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晚6点半,在人文楼四层清史所会议室,第十二届清风学社第二期清风论坛如期召开。作为2015年清风学社的开年学术活动,本次清风论坛本着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的宗旨,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在内的众多校内外历史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朱浒老师为本次论坛的指导老师。论坛共分四个议程,第一环节是论文报告与评论,第二环节是指导老师点评,第三环节是报告人回复,第四环节是现场观众自由评论。
清风学社指导老师朱浒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致辞,他对清风学社举办这样的学术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此次活动对于研究生们的学术水平提高将有很大助益,他希望同学们能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切磋学问、提高水平的目的。
(朱浒教授致辞)
第一位报告人是清史所博士研究生张一弛,他的报告题目是《论清前期翰林官升转的方式和速度》,他主要从清前期翰林官的升转方式、翰林官平均升转速度、影响翰林官升转速度的因素、翰林官升迁速度较快的背景四个方面对清前期翰林官升转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尤其是论文中大量的表格数据以及计量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本文的特色,他选取了大量档案中对翰林官的记载,并选取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最后,他得出翰林官升转速度快的原因虽然不易查找,但仍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翰林官没有候补过程,翰林官升迁时可以“跃迁”,翰林官的升迁需要皇帝钦点,皇帝的赏识是翰林官得以快速升迁的重要因素。
(报告人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一弛)
点评人孙虎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首先指出张一弛的论文史料丰富,运用了大量官方编纂的史籍、档案以及清代文人笔记,体现了清史研究的特色。其次是论文的选题——翰林官升转,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目,问题意识贯穿全文,解释了为何翰林官“迁转尤速”。最后是本文的计量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对史学研究方法是有益的补充。不过他也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史料问题,本文所用的最重要史料《词林辑略》,其他史料则有所欠缺,虽有大量汉文史料,但相关满人翰林的满文材料却几乎没有涉及,而且样本选取与结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全合乎现实的缺陷。同时,本文没有涉及满汉翰林官在升迁问题上的异同之处,也没有涉及到满族官员的特色。这些都是需要再进一步细化。
(评议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孙虎)
第二位报告人是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晓成,他的报告题目是《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力及其演变》,他主要从清前期河道总督治河权责从工部专责到总河专责的转变、“河议”较量中河道总督话语权的提升、河道总督权力扩张原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第一部分,他将治河权责从工部专责到总河专责的演变作为核心,论述了康雍乾时期河道总督治河权责从轻到重的变化,第二部分他从河道总督与众多政见不同的大臣之间的辩论,指出皇帝的意见倾向于河道总督,在河工争议中,河道总督的话语权得以伸张,从而在河工决策与执行中受到较少掣肘。第三部分他分析了河道总督权力加强的原因,主要是河务技术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报告人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晓成)
点评人马维熙是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他首先指出江晓成的论文逻辑性较强,文章主要就是论述清前期(康雍乾时期)河道总督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权力及其演变,文章三部分的划分比较清晰。其次是文章避开了以往研究者重点考察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权责关系,而关注河道总督在行政体系中权力扩张问题,问题意识比较突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如文章虽然说到河道总督权力在康雍乾时期是不断扩张的,但是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多次支持地方督抚而抑河道总督的事件,这是否会对文章的结论形成冲击?河道总督的权力如何界定?河道总督权力扩张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还需要做细致的分析。
(评议人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马维熙)
第三位报告人是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杨雯筠,她的报告题目是《光绪年间顺天府的城乡关系问题——以流民为中心》。她首先指出,文中所说的城乡主要是北京内外城与县以内的乡村行政区域。她的文章从流民的来龙去脉、顺天府对流民的措施、流民城市化与城乡矛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中,她认为流民来的原因主要是天灾、人祸(贪污腐败、以邻为壑等),第二部分顺天府对待流民的措施是救与防,但归根结底在于防。这其中,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其实也是一种防,其实城市的目的还是希望流民回到土地和乡村中去。第三部分中,流民涌进城市,对城乡矛盾起到了激化作用。流民和贫民的结合,也是社会治安变得混乱的原因,流民脱离土地给自然经济和政权都带来了威胁。
(报告人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杨雯筠)
点评人吴路伟是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他指出了杨雯筠论文中的一些缺点,例如非官方史料略少;注释太多,略有不规范的地方,出现了许多转引自的资料其实是可以亲自找到的,希望改动。文章标题与内容有不符之处,可以再进行斟酌。当然,文章值得肯定的地方也不少,一是文章文学化的表述并未影响本文的客观性,正所谓“史笔诗心”,这可以增加文章可读性。二是文章虽然缺少学术综述,但行文中并不缺乏对学术文章的应用。三是文章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机构,从城乡关系角度写流民,有创新点,导论中还对基本概念进行了合理性解释。
(评议人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吴路伟)
第四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郭宁。他的报告题目是《以攻为守:中国出兵西伯利亚的决策经过(1918—1921)》,他主要从中国派军舰海参崴与《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签订、中国正式出兵西伯利亚与《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启动、中日美三国围绕中东铁路的博弈、中国最终撤出西伯利亚和日本撤出中东铁路四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中国在1918年到1921年中国出兵西伯利亚的决策经过,并评价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无是处。
(报告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郭宁)
点评人是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徐鹤涛,他首先肯定了郭宁这篇论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十分详尽。但也提到作者在行文中的些许笔误,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政治事件史的研究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其研究意义何在?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一事是否具有政治事件史研究的代表性?事件梳理背后还需要一定理论提升。
(评议人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徐鹤涛)
接下来,朱浒老师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他指出,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吐故纳新,不同领域之间的视角互换十分重要,不应过分谦虚。他同时指出,在学术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学术规范,这是学术研究得以长久进行的前提。具体到四位报告人的论文,他针对张一弛的论文中使用的计量数据提出了不同意见,量化研究是否是史学研究的必须?在大数据和量化研究风行的今天,适当的“反量化”也是有必要的。他还提出,文章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是逻辑性,只有严密的逻辑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学术文章。针对江晓成的论文,朱浒老师也指出了他文章中也存在逻辑性不够严密的问题,在研究河道总督权力的扩张同时,是否注意到了河道分段治理体现的分权现象?朱老师对杨雯筠的文章则提出了几点期待。针对郭宁的论文,朱老师一方面肯定了文章史料丰富,但也指出,文章中的学术回顾还可以再做一下精简分析。
(讨论提问环节)
随后,四位报告人对评议人和指导老师的评议进行了简短回复,然后,在场的观众纷纷向报告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四位报告人逐一对问题做了回应,有些还产生争论。大家各抒己见,把本次论坛推向高潮。清风论坛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自第一期成功举办后,吸引了更多研究生参与进来,这对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论坛组织人孙会修做了简短总结,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清风论坛,让论坛越办越好。论坛结束后,部分与会研究生在会议室前合影留念,本期清风论坛圆满结束。
(部分与会研究生合照)
图/文:清风学社宣传部杨晓丽
《清风学刊》编辑部、清风学社学术部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