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雷颐研究员讲座:中国近代视野中的后现代与后殖民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3-20

       

201337题为“中国近代视野中的后现代与后殖民”的学术讲座在国学馆226室举行,主讲人系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雷颐研究员,清史所副所长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

在讲座中,先生首先对“后现代”与“后殖民”概念的来源、定义作了简洁明了的疏理。继而对上世纪90年代后现代、后殖民理论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现代中国阐释”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强调对现代中国的阐释不能脱离中国的语境,任何历史的解读都应由其应有其边界;指出从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辛亥、五四,近代国人对于西方文明并非只是被动模仿,完全接受西方“殖民话语”,而是面对现实的主动选择,经过他们“消化”之后已成为中国的内在需要。他还以性别研究为例,突出显示了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理论”在脱离中国语境的情况下所存在的内在紧张与逻辑困境;并以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文本”与“事实”间的严重背离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为例,强调应该警惕“纯文本”阅读,特别要意识到纯文本阐释的危险性,应该清醒地把握“文本”(text)与“脉络”或“语境”(context)的复杂关系。

雷颐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在西方语境中无疑有其自身的意义与合理性,但把他的理论不加消化便生搬硬套到中国,会给人文不对题之感,因此对这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引进和应用一定要非常慎重,要考虑外来理论与本土社会的“接脉”与否。他认为,当人们把某一种社会理论运用到另一个社会时,往往极易忘记这一理论抽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某些特定社会内容和提出的特定问题,以致不是将其方法,而是将其“问题”作为普遍性问题来对待,反而使其丧失了合理性。因为随着语境的变换,“能指”(signifier)虽然相同,但“所指”(signified)可能完全相反。而且,同一种理论在不同背景中的效果也往往大相径庭。因之对这种“社会知识”的引介尤应慎重,而如何使其与一个特定社会 “接脉”,则是一个更为复杂、艰难的问题。

最后,雷颐研究员就如何运用“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如何从主体性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化进行反思等问题一一做了回应,使同学们对“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及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讲座学者介绍:

雷颐,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于1985 年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当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萨特》、《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被延误的现代化》、《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走向革命》、《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精神的年轮》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文:清史所 黄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