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灾害与历史》学术辑刊创刊座谈会成功召开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6

2015年1114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辑刊《灾害与历史》创刊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层会议室召开。来自海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二十余位灾害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与会,就刊物的创办与推进灾害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出席会议。

上午的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主持。清史研究所代理所长朱浒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灾害与历史》学术辑刊将为国内灾害史研究搭建重要的平台,真诚欢迎与会学者能够为刊物的创办出主意、想办法。会上,中国地震局高建国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苏州大学池子华教授、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Andrea Janku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复旦大学安介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卜风贤教授等先后发言,对刊物的名称、宗旨、栏目设置、内容安排、审稿与组稿等问题谈了看法,并就灾害史研究现状、多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进一步汇聚灾害史研究力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下午的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代理所长朱浒教授主持。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吴文涛副所长,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国荣研究员,山西大学郝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赵晓华教授,安徽大学张崇旺教授,商务印书馆杜非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刘文远教授、萧凌波博士等先后发言。他们在上午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或办刊经验对刊物的创办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并就灾害史研究领域的拓展、视野的转换、多学科交叉与合作、扩大灾害史研究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夏明方教授对刊名的拟定、刊物的宗旨、运行方式、栏目设置等问题作了说明,并回顾了灾害史研究的发展进路,对灾害史研究的继续开展提出希望。

与会学者认为,创办灾害史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十分必要,对进一步凝聚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力量、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传递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培养新的研究力量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大家认为,采用“灾害与历史”作为刊名,体现了很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涵括灾害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研究现状,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扩大刊物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便于搭建交叉学科发挥作用的平台;作为国内外唯一的一份学术辑刊,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通过自然投稿、会议征稿、专题约稿等方式扩大稿件来源,既可以根据稿件情况确定期刊主题,特别是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确定主题、组织稿件,引领灾害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入;要建立严格规范的审稿机制,注重吸纳青年学者来稿,从而突出和彰显辑刊的学术性、创新性。会议强调,要着力拓展辑刊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吸收进来,关注区域灾害、灾害文化、灾害哲学、灾害宗教、海洋灾害、灾害比较研究、灾害成因和机制等新旧研究领域,注意灾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提炼总结,加强史料,特别是地方史料、稀见史料、国外史料和口碑史料的积累和共享。要努力把辑刊打造成灾害史研究的“信息高地”,通过登载索引、综述、书讯、书评、访谈、回忆录等内容,及时传递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总结研究进展、评介重要研究成果和学者、梳理灾害史学科的发展脉络。会议希望,刊物要具有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国外科研机构的联系,通过电子期刊、网页等形式把刊物推广到海外,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中外灾害研究。

会议指出,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灾害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如何进一步推进灾害史研究值得学界认真思考。会议对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中西方合作进行了广泛而坦诚的交流。与会学者认为,从自然科学角度做的灾害史研究和从历史学角度做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后者更关注国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主要是人的故事、人群的故事、生命的故事,不同的研究旨趣、研究方法给彼此的对话造成了困难。但是,灾害史研究必须是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终归要进行一种对话,只有对话,才能进一步深化对宏大历史进程的认知。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也需要继续加强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生态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认为,灾害史、环境史研究的发展是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有关灾害的记载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因而中国学者理应在世界灾害史研究中发出更多的声音。当然,中西方的学术传统、学术文化不同,但总要开始进行对话,这对中西方都有帮助。学者应该思考的是在中西方之间作什么样的比较,用什么样的方法。

会议强调,灾害史研究的继续推进需要视野的扩大和观念的转变,不能停留在积累资料和描述过程的层面上。要认真梳理中国古代“灾异”、“灾变”、“祥”等概念,深化对灾害概念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我国历史“十年九灾”的基本情况,深入研判灾害对人的心理、地域文化、制度、市场等诸方面的影响,反思人、灾害、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要注意“天灾”与“人祸”的复杂关联,加强灾民生活等问题的研究;要拓展思路,关注历史灾害的变化和太阳活动的变化规律、各区域自然环境对其他区域灾害的影响等问题;要关心和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对灾害发生规律的研究,深入思考如何把灾害史研究作为提高整个民族风险管控和危机处理意识的手段,甚而把灾害史研究作为国人的智慧、民族的共识。

夏明方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他指出,在众多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之中,从没有像灾害研究这样的领域能够涉及如此之多的学科,能够吸引如此之多跨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他真诚希望《灾害与历史》能够成为国内外学者们共同探讨的学术园地。他认为,确定“灾害与历史”作为刊名,是基于在研究中形成的“灾害与历史缺一不可”的认识,希望表达的是既从历史中看灾害,也从灾害的角度看历史的研究旨趣。他指出,邓拓先生的《中国救荒史》搭建起了灾害史研究的框架,但这个框架只是狭义地把灾害作为历史中的事件加以认识,李文海先生关注重大灾害与重大政治事件的关联,已经深化和超越了邓拓开创的研究思路。而要继续推进灾害史研究,就必须思考和解释到底是把灾荒作为历史中的一个事件,还是从灾荒来透视历史。换言之,就是要把灾害和历史各自都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作为研究视野,形成对象和视野复杂的互动和关联。他同时强调,人为的影响也可能导致灾害,没有必要用“自然”两个字把灾害阉割掉,应该历史事实和现实需求不断更新灾害的概念,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除了继续加强传统的自然灾害研究,还应从灾害史角度探讨包括战争在内的所谓“人祸”问题,使灾害史研究和人类社会历史更广泛、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在谈到期刊的宗旨和办刊思路时,他认为,学术性和普及性并非相互对立,实乃相辅相成,灾害史研究应该提高可读性,扩大影响力,但这种可读性应该建立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在办刊中,要根据学术发展的动态,每期设计一个主题,由相关领域的专家主持组稿、担任主编。他感谢与会专家提出的真知灼见,希望在学界同仁的“众建”、“众筹”之下,群策群力,把《灾害与历史》真正办成可以“众享”的公共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对与会学者的讨论显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 “灾害与历史”的刊名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张力,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他还建议辑刊应该关注“灾害记忆”问题。并表示历史学院将对辑刊的创办和推进提供坚强的后盾。朱浒教授在会议结束时表示,灾害史研究依然是值得学界大力挖掘的“富矿”,清史研究所有责任把老一辈学人开辟的这一研究领域继续发扬光大,相信辑刊的创办会进一步推动灾害史研究的平台建设。他代表清史研究所对广大专家的拨冗参会表示感谢,表示清史研究所将在辑刊的创办上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大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宋儒供稿)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