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赵刚教授谈“对朝贡贸易体制理论的再思考”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3

2017年11月1日下午,美国阿克伦大学历史系赵刚教授以“费正清旧框架与滨下武志的新神话——对朝贡贸易体制理论的再思考”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刘文鹏教授主持,杨念群、刘文鹏、祁美琴、董建中、曹雯、胡祥雨等老师出席,所内外硕博士生近二十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赵刚首先回忆了在清史研究所的读书岁月,以及赴美求学期间开展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契机与历程。


费正清将明清中国对外贸易归结为“朝贡贸易”影响甚巨;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朝贡贸易基础上提出的“亚洲经济圈”命题也很有影响。赵刚认为,滨下武志对朝贡贸易体系的研究顺应了1980年代反思西方中心观的学术潮流,他对19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讨论十分出色,但问题在于他对所谓“朝贡体系”或“朝贡贸易”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对东亚贸易体系的展开也缺乏理论性的研究。当然更要追问的是,费正清朝贡贸易的概括是否恰当。赵刚在大量梳理朝鲜、琉球文献与清朝档案史料的基础上,认为朝贡贸易尽管存在,但并非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所谓的朝贡贸易体系由朱元璋建立,在法律层面上虽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但实际上只存续到1500年,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都名存实亡;1680年代海禁的解除,也意味着清朝正式放弃了明代朝贡贸易体系的传统,像对于当时清朝来说极为重要的与日本的贸易就不是朝贡贸易所能涵括。此外,赵刚认为,明朝朝贡贸易最早是针对蒙古所留下的外交遗产;而清朝的对外贸易自有一套逻辑,他极为关注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等在对外贸易上的务实态度,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前对贸易政策的研究视角均是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对中国对东方国家的则甚少提及。民间贸易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贸易主体,而清朝与周边国家良好的海路贸易关系也使18世纪的西方观察家将中国视为极具开放性的国家。

在场师生就新观点的具体阐释与论证、清朝与朝鲜的政治关系及贸易往来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现场讨论气氛活跃,极具启发性。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