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年代调查广东各县民众对于鼠疫的俗称如表3所示。
表3 1950年代调查广东各县民众对鼠疫的俗称[13]
县市 俗称
罗定
发人瘟,或叫瘟疫、疫症
广宁
发人瘟、起核病
新兴
大案、人瘟疫
鹤山
发人瘟、生核症
江门
温疫、核症
恩平
流北症
湛江
年冬病或年冬鬼
信宜
发人瘟、老鼠瘟、死老鼠病
仪县
时症、人头症、老鼠瘟、大水症
新定
时症毒核、标蛇毒核、时疫、核瘟、毒核、恶核
茂名
时症、发人头瘟
海康
年冬病
北海
码小症或零小症
儋县
起核症
海口
核症、鼠核症、鼠痧、弹子病
香山
起核症、疫症、时行瘟疫、年冬病、鬼领
安定
瘟疫、瘟症
梅县
人瘟、时症
顺德
核症
佛山
核症
惠阳
瘟疫
龙门
癧子病、鼠疫
增城
人瘟、鼠氕、鼠疫
清远
出核
乐昌
发人瘟
兴宁
发人瘟、发癧子、时症
仁化
人瘟
连平
老鼠瘟、发人瘟、时症
紫金
人瘟症、鼠瘟症、老鼠病、鼠疫病
澄海
控槌案、浮核、瘟疫、着瘟
惠来
着人瘟、着大摆
海丰
鼠核症、毒鼠瘟
普宁
当青青、打瘟症、硬脚症、惊沾瘟、大水案、着人瘟、瘟疫、着大板、棒槌案、大摆案、大头天利、大头瘟
揭阳
大摆案、瘟疫、控槌案、大水案、着人瘟、赶大批、浮核症
汕头
瘟疫、脚边浮核病、恶核、鼠疫
潮州
人瘟、粒总、粒肿
据表3,根据民众对鼠疫的命名原则,分为以下四类:
1、以症状命名 腺鼠疫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淋巴腺肿大,因此出现了大量带“核”字的鼠疫病名,包括“浮核”、“毒核”、“起核病”、“标蛇毒核”、“恶核”和“出核”等称呼。不同的出核部位有不同的命名:“浮核”是指鼠跷部的淋巴腺肿大[14],“恶核”是指腋下的淋巴腺肿大[15]。“弹子病”和“癧子病”的含义与“核病”相似。鼠疫在潮州又被称为“粒总”或“粒肿”,当地人对此的解释是:患鼠疫病的人身上会浮现红粒子,故称之为“粒”,从前民众把政府出差老爷称为“老总”,老总到处杀人、捕人和抢夺财物[16],而患了鼠疫的人很快送命,二者联系起来,就出现了“粒总”这一病名。澄海县民众称鼠疫为“控槌案”,意指人被槌棒打中头部,立即晕倒致死[17]。此类病名的出现显然与民众原始思维习惯有关。普宁县的土著居民称鼠疫为“大头瘟”或“大头天利”,调查者认为是脑膜鼠疫。温病学上大头瘟为腮腺炎;范行准和曹树基认为,在金、元和明代中后期,也有称鼠疫为“大头瘟”的,范氏认为是脑膜鼠疫,而曹氏则认为是腺鼠疫。
2、以传染性命名 在上表101个鼠疫病名中,有34个是以传染性命名的,包括“瘟疫”、“时疫”、“人瘟”或“时行瘟疫”等称呼。在这一类病名中,有近一半被称为“人瘟”或“发人瘟”。“人瘟”意指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可见,民众在很多情况下把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和对社会危害极大的疾病归为一类,并没有将其区分。
3、以发生时间命名 1950年代鼠疫专业人员在广东海康县进行调查时,发现鼠疫、天花和霍乱被当地人称为“年冬病”。民众将发生时间相同的疾病归为一类,于是创造出“年冬病”或“年冬鬼”这样包含着多种疾病的病名。在缺乏有效避疫手段的社会里,为在疫病多发季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民众对疫病发生的时间十分关注。如茂名县每当三月份时,当地人就到村外、野外去躲避鼠疫。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自然会对那些经常危害当地社会的传染病的发生季节相当熟悉,从而出现了以发生时间命名的鼠疫病名。
4、和鼠有关的命名 在101个鼠疫病名中,只有15个病名与“鼠”有关。从与鼠有关的病名的数量来看,值得注意的倒是“鼠瘟”。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中也提到一本《鼠瘟宝卷》的书。“鼠瘟”即大量自毙鼠出现:“(鼠类)白天出来找寻食水,不怕人,毛竖直,走路蹒跚,不久自毙,群众叫‘老鼠瘟’。”[18]有的地方称鼠疫为“着大摆”或“鼠痧”,鼠疫如何与 “打摆子”或发“痧”发生联系,不得而知。民众对鼠疫还有其它称呼,调查报告并没有说明其含义,姑且置之。
