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历史地理学专题讲座”第七讲在人文楼400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兵教授应邀作题为“清末西南地区土司分布及相关建制问题”的学术演讲。讲座主持人为华林甫教授,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及本校历史学院、国学院等单位的师生20余人参加。
杨伟兵教授,白族人,1974年生于云南云龙。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研究,已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清史编纂工程《地理志》主要成员及《清史地图集》西南图组负责人,已出版学术专著《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此次讲座内容即为其近年在清代沿革地理方向的研究成果之一。
杨教授首先以相关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争议问题引出讲座内容:其一是历史上的边疆“羁縻”政策与明清“土司”制度的概念异同与相互联系;其二为经过改土归流之后,清末西南地区剩余的土司数目、职授和空间分布问题,由此又牵涉到“土司”和“土官”的界定问题。杨教授认为,经过《清史·地理志》和《清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清代西南土司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的条件已经具备。
杨教授对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土司制度为羁縻政策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而它在清代以降的式微,也是羁縻政策日益走向终点的具体体现。尽管清代文献中“土司”和“土官”混用的情况较多,给今天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前者指统治少数民族的官府衙门和隶属于督抚的管理制度、后者指吏部官职和官员的基本概念不应有太多争议。相比于传统研究中以职授和世袭考订为主的“纵向研究”,历史地理学方法在“横向比较分析”(如土司性质、建置、疆域、分布、层级)中具有独特优势。最后,杨教授展示了清末(1911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土司考订结果,并对其数量、性质、分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演讲结束后,在场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杨伟兵教授进行了交流,如与土司相关的一些名词术语解释、具体官制问题、文献资料筛选、研究方法应用等。杨教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