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振忠教授以“千里之行:明清徽商与商编路程图记”为题,在清史研究所发表精彩演讲。本次讲座为欧洲汉学研究中心、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主办的“历史、考古与社会”中欧学术系列讲座第一百九十一讲。讲座由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琦、德国马克思韦伯基金会驻华代表处联络人马勊思、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主任杜杰庸,我校博物馆副馆长张晓辉,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曹雯副教授等众多校内外师生参加。

王振忠老师的演讲内容主要是结合收集到的徽商所编路程图记所做的研究。王老师首先介绍了“路程”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人外出经商或旅行时,“路程”是作为交通和商务指南存在的文本类型,于文字记载中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带有强烈政治指向的《朝京里程图》。“路程”彼时多为文人、士大夫赶考、公干所用,而后来也被一般商贾出于自身需要编写路程所用,并在明中叶以来与官编路程产生较明显的差异。体例上虽因私记“殊少次第”,然而因为其具有里程叙述详细、路途描述细密、沿途注意事项乃至父子相传的经商经验记述详尽等优势,并且一般样式小巧、便于携带,另有部分配有绘图,所以适合商人使用。已收集徽州商编路程的形制总体分四类,刊本、抄件为多,散见扇面路程及一些地方独有的小型印刷品。其内容总体上可分成两类,一类如《士商要览》,是路程的集合;另一类则数量较少,属商人根据个人需要而编写抄录者。

其后,王老师讨论了徽州商编路程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主要反映的是徽州商人的几条商路,包括徽杭商路(屯溪或浦口至杭州江干徽州塘)、长江沿线盐米商路(京口或仪征至汉口,及更远至荆州、湘潭)、茶叶及素胎瓷器等的“走广”商路(歙县、祁门或婺源至广州),以及前往贵州清水江进行木材交易与前往景德镇进行瓷器、钱庄、布业、南货等门类贸易的商路。王教授指出,这些商编路程图记反映的其他内容包括且不限于彼时商路所经之处的治安状况、村落景观,徽商群体内部的一些习俗和游商于各地时所见的人文风情。
最后王振忠老师对该项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小结。从编纂年代上看,以16世纪为界,在此之前的路程叙述主体是中国主要驿路,且格式内容固定;在此之后出现的大批商编路程则以商人活动为中心加以编纂,虽体例略显随意,但内涵更为丰富。今人可见的商编路程图记不只包含狭义上的路程内容,甚至包括了营商规范、契约文书、诉讼案卷等内容,勾勒出相应的区域社会背景,从中可以窥见明清时代商业、治安、社会、风俗等诸多侧面的真实状况,是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具有综合性研究的重大史料价值。

王振忠教授演讲结束后,朱浒、华林甫、曹雯、韩琦等与王振忠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场的学生也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王老师予以了详细的回应。演讲圆满结束。
(文:谢长龙 图:邹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