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动态 论著集锦 地名学园地 专业课程 学人漫录 实地考察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 论著集锦 >> 先秦至明代地理研究 >>
气候与卫生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52

竺可桢

 

《天道与人文·一天道与人文》1

 

 

 

各种哺乳动物中,皮毛要算人类最稀了,若使不穿衣服,人类很难得在温带和寒带中生活着。因此有人相信,人类之起源必在热带。自从人类发明了衣服以后,人为的环境可以抵抗气候,人类的足迹遂遍于全世界。据卢伯纳(Rubnor)医生的研究,人穿了衣服以后,无论外界如何寒冷,人的肉体仿佛在33℃的空气中。唯其如此,才能日常保持36℃—37℃的体温。在气温比体温还要高的时候,人类身体上有一种机能,可以避免体温的增高。这机能就是人类身体上的汗腺。有多少哺乳类动物,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一小部分外,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的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的。人和马、猪等,身体上汗腺分布极广,气温高一些,立刻就出汗,使体温不至于过度地增高。出汗的功能,就是使汗汁蒸发,而使人感觉凉爽。人类有了衣服,再加出汗的机能,在地面上各种气候状况之下,虽能对付得过去,但是气温太高或是太低,或是变动太缓、太骤,于人类的健康统有很大的影响。据19321933年上海、南京、杭州、汉口、青岛五个城市的统计,一年中死亡人数最多在8月和9月,次之在3月和2月,而死亡人数最少是在10月、11月和5月、6月。换句话讲,在我国中部,夏秋之交死人最多,冬春之交次之,而春秋却是死人最少的时候。夏季和冬季之病症亦不同,夏季的流行症是霍乱、伤寒、疟疾和痢疾,冬季是肺炎、白喉和猩红热。夏季患的多是胃肠病,而冬季多是肺管病。为什么死人最多,夏季不在最热的7月,而在89月;冬季不在最冷的1月,而在23月呢?这多半因为人身抵抗力经过夏天的酷暑和冬天的严寒以后,慢慢地减少了,而病菌遂得乘机以入的缘故。据1901191010年间的调查,日本死亡人数一年中以9月为最多,8月次之,而以6月为最少。可见我国和日本气候差不多,一年中死亡人数的增减亦相仿。据同时期日本调查女子受孕的数目,则和死亡的数目却相反,以6月为最多,45月次之,而以89月为最少。一年各月中日本女子受孕数目统超过人口死亡的数目。唯有9月份,死亡数目比受孕数目还多。可见得假使日本单有夏天而无秋、春、冬各季,则日本的人口不但不能增加,而且会有减少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广播教育》1936年创刊号。

 

美国东北部夏季不及我国和日本之酷暑,而冬季之寒冷则过之。所以23月间死亡率比78月间要高得多,而56两个月的死亡人数最少。美国夏季死亡人数之少,另外还有一原因,即是各城市村邑卫生设备好,夏季的流行病如霍乱、伤寒之类几乎绝迹,这当然与气候无关的。可是在同一城邑,凡是冬季愈冷或是夏季愈热,则死之人数愈多。以纽约城而论,八个最冷的3月比八个最温和的3月,温度要低3.5℃,而死亡率就增加10%;到夏天则相反,八个最热的7月比八个最风凉的7月,要热1.5℃,而死亡率则增加14%。可见死亡率和温度之关系,绝非偶然的了。亨丁顿根据美国900万病人的研究,知道在美国东方,病人最相宜的温度是18℃,相对湿度是在80%。温度增高至24℃以上,即与病人有害。空气干燥,与病人卫生亦不相宜,尤以冬季为甚。在印度乐克诺地方较孟买为干燥,而其死亡率即大于孟买。即在印度同一地点,345各月干燥时期之死亡率,较之678各月潮湿时期之死亡率为大,以温度而论,则印度之春季与夏季同样暑热,中国一般人以为干燥的空气比潮湿的空气卫生是错误的观念。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2062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
《山海经》地名考证
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
清末民初钦廉改隶之争探究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 (下)
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域整理(...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
  最新信息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1737—1750年金沙江航...
1945—1949年间上海人...
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明中期...
名称、内容与意义:民国时期的...
清代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水稻种...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
唐后期团练、防御州考述:以唐...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胡恒>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