鼠疫在云南民间也有多种称呼,如在宜良县,“群众的叫法也很多:如羊子疙瘩、火炸羊子、九头羊子、格格症、杨大哥、杨大爹的,他们也有少数讲有吐红痰的”[19]。在这些病名中,“痒(羊)子病”最为云南民众所知。“痒子”,即羊睾丸,腺鼠疫患者身上会“生赤痒子”[12],人们由人身上所生“赤痒子”联想到羊睾丸,“痒子病”这一病名由此产生。这一病名通俗易懂,故易为民众所接受。“疙瘩瘟”是迤西地区民众对腺鼠疫的称呼,这一病名和“痒子病”一样,都是人们对腺鼠疫患者肿大的淋巴腺形象描述,只不过它没有与其它类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肺鼠疫患者会“吐血痰”,民众就以“红痰”命名[13]。
最后来看医生对鼠疫的命名。腺鼠疫被清代广州的医生称为“核疫”[14];肺鼠疫被称为“标蛇时疫”[15]。如上所述,民众中也有称鼠疫为“核疫”或“标蛇”的。1950年代的调查也证明民间医生和民众在鼠疫命名上并无差别,如连平县当时鼠疫中医病名为“冬瘟症”。民众与医生对鼠疫命名具有一致性。
五、结论
状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然而,出于避疫需要,民众和医生并没有将鼠疫和其他传染病区分。反映命名上,对鼠疫仍有多样称呼,这些病名并没有随着“鼠疫”一词的传播,而成为历史名词。从近代民众和医生的视野中去理解鼠疫,不仅为我们增加了利用鼠类活动辨别鼠疫的新标准,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复杂的民间社会中,从这一角度出发,综合利用各种辨别方法,对于辨别疫病类型是有帮助的。
参 考 文 献
1 李禾、赖文.罗芝园<鼠疫汇编>在岭南鼠疫病史之地位及价值.中华医史杂志,1999,29(2):100-103.
2 余伯陶.鼠疫抉微.见: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732.
3、5 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曹树基.地理环境与宋元时期的传染病.历史地理(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83-192.
4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1):17-32;曹树基.《中国人口史》.卷5.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7-48.
6 区德森.《时疫辨》.卷3.光绪二十七年.广州宏经阁刻本.
7 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2002(1):114-127.
8 Carol Benedict.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Century of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9 Helen Dunstan.The Late Ming Epidemics: A Preliminary Survey.Ch’ing-shih wen’t-i,1975(3):1-59.
10 李玉尚.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1821).历史地理(1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6-335.
11 侯应中.《景东县志稿》.卷15.民国十二年石印本,2.
12 阮元等.《云南通志稿》.卷200.道光十五年刻本,18.
13 杨琼.《滇中琐记》.腾越李氏铅印本.
14 广东省医药卫生研究所中医研究室.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79,121-127.
15 宋学亮.《鼠疫良方》.民国石印本,4.近代民众和医生对鼠类活动和患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