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7

201664日至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申请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双方负责人及课题组各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工作会议由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凤云教授主持。刘凤云教授向课题组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她介绍道:本课题从酝酿到申请,再到开题,前后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各位专家学者对选题意义和需要研究的方向与问题进行了详细而严密的论证,为今后的研究进展奠定了基础。而从开题至今,又经过了一年的时间,期间各单位、各项目组通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刘凤云教授在梳理盛京城及清前期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时发现,过去的研究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政治导向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清入关前的文化过程和文化本质缺乏深入探讨。此外,这一时期的研究类的著作较少、通俗类著作较多,且研究重复性高,结论大同小异。有鉴于此,刘凤云教授通过满洲奠都盛京所发生的变化来观照满洲完成自身转变的历史记忆,结合考古和文献的“二重证据”,对满洲由部落向国家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奠都盛京——清朝入关前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文。文章着眼于满洲统治者在战争征服和被环境征服的角色转换、民族与文化相互渗透上,论证了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满洲从满蒙一体的民族认同转向多元的混合型文化。文章还回应了“新清史”观点,指出清朝“内陆亚洲”的转向或者“政治形态中非汉族因素”的提出,也许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意义,但却不等于“新清史”所强调的能左右清朝“大一统”政治和文化的格局。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晓刚研究员和姜万里研究员等考古项目组专家介绍了考古工作的进展。开题至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运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从地下遗址和地上建筑、墓葬、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并通过调查发掘、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宣传推广等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工作。考古调查方面,调查了盛京城的相关遗址和一批重要墓葬,并在配合汗王宫遗址保护展示的基础上对该遗址进行了补充发掘。资料整理与论文撰写方面,初步完成了考古资料的汇总和整理、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梳理工作,并围绕课题完成考古报告4篇,论文2篇,其中3篇已发表于《沈阳考古文集》第5集上。宣传推广工作方面,已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并计划组织一次公众考古活动。下一步考古项目组还计划与当地行政部门协调,根据文献记载,对盛京天坛的埋藏地点进行勘探和试掘。此外,随着城市考古工作的完善,项目组将用现代实测手段测绘并完成清盛京城实测地图,还原清代盛京城各衙署建筑的位置,以完善盛京城的总体情况。

清史所副所长刘文鹏副教授代表文献项目组发言,介绍了文献方面的工作情况。文献组由刘文鹏副教授负责,目前主要围绕《燕行录》进行,已完成了《燕行录》不同版本的校对整理,将目光从盛京城扩大到其他与盛京城关系密切的城市,现已辑出有盛京城及相关记载的著作362部,相关作者286人,文字记录35万字,其中包括日记、诗歌等,还有盛京绘图和道路图等图文史料,可与考古资料参照对比。文献组在此基础上整理、编目和整校编年,并计划针对涉及的相关作者做出小传以补入资料库中,预计将形成50万以上的文字,可作为资料基础供研究者使用。关于下一步打算,文献组将进一步开发其他史料对盛京城的记载,如清实录、地方志、日记、文集和满汉文档案等,并对重要著述和论文进行分类提要。

课题组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滕绍箴研究员对课题目前的工作进展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课题组对于《燕行录》的重视,认为“抓住《燕行录》就是抓住了清前期史的关键”,并强调在研究中需要对前人成果的批判与继承。滕绍箴研究员对刘凤云教授所提到过去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检讨,认为这是由于以往研究者在研究中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消化造成的,过分强调满洲的民族性、独特性,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联系性,甚至存在基本史实不清的错误,造成了研究的偏差。实际上,研究清朝决不能绕开满洲—盛京文化,必须弄清其源流和去向,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这也是课题未来需要注意的方向。

会上,人大清史所曹雯副教授、胡祥雨副教授,沈阳市文物局宋振虹局长,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孟繁勇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分别就各自所负责的工作一一发言,对研究成果和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刘凤云教授总结道:在对过去的成果梳理的过程中,盛京城史学研究的问题和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对未来研究工作的规划也随之明晰和具体。对于盛京城和清前期历史的研究一度是史学热门,但现在关注者非常有限,因此依然留下了较多可供研究的空白领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进展,将以往没有研究或是研究得不够透彻的问题彻底解决。未来各项目组要继续合作,结合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方法,将问题集中在清前期国家形式、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等领域的思考,形成可供利用的研究成果。会议还预计明年六月份以学术讨论会的形式总结下一阶段的工作。

(清史所 郭宇昕 供稿)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