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
谁拥有园林?谁参观园林?它们以何种方式被呈现于文字,绘画,乃至广义的视觉文化之中,在中国社会的多重层次上被赋予了何种意义?关于园林的话语又是如何与其他话语,比如审美,农艺学,植物学的话语相互交织的?通过多方位考察苏州的园林,柯律格细致地勾勒出一个高度复杂的文化现象,该现象在明朝精英阶层的自我形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柯律格,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曾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15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执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自1991年起陆续出版《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丰饶之地:明代中国的园林文化》《早期现代中国的图画与视觉性》《中国艺术》《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等著作。
石守谦
《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上海书画出版社
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本书即为其聚焦于“山水画”一门,尝试透过画家与观众互动这一角度,对“山水之史”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以往论者大多较注意山水画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的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风格内在规律”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鉴于此,石守谦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早在2010年《山水之史:由画家与观众互动角度考察中国山水画至13世纪的发展》一文中,石守谦即展现对“观众”研究之兴趣,本书则是他再经多年潜心思索后的成果汇总。唯其意不在提出任何单一的山水画史发展规律,而盼导入一个由观众与画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历史舞台空间,供读者一探其中可感的历史脉动。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台北“中研院”院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所长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著有《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等美术史著作。
陈葆真
1.《李后主和他的时代》(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
乾隆皇帝是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在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艺术和文化等各方面都留下不可忽视的业绩和影响,有关他的记载史不绝书。但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深处最主要的关切又是什么?这都令人好奇。
本书结合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藉由相关图像和史料,从人性化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观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对所藏艺术品的态度。陈葆真细腻而深入地解读乾隆皇帝在处理以上种种问题时,心中所可能经历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及他最后的抉择和表现,据此勾勒出这位历史名君个人的内心生活与价值取向。
陈葆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著有《李后主和他的时代》《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图画如历史》《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等美术史著作。
郑岩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推出
郑岩 文 郑琹语 图
五六千岁,
还算年轻。
在爸爸的文字下,
女儿的画笔下,
文物继续生长。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等美术史著作。
郑琹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
《敦煌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松本荣一 著 赵声良等 译
《敦煌画研究》是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先生的著作,1937 年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行。该书收集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绢纸绘画照片资料以及业已出版的敦煌石窟壁画图版,对各种敦煌绘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全书共八章,每章下又分若干小节,探讨变相图、佛传图、本生图、特殊尊像图、罗汉图、高僧图、密教图、外教图等图像。另有《附图》一册,收录研究篇中提到的各种画作的图版。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敦煌画的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松本荣一,1923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美术史学科。先后任东方学院东京研究所研究员,东京大学教授、美术研究所所长。曾到欧洲调查斯坦因、伯希和等的收集品,从事敦煌壁画图像研究,于 1937 年出版著作《敦煌画研究》,1939 年以此书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42 年,此书获“日本学士院恩赐奖”。
《陈振濂的艺术鉴藏课》,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陈振濂讨论古器物、书画等不同艺术品的小文,内容涉及热点拍卖、真伪鉴定、收藏逸事、金石碑帖等多个方面。陈振濂试图从鉴藏、市场、拍卖、流传等多个角度,来深入解说艺术品在过去及现在的种种遭遇,读者即可从中了解艺术品的历史故事,提升自身的修养,亦能通过阅读本书,来学习辨明真“伪”的机会。总而言之,本书是学习古玩、书画鉴赏的重要艺术指导手册。
陈振濂,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陶瓷手记2:亚洲视野下的中国陶瓷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
《陶瓷手记2》是谢明良全面关照新出考古资料和学界论点,增补改正近年发表文章所集结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纹饰篇”“东西交流篇”“台湾出图陶瓷篇”“中国瓷窑杂记”四大部分探讨陶瓷文化史诸多面向。谢明良娴熟于国内外陶瓷研究史,对考古资料和相关图像亦掌握宜,经常将中国陶瓷史上个别造型或纹饰置于亚洲陶瓷的发展脉络中进行省思,展现微观中兼具宏观的陶瓷文化史学风。由于东西文化交流史也是谢明良兴趣之所在,故他往往能借由熟悉的陶瓷标本所呈现之具体图像资料,探讨东西交流史上一些有趣的议题,其结论深具启发性,尝试实践将陶瓷标本作为理解历史物证的可能性。
全书抽丝剥茧,用脉络分明的交叉论述,搭配大量可供佐证的中西图像资料,不论对研究着或一般大众而言,均属相当引人入胜的陶瓷文化史读物。
谢明良,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客座教授等。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终身特聘教授。著有《贸易陶瓷与文化史》《六朝陶瓷论集》《中国陶瓷史论集》《陶瓷手记》等著作。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插图修订版),后浪出版公司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出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本书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部分章节跳出朝代界限的束缚,注重社会文化史的连续性。两位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综合运用了考古、文化解释等多种方法,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是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读物。
本书自国内出版以来,深受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内页为黑白印刷,于是在中文版第3次修订中,采用全彩印刷和全新的版式设计,修正了之前版本中的若干疏误,在编排上特别强调图文的协调,兼具可读性与艺术性。
杜朴,早期中国艺术领域的著名学者,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艺术史和考古系教授,著述丰硕。
文以诚,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史领域的著名学者,199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艺术史系主任。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等美术史著作。
BBC艺术经典三部曲(已出版),理想国
《文明》
肯尼斯·克拉克 著 易英 译
在《文明》一书中,肯尼斯·克拉克广泛地叙述、检视了西欧自罗马帝国灭亡的发展,涵盖了组成西欧文明的观念、书籍、建筑和艺术作品。作者带领我们从九世纪的爱奥纳岛到十二世纪的法国,从佛罗伦萨到乌尔比诺,从德国到罗马、英格兰、荷兰和美国。与这些历史背景相对的是,他描绘了一个人物的非凡阵容——给予文明以新的能量,拓宽我们对世界和我们自己的认知的男人和女人们。他也强调了由他们创造出的天才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哲学、诗歌、音乐、科学和工程的领域,从拉斐尔所绘的雅典学园到布律内尔设计的桥梁。
《文明》是克拉克对欧洲文明永远的乡愁,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将会看到:艺术家在怎样的时刻,如何摆脱时代的束缚?艺术又是历经怎样的时期,如何穿越时空的羁绊?
《新艺术的震撼》
罗伯特·休斯 著 欧阳昱 译
由BBC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新艺术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被誉为“纪录片拍摄技艺与主持人叙事魅力的完美结合”。同名图书甫一出版,即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院校师生和文艺爱好者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入门读本。书中以八个理解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为框架,多维角度勾画出西方艺术的百年流变——1780年的异域情调,如何成为1880年的新鲜论调,又何以沦为1980年的陈词滥调。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笔触,探求艺术更为完整的真实——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艺术的力量》
西蒙·沙玛 著 陈玮等 译
“艺术有什么用?”这是纪录片的开场白,也是图书的逻辑起点。西蒙·沙玛,这位熟稔西方艺术的历史学家以“匠心”将视线集中在八位艺术巨匠与八件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上——从卡拉瓦乔《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本书不但为读者描述了艺术家所处的创作情境,还为我们揭示了那种情境下艺术家所能做出的选择,并最终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艺术,安抚那些热爱艺术又时常感到困惑的心灵。
以上书籍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各大出版社留言写下2019年的待出书!
- END -
出品
扔書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