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下午,由清史研究所古代史教研室主办的“清代政治史学术工作坊”第三期在人文楼三层大会议室举行。清史研究所2014级博士生张一弛、国学院2016级博士生马子木分别以“建构盛京:清前期士人对‘盛京’的阅读、书写与想象”、“清朝西进与17-18世纪士人的地理知识世界”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刘凤云、祁美琴、张永江、刘文鹏、董建中、叶柏川、胡恒、胡祥雨等老师出席活动。本次工作坊由刘文鹏副教授主持,张永江教授评议。

张一弛以清初官僚士大夫的知识版图为切入点,介绍其对包括盛京在内整个东北地区的了解状况。17至19世纪中叶,士人通过旅行、阅读与谈话的方式,获知关于盛京的信息;中央与地方纂修的两种盛京方志,构成了阅读盛京的重要形式。进而,士人展开了对“盛京”的想象与建构,产生三类印象:“陪都”、“起源”和“边塞”。张一弛认为,清高宗利用盛京与清朝开国的关联,通过诗赋、修书和神秘主义对话的方式和多元文明背景的技艺,针对士大夫群体推动了一系列“自上而下”意识形态建构运动,以此强化清朝中央统治集团的政治权威。官僚士大夫的回应,有顺从唱和的一面,同时也利用这一运动的成果,进一步拓展知识版图,从事多元书写,最终在仁宗时期改变了朝廷政治文化中“建构盛京”的固有模式,将清朝政治文化整合入士大夫的书写中。最后,张一弛总结道,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媒介是问题演进的形式,而民间商业出版业则是知识在士人中流通的重要手段。
马子木则首先考察了17-18世纪士人的地理知识世界,认为其中有关西域、中亚认知的扩充与清代政治史进程密不可分,其中处处可见政治与学术的交错。康熙中期,考订河源渐成为朝廷与士人的共同兴趣,河源被构筑为彰显盛治的符号,圣祖提出“三危西藏说”,试图利用经学传统化新土为旧疆。动机各异的中土士人逐渐熟悉原被视作异域的西域,其地理知识亦较明人大为增长。至乾隆朝,准部、回部的底定使西域再度成为朝廷与士人共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褚廷璋等学者开始对西域历史、地理作出相对精审的考证。另方面,在“同文”的政治文化影响下,西域平定后盛大的庆典仪式、文臣间持续不断的诗文唱和,逐渐构筑起西域与中土、汉唐与本朝的连续性,成为清朝平定新疆正统性论说与盛清时期大一统论述的基础逻辑之一。士林对于“西域”的认知因之得到彻底更新,这也是西北舆地学之“潜流”与“前史”。
评议人张永江教授认为两篇文章视角新颖,以政治史的视角考察学术史、文化史方面的问题,具有前沿性,也为清代政治史研究模式的更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两文史料扎实,能够关注新史料、对常见史料作出新的解读。但同时指出两文篇幅过长,需要适当删略,以求主次得当;张一弛文中“盛京”概念的界定、“神秘主义”的表述方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推敲,马子木文中对“河源”政治隐喻的论述、“同文”概念的传承与变易等方面亦需再做完善。其他在场老师就文章写作与史料运用、盛京形象演变、“同文”意涵、朝贡文书体例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所内外博士生、硕士生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