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景屏教授于2010年5月12日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其追思会于2010年5月19日下午2:00—4:00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会议室举行。追思会由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教授主持,参加追思会的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陈桦教授,副院长夏明方教授、副所长杨念群教授、黄爱平教授、祁美琴教授等之外,还有李景屏教授的家人康国昌、康怡,其昔日的同窗北京大学朱学文教授,社会科学院李尚英研究员,挚友孙燕华女士,出版李景屏教授著作的华艺出版社副社长刘泰及有关编辑,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刘淑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人大文库主任贾芳,李老师生前工作过的女八中部分校友,以及学生雷春芳、夏艳等四十余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李景屏教授的故乡山东无棣县得知有关消息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波、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延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任连巨、档案馆馆长盖为民、广播电影电视局记者杨超等,也专程赶来参加了追思会。
在追思会上,清史研究所黄兴涛、陈桦、黄爱平教授等先后对李景屏教授生前事迹进行了追忆,对她的高尚人格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以高度评价。黄兴涛指出,李景屏教授是清史研究所资历最老的成员之一,多年来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她文笔生动、史实准确、思想深刻、带有普及历史知识功能的各种著作,对于传播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从许多方面参与创造和丰富了清史所的教学和科研传统,给同事和学生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愧为清史研究所的骄傲。陈桦教授代表学院表达了对李景屏教授深切的敬意与怀念之情,他希望同事们能以李景屏教授同困难奋斗的乐观豁达精神、追求学术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治学态度和学者风范,来鼓舞和鞭策我们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黄爱平是李景屏教授生前所在的历史文献学专业的负责人,她深情地追忆了和李老师在一起工作过的那些让人永远怀念的日子,表达了对李老师真挚的敬重之情。在她的心中,李老师工作极其负责、任劳任怨;培养学生呕心沥血、循循善诱;一生甘坐冷板凳,把历史研究和文化普及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待生活简单朴实、乐观向上;对待病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平凡的一生,实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
作为出版社代表和李景屏教授著作《1795:乾隆六十年》的出版者,华艺出版社副社长刘泰先生以亲身经历,介绍了李老师如何在与病魔的搏斗中完成该书的写作、修改的感人经过,以及出版后读者的积极凡响。他表示,华艺为能出版如此好的作者的书籍感到自豪。
李景屏教授的北大同窗李尚英研究员、朱学文教授,以及其生前挚友孙燕华女士等作为好友代表,也纷纷发言,情景十分感人。在李尚英先生印象中,李景屏教授研究非常勤奋刻苦,所以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她在读书的文革时期,“当时学生批判老师,可是景屏教授从来没出过面,她对老师是尊重和热爱的。”朱学文教授则深情地追忆了她与李景屏教授一生的交谊。她也强调文革时期,北京大学历史系高干子弟成堆,李景屏作为凤毛麟角的无产阶级后代,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优越感,是绝少的几个没有参加任何派别的人之一,不仅如此,她还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了不少落难的人。朱女士高度推崇李景屏教授的学者精神和人格魅力,认为她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但对其透支生命、过早去世,也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和遗憾,她提醒今人,有志于学者要成功就一定要付出坚韧不拔的努力,但千万不可透支生命。孙燕华女士作为李景屏教授六十五年知交,则有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景屏是作为一代真诚的,真实的,而不是作为一种贴标签式的学者一个很典型的人物。”李景屏教授的学生、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的雷春芳等也纷纷发言,表达了对李老师的敬爱、感激和追思之情。
追思会最后还举行了藏书捐赠仪式,按李景屏教授遗愿,将其藏书全部捐献给故乡山东无棣县。李教授生前曾郑重表示,她之所以捐书给家乡,是希望“使一些就像我这样生活在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可能有接触书籍、接触知识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能够提供一点点帮助”。山东无棣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波代表受赠方表示感谢,他称赞李景屏教授永远是山东无棣县45万人民的骄傲,无棣县将专门做一个李景屏图书陈列室,让她的心愿得以实现和延伸。
追思会在思念、感动和思考中开始,也在思念、感动和思考中结束。
清史研究所
201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