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书评与推介 >> 书评 >>
倪玉平《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评许檀<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6-17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2年第1

许檀教授是一个有明确研究计划和细致推进目标的学者自1986年发表第一篇华北商业城镇的论文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以来她已经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88年许檀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山东农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各类商品流通状况进行细致考察描绘出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社会经济史力作此后二十余年作者仍继续坚持从个案研究到综合性的研究路径努力完整重现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画卷将研究范围扩展到直隶河南两省历经多年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对几十个府级以上的行政中心做地毯式系统考察对30余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商业城镇做细致分析,逐步分解逐年展开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书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本书显然是经过四十余年才磨出的精品通读本书可以发现向来模糊的明清华北商业城镇样貌在作者的勾勒下已经变得清晰起来

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旨在考察开埠前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达到的水平因此其所说的明清时期大抵以道光末年为界;题目中所说的华北系指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全书包括三编八章系统考察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的发展状况

第一编明清时期华北的行政中心城市包含三章:“明清两代的国都及其商业发展”“省会城市及其商业府级行政中心及其商业概况”,主要是对冀鲁豫三省首都省城府城三类行政中心城市的商业状况进行细致描绘尤其侧重这些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商业布局和商业发展情况,当然也提及政治因素对城市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与明代相比清代华北行政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均有所增强尤其是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最重要的色彩是行政中心但不可否认这里的商业活动仍然极为发达尤其是宫廷消费与官方采办的强大活力奢侈性消费的引领市场文化消费水平的居全国之冠故仍单列一章予以分析

第二编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的发展是全书的重点包括第四章各级行政中心的转化:设有税关的城市”、第五章各级行政中心的转化:未设税关的城市和第六章新兴商镇的崛起”。作者选取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商业城镇包括具有行政地位的城市如临清天津以及不具有行政地位的新兴市镇如朱仙镇周口等31个代表城镇对其发展脉络商业结构和规模、商业辐射范围进行逐一梳理和量化分析展现出道光末年之前华北地区商业城镇兴起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在这些城镇中针对由行政中心转化的商业城市作者进一步将其细分为设税关和未设税关两种类型通过分析可知设有税关的城市其税收额商业规模与经营范围商铺数量都要远远大于未设税关的城市行政建制为镇的新兴商镇部分商业规模和辐射范围甚至超过了府级行政中心与省城可见商业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轨迹而不是行政权力指挥棒下亦步亦趋的衍生物

第三编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市场层级分为两章商业城镇的功能与特点商业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市场层级”。在前面两编多个细致深入的个案考察基础上本编对华北商业城镇的形态人口规模职业构成进行总结分析透视华北主要商业城镇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和空间分布揭示清代华北地区商业普遍发达的原因作者依据税关和商人会馆碑刻资料对各个商业城镇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进行估算重新划分华北商业城镇的市场层级并以此与施坚雅以近代邮政等级划分的市场层级进行对比作者认为明清时期王朝制度的影响例如城墙城市规划皇子就藩和八旗驻防等更多体现在高等级的行政中心对于其他城镇影响有限;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前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华北地区商业城镇的数目和规模有大幅度增长部分行政中心转化为商业城市也有一些原本非行政中心的市镇兴起而且后者占当时华北商业市镇的比例远高于前者这种低行政级别的商业城镇兴起反映了明清时期市场体系对旧有以行政等级为中心的城市体系的突破这种突破,“既是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变化也是中国近代化、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第16页以下同)。

