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上午,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梅欧金(Eugenio Menegon)副教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以“微观学与清史(Microhistory and Qing History)”为题,在人文楼四层发表了精彩演讲。本次演讲为“清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刘文鹏教授主持,胡祥雨副教授任翻译,所内祁美琴、曹新宇、曹雯、刘贤等老师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讲座围绕“微观史学与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清中叶时期西洋人在北京的日常生活”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梅欧金先生首先介绍了微观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他认为,相对于传统通史,微观史是一种“从望远镜转向显微镜式”的方法论转换,是对个人主体性与能动性的重视,但微观史仍应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要有“以小见大”的视野,注重国家、社会、结构与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并可借鉴文化人类学、文学批评、艺术史等多种研究方法。梅欧金先生还谈到了当下学界对微观史的一些批评,诸如缺乏代表性、材料的限制性与不能达成一个统一的解释等,他认为这些批评有其道理,但微观史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意义。
接着,梅欧金先生以其研究的具体问题“清中期西洋人在北京的日常生活”为例,展示了微观史在中西交流及清代制度史等领域的作用。梅欧金先生以乾隆年间在京的西洋钟表匠人为切入点,他通过研究这些钟表匠人的笔记与相关档案,发现这些人虽然地位不高,却可以接触下至百姓、胥吏,上至大员、皇帝等各个层面的人物,且因其以西语之故,书写较自由,得以记述很多中国传统史料难以见到的小事。另外,这些钟表匠人如何建构与中国人的人际网络、不同国家西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中国传统史料对相关人与事的记载等问题也非常值得研究。
最后,梅欧金先生表示,北京很多教堂中存有丰富的可资微观史研究所用的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出版内务府相关档案也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以微观史视角研究“清代西洋人在北京的活动”这一问题,尚有很大空间可开发。
演讲过程中,所内师生与梅欧金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涉及内容广泛,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梅欧金先生广泛的学识与幽默的谈吐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