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学术社团——清风学社主办的第九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青年学者论坛创办于1999年,自第四届开始,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八届。该论坛旨在为清史方向的研究生同学搭建学术平台,鼓励学术交流和争鸣,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清史”。

此次论坛,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内蒙古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清史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应邀与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杨念群教授、祁美琴教授等论坛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清风学社社长、清史研究所2014级博士生邓涛主持。


黄兴涛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了论坛对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激发学术热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广大参会同学站在民族复兴和人类合理生存的时代高度发现新问题,发掘和利用新资料,敢于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反思前人结论。朱浒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青年学者论坛是一次很好的学术契机,希望与会同学能在会上结交学术诤友,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识。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传飞、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史志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猛、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黄涛分别作了主题报告。郭宁在《抵制美货运动中的清政府》报告中从外交视角探讨了清政府外交对后世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乃至新中国的影响,认为在抵制美货运动中,清政府运用的国民外交、期满修约、形势变迁原则等外交手法均为日后的中国政府所继承。刘传飞在《清光绪前中期新疆普通地图的绘制脉络及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中详细梳理了清代新疆地图的绘制情况,特别是光绪八年至光绪十五年间张起宇的舆图绘制活动,揭示了《新疆志》、《大清会典》中的舆图绘制与张起宇绘制活动之间的关联。史志强在《帝国的文本技艺:清代的审转体系及文本书写》报告中以清雍正、乾隆年间安徽农民涂如松杀妻案为例,梳理了各级官员对司法档案的包装过程,强调应该重新认识清代的审转体系,认为清代的审级结构更侧重于对司法档案的逐级包装和粉饰。杨猛在《守业者:论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少壮亲贵的政治心态》报告中以载泽为中心,分阶段归纳了其政治心态,并分析了载泽政治心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立宪活动的影响。黄涛在《学术与政治的交错——初探清代理学名臣汤斌(1627—1687)的从祀历程》报告中梳理了汤斌从祀的曲折进程,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政治和学术因素,强调要在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考虑问题。与会老师、学生与各位报告人就文章思路、观点、运用史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坦诚的交流。
本次论坛设清代政治与基层社会史研究、清代边疆与对外关系史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清代经济与法制史研究四个分会场。主题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分会场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在各自分会场讲解论文,接受评议人评议,并与其他与会老师、学生进行讨论。本次论坛所收论文论题广泛,涵括清代职官制度、军事制度、宗教祭祀制度、地方社会运行、宗藩关系、朝贡关系、四库学、汉学、西学、财政、田赋、仓储、渔业、盐业、法律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清代中央和地方政治运行、民族和对外关系处理、基层社会管理与整合、学术与思想的发展和转型、法律实践的运作和改革、各类产业的出现与成长等方面的复杂面相。论文作者既广泛运用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解读各类史料,同时还着力挖掘新史料、提出新问题和新思考,很多论断富于新意和创见,获得了与会人员的反响,引起了广泛讨论,各分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分会场现场照片集锦)




分会场讨论结束后,论坛举行了闭幕式。黄兴涛教授、朱浒教授、杨念群教授、华林甫教授、祁美琴教授出席闭幕式。各分会场总结汇报人分别对各自分会场的论文讲解和讨论情况进行了简要汇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丽霞代表参会人员以“感恩现在、回味过去、展望未来”为题作了发言。随后,朱浒教授代表学术指导委员会宣布了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及评选意见。经学术指导委员会评议,本次论坛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传飞、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子木获一等奖,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永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文忠、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家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邱林获二等奖。学术指导委员会认为,获奖论文在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运用新视角和新方法、发掘和运用史料、反思学界既有成说方面都作出了很大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黄兴涛教授、杨念群教授分别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杨念群教授代表清史研究所致闭幕词。他结合历史学科发展动态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向学会青年学者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尽量把研究视野贯通起来。他认为,目前历史学科发展正呈现专门化的倾向,对某一领域研究的细致、专门、深入也与所谓“琐碎”之间的悖论愈益明显。这就需要学者具有触类旁通的自觉,努力让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中,形成一种“贯通”的认识。二是希望大家不仅要致力于发现新史料,更要致力于解读史料。他指出,随着各类史料的大量发掘和整理,清史研究的资料浩如烟海,但很多学者却在丰富的史料面前不知所措,对史料的解读也不甚留心,甚至盲目重视某类史料的运用,使很多研究呈现浮泛之感。他希望同学们用心解读史料,不断培养和提升对史料的敏感度。三是希望大家努力提高写作技艺,写出更“好看”的文章。他强调,对于史学研究而言,义理、考据、辞章缺一不可,希望同学们注意锤炼语言,在提升文章学术性的基础上使文章越来越具有可读性。他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水准,对与会同学的到来表示感谢,希望能将青年学者论坛这一增进学术交流、促进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平台传承下去,并成为学界品牌。
最后,此次青年学者论坛圆满闭幕。
(图/文:清风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