在笔者看来该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施坚雅模式的充分利用与整体反思

近些年来海外汉学的城市史研究作为对冲击回应模式和传统现代二元论的挑战,深刻影响了中国学者的治学在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美国学者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以往历史学家大都以官僚制度下产生调整而形成的行政区划作为历史空间的唯一框架桎梏于中国城市兼具政治和经济中心双重职能的观念施坚雅在研究中发现行政区划边界很少与市场贸易边界重合因此打破传统提出以市场为基础从社会经济层级来划分和认识区域。他依照河流系统山形地貌和市场级序把中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等九大宏观区域每个宏观区域除东北东南云贵没有核心都会外分别由中心都会地区都会地区城市较大城市地方城市、中心市镇中间市镇标准市镇等八个金字塔式的市场层级组成构成一体化的城市体系施坚雅把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层级概念引入原本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性的历史领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经济史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重在推陈出新修正或推翻陈说突破施坚雅模式自然是中国城市史研究者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是如何合情合理地突破如许檀教授所言她早期受到施坚雅理论的影响,在施坚雅提出的理论框架下开展了多年实证研究然而通过为数甚多辐射范围甚广的实证研究作者清晰地认识到对于中国传统城市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模型建构和等级划分上根据实际情况本书有力地修正了施坚雅基于清代成都和西南地区研究而构建的1843年各区域城市中心地的等级规模分布理论指出施氏划分的市场层级与实际情况有诸多不符之处即使一直被认为商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华北地区其市场的发展情况也比学界以往的估计要高也就是说,“很难将某个具体城镇在8个层级中准确定位故而将施坚雅的8个层级简化为流通枢纽城市地区性商业中心和基层市场三大层级”(第11页)。所谓流通枢纽城市是指在全国或大区域的商品流通中作为转运枢纽的城市其贸易范围至少覆盖几个省并多为中央一级的税关所在地地区性商业中心主要指在地区性商品流通中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城镇其贸易范围至少应能覆盖一两个府十来个县或者更大一些所谓基层市场是指遍布全国的农村集市包括市镇和一般的州县城在内。本书这种尤其注重城镇在市场运行中的实际地位而不考虑其行政建制的考察分类标准显然更符合华北地区城镇类型的实际由此许檀教授对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城镇进行层级定位认为各商业城镇的辐射范围市场级别与其行政等级之间差别很大多数行政层级较高的省城府城经济地位往往与其行政级别不相匹配而行政级别较低的一级商业城镇崛起反映出明清时期市场体系对原有行政体系的突破

其二深化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认识

明清市场研究一直是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研究区域极度不平衡现象如果没有对华北商业城镇的全面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发展的完整拼图就无法成型大体而言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集中在近代通商口岸和开埠前的江南地区对于华北地区的考察较少;针对政治中心所在地华北地区的研究大多是举例性质的并不能展现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发展的全貌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檀老师的研究对于深化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认识以及推动对华北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都有着填补空白之功

虽然许檀教授坦言本书框架是建立在施坚雅层级理论之下但她的研究却不是为施坚雅提供实证支持而是在这一模型框架的合理性下进行在华北区域的本土化调整以求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实态有更为翔实的认识施坚雅将经济层级中最低的三个城镇等级称为标准市镇中间市镇、中心市镇基本可以对应农村集市体系但是这些名称容易和明清时期在政治上无行政地位的“市镇”“的称谓混淆一些商业名镇在行政层级中虽属于市镇但在经济层级中无疑可以对应更高的城镇等级作者提出的流通枢纽地区性商业中心基层市场名称简洁易懂有利于避免施坚雅所划分的经济层级中的市镇与国家行政层级中的市镇名称的混淆对于过往关于奢侈性消费的负面评价许檀教授也予以反思在她看来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挥着引领作用据此她将北京开封保定和济南定义为商业城市清代中叶开封的人口不过10万但商业规模却可达到150万200万两的水平显示出高端消费对商业的影响并顺利推动了华北城市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因此,“消费对于市场发育城市人口就业均有积极的拉动作用”(第455页)。

