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梅欧金“关于晚明以来中西关系中的人物与地理”讲座举办
来源:huheng 作者: huheng 点击数: 2

2019年7月1日下午,“新数字人文资源——关于晚明以来中西关系中的人物与地理”讲座在人文楼420会议室举行。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历史系副教授梅欧金主讲,本讲属于“数字人文&清史研究”系列演讲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本所刘文鹏、阚红柳、曹新宇、胡祥雨、萧凌波老师和诸位硕博士生参与。讲座由刘贤老师主持。

梅欧金教授长期以来关注明清时期中西关系史、东亚科技史、亚洲海洋史等问题。在本次讲座中,他主要介绍了自己最近主持的一个项目,即波士顿大学“center for global Christian&mission”数据库,力图将数字人文方法应用到在华传教士的日常生活、人际网络的研究中,并展示了该领域相关成果。

梅教授分别从方法、技术、制度三个层面展开介绍。他提到,近年国内外对于传教士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包括北京大学、鲁汶大学、维也纳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机构,都已作出了很好的尝试,但其主要着力点在录入书目、文本两个方面,而关于中国基督教的个人和关系数据库还比较缺乏。因此,要了解更为广阔、完整的中西交流史图景,还需要建设具有交互性、联结性、能够放入云端不断发展的数据库,提高数字人文研究的质量。梅教授以自己参与的数据库为例,希望在地理、编年上也实现可视化,而这需要和中国现有的各类数据库结合起来。同时,梅教授也指出这样的数据库所面临的困难,包括技术、资金、劳动力、版权等问题,并提及面对挑战的策略,力图建设一个人人都可即时使用的传教士信息数据库。

随后,萧凌波老师从建设缘起、建设理念、目标、成果和未来方向等几个方面概要介绍了清史所数字清史实验室(清史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现状。双方交换了数字人文工作的理念与成果,并期待未来进一步合作。

在讨论阶段,阚红柳老师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提出数据库中高度结构化、经过处理后的信息如何能够回溯到原始信息的问题。曹新宇老师则追问了该数据库建设的难度、未来计划等。梅教授对此作了一一回应,萧凌波老师也以自己近年参与建设、使用数据库的经验,分享数字人文工作的心得与方法。

下午五点,讲座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谭丹  供图:刘贤、李以清)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