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许纪霖教授在清史研究所做学术报告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3-19

3月17日下午两点,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教授在人文楼四层会议室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为“革命后的第二天:1912-1927年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主持,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担任评议,历史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院系的数十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许纪霖教授以问题史与中西比较的视角,通过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分析,展示了民初推翻帝制后中国建国的不同尝试与内在困难。许教授以卢梭的“公意”概念为核心,梳理了前后相续的三条不同的建国路径,分别是以私意代表公意的超议会制,以国家代表公意的行政集权制,以及以人民代表公意的先锋队政党制。通过与同一时期魏玛民主制实践的对比,许教授细致考察了这三条建国路径的不同理念与实践,尤其是各自在建立稳定政治秩序时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演变的历史与观念逻辑,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中国的“魏玛时期”的多层面思想与政治意涵。在此基础上,许教授更进一步,以宏阔的中西比较视野对启蒙以降现代政治的基础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针对报告内容,黄兴涛教授与杨念群教授做了评议和提问。问题涉及概念史与问题史的不同,公意与阶级两概念的关系,以及公意人格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自由提问阶段,在场师生又就少数人代表公意的正当性、公意与政治秩序的关系、知识分子在现代政治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向许教授提出请教。针对以上问题,许教授结合自己对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入研究,阐述了对史华慈式的问题史学的理解;他强调,公意人格化与正当性问题的症结在于它的代表性问题,这一代表性危机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根本困境,民国早期建国努力的失败也与此密切相关。许教授的回答深入浅出,在场的师生均感获益匪浅。讲座于下午四点圆满结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