许檀教授利用商人会馆集资的抽厘率对地区性商业城镇的经营规模进行估算利用捐款的地域分布对其腹地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清代中叶华北商业城镇的市场层级进行定位通过实证发现各商业城镇的辐射范围市场级别与其行政等级差异很大,“在华北三省中除京城与河南省城开封的商业规模基本符合其行政地位之外其他省城府城的经济功能和商业规模大多与它们的行政级别不相匹配具体而言在直隶的商城中天津为府城张家口多伦诺尔为直隶厅,通州祁州为散州而省城保定的商业规模和市场辐射力与它们相比则逊色得多”(第450页)。以往研究过于关注晚清民国时期的现代化因素而对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市场发育并没有格外期待许檀教授的这一发现想必会引发学界对中国商业市场明清时段演变的新想象和新认识

其三从比较互动角度审视明清城镇经济发展

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相较于资料丰富且广受关注的流通枢纽城市基层市场”,作为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城镇成为具象化理解传统市场运作的最大阻碍且这一阻碍在华北地区尤难克服早在2000年许檀教授发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一文已经展现出解决这桩公案的雄心。如作者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各级行政中心所在地的政治性城市此类城市是典型的消费城市二是工商业城市如苏州以丝织业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于世而作为流通枢纽和中转码头发展起来的商业城镇数量更多一般来说行政中心可以通过行政级别进行衡量在行政级别的指导下大体可以判断几个不同级别城镇的规模差异工商业城市的规模判断则模糊得多即便是方志文集之中也常常在人山人海等词汇的形容下而显得粗线条如果几座城市放在一起相比较则往往陷入能够明确的几组具体数字的衡量之中例如人口数量城墙长度(内城的规模)。

许檀教授注意到经济功能的增长是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变化然而以往传统城市研究中的主要指标———行政等级城墙周长(或占地面积)以及人口规模等都不足以反映这一时期城市发展中的这一变化和特点”(第399页),所以尝试以商业税收(包括关税和地方商税)来弥补这一缺憾正是这一新指标的引入具象地呈现了以往模糊的商业城市规模和辐射范围作者对州县城和县以下镇进行重点筛查选取一批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已超出一般府城的州县城乃至镇城”,对其发展脉络商业规模流通范围等进行量化考察确定其在市场等级中的位置进而将一些快速发展但不为人知的商业城镇勾勒出来这些商业城镇规模和意义的浮现让人们看到了明清华北城市的动态变化城市的衰落和兴起行政功能减弱和经济功能的增强反映了传统中国城市向近现代调整的轨迹更是传统中国向近代行进的一种路径取向。“这一新的城市体系的形成反映的正是发展中的市场体系对传统的以行政等级为主的城市体系的突破以经济功能为主的新城市体系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第458页)。

探寻为何行政中心经济功能减弱周边新型城镇兴起的缘由和意义等无论是从经济地理学,还是从城市史发展抑或是从近代中国商业市场的形成而言无疑极具价值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历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手段是一部偏向社会科学风格的经济史著作利用的资料以民间碑刻为主注重实地考察资料取用与傅衣凌先生开创的社会经济史学派相近但关注的问题较偏向于经济学可以说是融汇了两者的风格又有所创新这种特点使得本书不仅对于明清市场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社会史财政史等领域也不无参考价值

