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华大学历史系彭刚教授到“史学前沿”课堂做学术报告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5-23


522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彭刚老师应邀来到“史学前沿”课堂,为在场的数十位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历史理性与历史感”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教授主持。

彭刚教授先是通过辨析中、西语言中“历史”一词的双重内涵(一方面指客观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又指人们对过往所发生的一切的记载、整理、编排和解说),指出了“历史理性”也有着双重的内涵,并与“历史”的双重内涵密切关联。首先,“历史理性”指的是人类历史过程中所固有而可以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所领会和揭示的规律、目标、动力机制等;其次,“历史理性”还可指人们在面对过往历史时所凭藉和展示出来的认识、领会和把握过去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而作为历史学家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历史感”则成了历史理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彭刚教授分析说,“历史感”的意蕴或说在史家史学实践中的体现,主要有五个方面:1.对于人事变易的敏感;2.对历史研究对象和历史学家的生活世界、对过去与现在的同与异的高度敏感和恰切把握;3.探究过往时的健全心智(包括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深入了解、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等);4.开放而自我克制的想象力;5.均衡感和分寸感(表现为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的结合等)。这种对“历史感”含义的详细阐发,实则也道出了历史学者所应有的技艺和素养。

    

除了正面阐释“历史感”的意蕴及其与“历史理性”的关系之外,彭刚教授还以分析学派和叙事主义的史学理论为例,指出了二者未能将“历史感”纳入其自身研究焦点的某种不足。尤其提到,史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既应该关注比如历史解释的模式、历史文本的特性等相对比较容易在概念化层次上加以理论阐明的问题,也应该关注更具有个体体验层面的内涵因而相对难以概念化、理论化的论题。

虽然彭刚教授此次讲座的理论性极强,但在讲座过程中他并非单纯地阐释史学理论的相关概念,而是始终关注史学理论与治史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正如他在与现场听众互动时所说,虽然历史学家未必关心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也未必直接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史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有助于历史学家对于自身活动的性质获得更为清晰的自我意识。在前后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彭刚教授以其广博而不失精深的讲座信息,为在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思想盛宴。尤其对有志于治史的年轻学子而言,更是从中获益良多。                                    

 (摄影:特尔巴衣尔   撰文:孔勇)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