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史所硕博士生赴沈阳、新宾参观考察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2


2018年4月21至23日,清史研究所29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刘文鹏、马克锋、方玉萍、黄玉琴四位老师带领下,在清风学社的组织下,至辽宁沈阳、新宾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

沈阳,旧称“盛京”、“奉天”。相较于北京、西安等历史名城,沈阳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历史标签。但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沈阳在有清一代一直扮演了陪都或留都的角色,成为清朝政治文化的重要象征。而进入民国,作为奉系军阀的大本营,沈阳也见证了军阀混战、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等诸多历史事件。历经历史风云洗礼的沈阳,事实上已积累了相当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史研究所组织的这次考察,便是希望通过亲历历史发生的空间现场,探寻历史存留的遗迹,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历史。

4月20日晚,考察团分小组来到北京站乘坐卧铺前往沈阳,经过一夜的颠簸于21日清晨抵达目的地。经过短暂的休整与用餐后,考察团便开始了紧张而又丰富的行程。

考察的第一站是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沈阳故宫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1627年至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西路为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于1782年建成,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教授接待了清史所师生一行,并介绍了沈阳故宫的历史使同学们对沈阳故宫的营建过程和建筑格局有了深入的了解。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沈阳故宫。




参观完故宫后的下一站是张氏帅府。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其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主要建筑物有大、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经过在张氏帅府的短暂停留,同学们了解了奉系军阀的崛起过程以及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


 

其后,同学们乘车前往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了“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古代辽宁”等展览。前者展示的致远舰残骸及相关存留,仿佛将同学们拉入123年前的黄海海战现场,使同学们跨越时空地与当年的真实历史对视,用心感触历史的沧桑,同时也提醒我们:历史不容遗忘。而后者以其丰富的文物资料,为同学们展示了古代辽宁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令人获益匪浅。参观完辽宁省博物馆后,考察团便回到宾馆用餐休息,第一天的行程圆满结束。


22日,考察团乘车赶往辽宁省新宾县参观赫图阿拉历史遗迹。在新宾,考察团受到了新宾县政府部门的接待,并在新宾县政协副主席张云起、县文化局局长刁威、县满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殿华等人的陪同下进行了参观。

首先参观的是清朝皇帝的祖陵—永陵,陵内葬有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及其嫡福晋、曾祖福满及其嫡福晋、祖父觉昌安及其嫡福晋、父亲塔克世母亲喜塔拉氏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参观,大家增加了对爱新觉罗祖系的了解。


其后,考察团参观了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由努尔哈赤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于此。天命六年(1621),始迁都至辽阳。天聪八年(1634),尊为兴京。今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通过参观,同学们了解了努尔哈赤称汗的过程。在汗王宫,我们正赶上当地演员在排练努尔哈赤登基大典的节目,演员们手拿道具,用心表演,在“君民同乐”这个环节,欢快的音乐响起,全场跳起秧歌,大家也有幸领略到了新宾地区的民俗文化。此外,我们还参观了汗王井、正白旗衙门、老城墙、努尔哈赤出生地等。中午,在当地领导的带领下,师生们品尝到了“八大碟八大碗”等具有鲜明满族特点美食。


下午2时许,考察团乘车返回沈阳,参观了沈阳东陵——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位于沈阳旧城东北二十华里处,俗称东陵。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建号“大清”,定陵号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现存古建筑32座(组),依山势而建造的一百单八蹬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清福陵的重要标志,也是清福陵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古建筑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平面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是一处融满汉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皇陵建筑群。其保护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自然景观赏心悦目,周遍环境幽雅壮观。至下午5时许,同学们结束福陵的参观回到酒店,第二天的行程到此结束。

23日天气晴朗,考察团继续前往昭陵进行参观,这也是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昭陵的格局与福陵类似,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中午时分,师生们在沈阳北站用过午饭,乘车返京,至此,清史所2018年赴沈阳参观考察活动全部结束。近三天的考察增进了同学们对清代陵墓、奉系军阀等方面的了解,而亲临清朝开国的历史空间现场,更让同学们对清朝开国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信此次考察能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有所助益。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