其四挖掘整理全新史料拓展研究资源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衣凌先生即开始利用民间文书资料进行佃农经济的研究开创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流派但到目前为止以官方文献如档案实录方志等进行考察的研究仍然占大多数而由于官员与士人书写的官方文献固有的缺陷其中的经济资料或不全面或数字不准确,使得依据其对经济状况进行的考察存在较大缺憾传统市场研究多依赖于档案方志文集等史料而数据资料缺乏是影响明清时期市场层级划分的主要瓶颈就经济史领域而言商业并非传统国家关注的焦点因此相比政治史文化史而言官方史料与士大夫记载相对较少而即便是留存较多的土地人口税收等数据其真实性也常被质疑各地区资料留存极不均衡也严重地限制了对江南以外区域市场发展做进一步细致探讨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作者搜集了以往未被发掘数量丰富的碑刻资料这些碑刻立于各大商业城镇的会馆中常有数块乃至十余块是较为难得的成规模成序列民间文献资料不止如此作者还成功地开创了一套利用商人会馆碑刻进行经济史分析的方法商人会馆碑刻资料一般包含会馆建立的时间出资人及其金额修缮的时间及金额等信息表面上看这些信息似乎只对梳理特定会馆的变迁沿革有所帮助但是许檀教授跳出了以往使用这一类型资料开展商帮商路研究的窠臼而是将商人商号的经营活动同所在城镇主体紧密联系发现了背后蕴藏着的丰富经济史内涵针对会馆的建立和每次修缮的金额可以推知某一商人群体在某一地区活动的时间及其实力变化情况;结合史书记载的抽厘率可以推算某一商人群体在某一地区的资金规模进而推算当地的商业发展整体状况;不同商人和商号的出资金额可以看出某一商人群体在某一地区主要经营的领域以及该地区可能与哪些地区存在商贸往来通过对所得的大量碑刻资料的认真梳理本书对华北诸多商业城镇的兴衰脉络商业结构商业规模腹地范围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城市商业的诸多细节开创了对商人会馆碑刻的量化分析方法

地方商税是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商税主要为落地税(坐税),收入归地方支配关于地方商税目前所见档案留存极少但在地方志中会有一些零星记录其中一部分税收额远高于一般府州县的城镇则是地区性商业中心许檀教授在书中大量使用相关材料进行细致考订归类和量化整理成为与会馆碑刻资料齐头并进的另一组可靠史料支撑从中既可见许檀教授史料功底之扎实,也足见她治学的勤奋和严谨根据她的推算豫三省30余个商业城镇的经营规模在6500万7000万两之间(第443页)。相信这组数据的出现将会为学术界极为热闹的历史GDP估算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本书可能存在不足本书所指的华北乃为河北河南和山东并未包括山西之所以未将山西包括在内如作者所言,“一方面因时间所限很难在短期内将四省较重要的城镇逐一考察完毕;另一方面施坚雅的华北区域也未将山西包括在内做这样的界定也便于与施坚雅的华北’进行比较”(第1314页)。但这样的做法显然有削足适履之嫌希望日后作者能将山西纳入研究范围从而为学术界整体呈现明清华北商业城镇发展的全貌

全书使用了很多不同地区不同商人群体的会馆碑刻资料但是解读方式基本上都是遵循同一种模式以列表统计作为量化呈现对于单个案例来说这样的解读自然极为精彩但是由于全书不少城市都涉及相似内容难免给人重复之感利用会馆集资抽厘率折算出的统计数据也需要注意以为单位的经营规模之间的差异性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兴起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部分行政级别较低的城镇取代行政中心发展为较有影响力的商业市镇来说同样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如何认识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关系到市场体系到底在该时期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评估的问题本书虽然对城市发展中自然地理因素有所提及但总体是一笔概过缺少深入探讨

当然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本书显然是一部扎实和新颖的著作在研究内容上填补了以往明清市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描绘了一幅清代华北商业发展的图景显示了清代华北市场的活力所在;在史料上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会馆碑刻资料为各领域的后学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参考;在研究方法上对施坚雅模式进行了修正调整并成功探索出一套对会馆碑刻进行经济史视角解读的方法近些年亦有其他学者利用许檀教授的研究方法对一些商业城镇进行研究比如高福美对清代天津城市经济的研究宾长初对清代广西百色镇商业的考察黄忠鑫对清末民初福州古田商帮的考察等等,显示了这一研究范式的可操作性和生命力

总之许檀教授为我们勾勒出了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和市场层级的轮廓在经济之下看到商人商业与市场形成的兴衰变化这对于我们拓展中国近代化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都有启发。城镇如同小舟在历史的洪流中承载着时代下的人群和社会小舟勾画已成舟上的精彩图景想必也很快会清晰起来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