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王子今教授做客史学前沿讲座第二讲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1

20163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做客史学前沿讲座第二讲,作了题为“秦史的宣太后时代”的学术讲座。作为电视剧《芈月传》的历史顾问,王子今教授亲自讲述“芈月”的历史,吸引了很多校内外学生前来倾听,现场座无虚席。

王子今首先简介了“芈月”的历史原型,即战国时代秦国的宣太后,是中国古史上的第一位具有“太后”称谓之人,并肯定了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接着,他将视野拉回到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中。他十分赞同《战国史》的著者杨宽先生的看法,认为那是中国历史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战乱频繁,动荡激烈,社会也随之积极变革,思想与文化不断创新进步,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其中“士”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传播,使得高层次的智慧运用于军事政治实践,从而导致一些国家越发强大,更相吞灭,使历史进程逐渐趋于统一。在如此的历史舞台上,自然会争相涌现诸多英雄人物,秦国的宣太后正是其中的一位女性英雄。王子今认为,在数十年的秦史记录中,宣太后以她的智慧和勇力进行政治经营、军事谋划和外交设计,取得了诸多成功。

随后,王子今回顾了宣太后的生平经历。宣太后系秦昭襄王之母芈氏(芈八子),秦楚“结好”时,由楚国出嫁至秦国。昭襄王在位初期年龄尚幼,宣太后及其弟弟魏冉主持秦国政治。两人强势组合,威震秦国,将秦史带入了新时代。王子今强调,宣太后取得成就的基本历史条件是商鞅变法的成功。宣太后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维持了商鞅之法的权威,使秦国继续强大。如《韩非子·问辩》所言:“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法制秩序的稳定,即秦法中商鞅所确定制度的执行连续性,为社会的进步及宣太后乃至秦昭襄王兼并事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宣太后主政时期,秦史频见军事告捷与政治成功。军事上,秦国对魏、韩、楚、齐多次发动主动攻击,并取得西南蜀地以及楚国首都郢,军事天才白起也是在宣太后时代出现并得到识拔的。政治外交上“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使秦国大致控制了西北,稳定了后方。宣太后稳定西北,对秦国的功绩是很大的,它创造了秦国上层执政集团跨多纬度的空间控制,实现了对游牧区、农牧并作区、粟作区、麦作区以及稻作区兼行管理,这是后来对统一王朝不同生态区和经济区实施全面行政领导的前期演习。而当时的东方六国,没有一个国家具备从事这种政治实践的条件。

太后当政不符合男权社会的传统,那么建立如此功绩的宣太后最终结局如何呢?这是一个历史疑案。王子今引用许多史家著述尤其宋人的笔记对此事进行评价。如朱熹说“史家多言秦废太后,逐穰侯,《经世》书只言秦夺宣太后权,伯恭极取之,盖实不曾废。”这是对邵雍《皇极经世》中记述的赞许。他认为,从“秦夺宣太后权”而“实不曾废”可以看出,宣太后与秦昭襄王的权力交递,大概并未曾出现激烈形式。宣太后被“罢权”或“夺权”的次年,即走到人生终点。看来宣太后交出国家最高权力时,很可能执政能力已经因年龄和健康出现了问题。洪迈曾指责宣太后时代参与秦国最高行政决策的魏冉在政治道德方面的罪过,然而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对宣太后的批判,他指出秦国“太后自治事,任冉为政”的时代,比较灵活,比较实际,不受东方文化“义”、“信”道德准则制约的策略方式,是致使“秦益强大”的重要因素这何尝不是对宣太后的另一种赞赏呢?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其中的“六世”分别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国君。其中,昭王所在时间最长,大部分时间是宣太后当政,可见宣太后在秦国发展的历史地位,她直接促成了“昭襄业帝”历史局面的形成。“使秦有帝业”的形势,主要是在“太后擅行不顾”,而“无王”的条件下生成的。当然,“昭襄业帝”的局面出现是具备了充分的广泛的历史条件的,如商鞅变法的制度保证、秦在东进时接受东方文化的积极影响以及统一的历史趋势等,但不可忽略宣太后在其中的作用。

讲座最后,王子今对热播电视剧《芈月传》的编创谈了看法。他说,自己作为该剧的历史顾问,看过全剧剧本。他认为,导演与编剧在历史问题上是有深入考虑的,但毕竟作为电视剧呈现,难免有失实之处,可以谅解,不必苛求。他强调,“芈月”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关于她与义渠王的的“通”和“乱”,史书中确有记载,但宣太后能纵私情而不避忌对方的异族身份,又能够断然以所谓“诈而杀”或说“诱杀”的方式结束情爱对象的生命以谋取军事胜利,其性格的奇悍令人惊异,这也是其受到关注而被搬上荧幕让观众熟知的原因。就观众关注的电视剧服饰问题,王子今指出,电视剧里以鸟羽为饰的华丽服饰,在秦汉史迹中可以发现实证。比如《史记》卷七九中就有“……且夫翠、鹄、犀、象,其处势非不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饵也”的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都表明秦汉时代的人们用羽毛作为装饰,而出土的秦简上更有诸多捕“羽”的描述。

讲座结束时,王子今教授以顾颉刚先生在北大读书期间酷爱看戏,最终从戏里受到启发,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事例指出,好的历史剧同样包含许多学问。他勉励在座同学在娱乐中不忘细心思考,善于探求学习,争取取得一番成就。



                        清风学社郑腾供稿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