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教授受邀主讲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讲座主题为“史料与史学”。
讲座伊始,孟宪实教授与大家探讨了
“史家与史料谁更重要?”的问题。孟教授认为两者均重要,即相辅相成。“史料即史学”,对于史学而言,史料之于史家,如同土地之于农民。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的西方史学思潮,也推动着中国史学的进步。而新的思潮主要是作用于史家,通过史家发挥作用。那么,新史观的运用与新史料的发现,到底那个对于史学进步推动更大?孟教授本人倾向于“新史观”更重要。对此,孟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释:一是史学研究是人类的主动性劳动,是行为选择的结果;二是新史料发展是史学研究的一部分,但作为主体的必须是史家,史料本身并不具备主动发言的功能;三是新史观包含着对新史料的发现,发现传统史料的新意,也是史料的新发展;四是“史料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工;承认史家的推动性比强调史料更有利于史学的发展;五是史料无法自动显示史学,没有史家的研究就没有史料;可以强调史家对史料所反映历史信息的尊重,但不可因为强调尊重史料的客观性,而忽略了史家的作用。
继而,孟教授进一步论述了“史学如何显现时代性”的问题。他强调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一定是那个时代史学成就的综合体现。在史学强调记述的时代,编纂史学会受到重视,代表作往往是正史或《通鉴》这样的作品。而如今是研究史学的时代,历史研究著作如果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即是对时代的响应。
其后,孟教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谁来把握?”阐释了自己对于史学的看法。他认为史料史是过往的记录,史学研究是现实性的劳动。回应现时代的课题,史料无能为力,这是史家的“使命”,有回应、回应得体,是史家自身的“识见”。他指出现实对客观历史并不会产生影响,但现实却会对历史研究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历史学来呈现。他强调历史学家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历史学家的感悟是对当代的感悟,以史为鉴,用历史去回答、映射时代问题,是回答现实问题的不二法门。
最后,孟教授以“史家主导史学潮流”作为讲座的总结。史家是当代人,对所处时代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历史的课题,间接地响应这个时代的提问、提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课题,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
短短的三个小时,孟宪实教授给在场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令所有同学受益匪浅。
(文:黄蕙如;图:黄蕙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