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8-14

 

201089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成功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葡萄牙等国家和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60多名学者,就清代国家与民族认同、清代的政治文化、清代政治制度及其社会变迁等三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9日上午830分,会议正式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教授致欢迎词,并简要说明举办这次会议的两大主旨:活跃清代政治史研究,对美国近年来颇有影响的“新清史”作出学术回应。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哈佛大学欧立德教授、中国社科院定宜庄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黄兴涛教授、北京大学徐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教授、台湾中研院赖惠敏研究员等先后作了大会发言。辽宁大学张杰教授、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耶鲁大学濮德培教授、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胡明辉教授、乔治敦大学米华健教授等进行评论。随后,研讨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10日晚上7点至10点半,会议进入最后一个程序——圆桌会议,所有与会学者围坐一起,就会议热点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大大增进了会议研讨的学术效果。

 

   

 

最近十多年来,在美国兴起的“新清史”研究,将对清代政治史的关注点转移到满洲、蒙古、新疆等所谓“内陆亚洲”地区,认为清朝统治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对边疆地区的成功经营,在于成功地保持满洲认同、满蒙联合,也即满人的族群特性而不是接受“汉化”,甚至以往被认为是满族皇帝倾慕汉文化最主要表现的“南巡”,也被解释为是“满族特性”的典型表现。这些把“满族”作为历史主体的研究将清朝历史置于世界史范围中去考察,显示了清史研究从中心到边缘、从中原到边疆的某种转变,而同时也都涉及到清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大问题。濮德培、欧立德、米华健、张勉治等几位美国“新清史”的代表人物均出席了此次会议,并程度不同地重新阐释了以往的有关看法。而海内外众多学者在充分肯定“新清史”研究所具有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对其中的有些观点提出郑重的商榷和尖锐的批评,认为清代满洲人虽然保持自己的民族认同,但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同样非常深刻,对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概念的使用也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越到清代中后期,越加明确和强烈,并得到世界各国包括国际条约的普遍承认,两种认同实际上处于不同层面。德国学者王马克明确强调,清朝皇帝不仅是满洲的皇帝,而且是中国各民族的皇帝,得到各族人民的承认,同时清朝皇帝本身不仅有“满族认同”,更有包括所有境内民族在内的、接续历史正统的“中国”认同,并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对清代政治文化的探讨是这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它显示了社会文化史与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互动与结合。学者们所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包括清朝帝王庙的祭祀、19世纪清朝国家的悼念活动,清儒考证“明堂”的政治含义,北京庙会的多民族政治文化内涵,“汉奸”词义的演变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清朝皇帝的正统观与教养观,灾异论与清代王朝认同的关联,心性之学与大臣之道,康熙南巡与杭州西湖景观建设的关系,清末民初的中西联姻与国家认同,清代中、日教科书所提供的近代人种学知识及其意义,清末传入政治经济学知识的路径,李岩的故事如何被清代史学家接受,黄帝的偶像如何塑造和延续等等。这些研究,大多反映了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与影响。有的学者还结合清代历史,大胆提出或深入阐发了诸如“学者型官僚”、“技术官僚”、“清代皇家新儒学”,以及“中国跨体系社会”等新的解释历史的概念,引起了与会学者广泛的兴趣。

清代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关系,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行政措施是此次会议的又一个主题。近些年来清代政治史的研究呈现出弱化的趋势,研究者更多地将注意力由对政治斗争、权力关系和政治事件的考察转移到对关乎国计民生各个方面问题的关注。此次会议上,不仅有对八旗制度、科道制度、外蒙古捐纳制度、属州制度、养民蠲租、盛京围场捕牲等制度的考察,而且有对明清易代、雍正即位、乾隆朝江南河务和海塘修筑、金川之役,包村事件,以及总督、外务部大臣等官僚群体等问题在新的史料支撑或新的理论影响下的新的解读,还有民间诉讼、民间宗教、区域社会、基层治理模式等相关问题的探讨,等等。总的说来,各种议题均不同程度地关注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表现了此次会议呼吁“回归”政治史,进而探讨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如何“回归”政治史之路径的自觉关怀。

 

 

 

次会议是海内外学者第一次就“新清史”展开直接对话的重要学术会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关问题达成了某些共识,这将对清代民族和国家认同问题的有关认知产生影响。或许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经历过“新清史”挑战之后重新在新的高度回归的“国家认同”,已经成为清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

此次会议紧张、有序,讨论热烈、深入,真正达到了学术交流的预期目标,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前来旁听并自愿参与研讨的不仅有来自北京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学生,还有不少来自欧美和日本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历史研究》编辑部、《光明日报》史学版、《中华读书报》思想学术版等学术文化媒体,均有学者代表出席会议。

 

 

附与会学者名单:(以中文名拼音排序)

序号

姓名

国家或地区

工作单位

1

宝音朝克图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2

David A. Bello

贝杜维

美国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HistoryDirector of East Asian StudiesWashington & Lee University

华盛顿与李大学东亚系副教授

3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

4

曹新宇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5

常建华

中国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6

成崇德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7

Roger V. Des Forges

戴福士

美国

History Dept. i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8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9

Emma J. Teng

邓津华

美国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Section of MIT

麻省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10

定宜庄

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11

董建中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12

杜家骥

中国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3

高王凌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4

耿晓明

中国

《历史研究》

15

郭成康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6

和卫国

中国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17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8

Minghui Hu

胡明辉

美国

Department of HistoryHumanities Academic ServicesUC Santa Cruz

圣塔克鲁兹加州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19

 

日本

大阪法科经济大学教授

20

华林甫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21

黄爱平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22

黄东兰

日本

爱知县立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

23

黄国信

中国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24

黄兴涛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25

金国平

葡萄牙

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社会及政治科学系东方学院

26

阚红柳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27

赖惠敏

中国台湾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28

李典蓉

中国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讲师

29

李红岩

中国

《历史研究》

30

李文海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31

梁一模

韩国

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教授

32

刘凤云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33

 

中国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34

刘文鹏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35

刘小萌

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36

Tobie Meyer-Fong

梅尔清

美国

Associate Pro. Of History Dept.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37

James A. Millward

米华健

美国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乔治敦大学外事学院教授

38

Mark Elliott

欧立德

美国

Pro. Of Dep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in the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

39

Peter C.Purdue

濮德培

美国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40

祁美琴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41

森纪子

日本

帝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42

森时彦

日本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43

沈卫荣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44

宋寅在

韩国

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教授

45

 

日本

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国际文化学科教授

46

 

中国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副教授

47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48

 

 

美国

Professor i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Texas A&M University

德州A&M大学历史系教授

49

 

中国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50

汪利平

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51

Marc Andre Matten

王马克

德国

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中国学系副教授

52

户华为

中国

《光明日报》

53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54

夏明方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55

谢茂松

中国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56

 

中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57

 

韩国

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教授

58

杨念群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59

余新忠

中国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60

 

中国

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

61

Michael G. Chang

张勉治

美国

Associate Pro.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Dept. of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乔治·梅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62

张寿安

中国台湾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63

张永江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64

赵晋华

中国

《中华读书报》

65

赵世瑜

中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66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67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68

赵志强

中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