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斯土斯民:环境历史中的城市与乡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举办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6-04

2014年5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斯土斯民:环境历史中的城市与乡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国不同学科领域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亲切会见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威廉·克罗农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卡森中心克里斯多夫•毛赫先生,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WORSTER Donald教授、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副院长夏明方教授、侯深博士、KNEITZ Agnes博士陪同,就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研究国际化进程达成重要共识。

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主持。陈雨露校长、毛赫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出席并致辞。陈校长在其流利的英文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当代国内外环境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指出乡村与城市是农耕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两个基本场所,也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妥协、对抗与交流的栖息地,二者在自然与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发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既是数亿农民与城市人所必然面对的文化与社会问题,也是文明演进中派生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所以,从环境史的角度探讨城市与乡村关系,将会使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产生新的叩问与反思,为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一种历史性的借鉴。陈雨露校长和黄兴涛院长均表示学校和学院将继续大力支持生态史研究中心的建设,加强与卡森中心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外关注环境历史与生态文明的学者提供更好的对话平台,为史学研究与绿色未来继续贡献力量。毛赫先生表示卡森中心在其存在的时间里将会一直保持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的合作关系。

整个会议分主题演讲和专题讨论两个阶段。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的威斯康星大学杰出教授威廉·克罗农为大会做了题为“都市的种种自然:环境史中的城市与乡村”的演讲。他着重提醒与会学者注意,作为本次会议主题的城市和乡村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也是某种具有文化意蕴的范畴,在环境史研究中使用这些范畴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反思。随后,结合他在《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一书中的研究,克罗农教授为我们讲述了19世纪时期的芝加哥如何在同腹地之间进行自然资源交换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他强调从环境史角度理解城市与乡村关系,需要在时间、空间和思想维度上打破城市和乡村边界,发掘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与文化关联,建立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双向联系。

专题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围绕“环境的特性”、“物质的循环”、“规划城与乡、“权力关系”四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涉及的问题包括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斯土与斯民在环境认知与归属感中存在的冲突,围绕食物、能源交换和废品处理等形成的城乡物质循环系统的演变及其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政府、市民、农民等不同行为主体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对城乡环境的形塑,连接城乡的不同等级的权力在城乡变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联系等。

此次会议采取全新的讨论形式。在简短的论文宣讲与答疑之后,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立即展开小组讨论。除对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外,学者们还就一些延伸问题,如自然观念的文化建构与解构,史料选择和使用中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诉求,自然灾害和疾病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中西传统生态观念的差异,年鉴学派总体史研究对环境史研究的影响和意义,宗教、技术、阶级、权力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威廉•克罗农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具有反思性的总结发言。夏明方教授首先对会议做了简短总结,随后指出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发现乡村与自然的价值,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缺少现代性反思的盲目的城市化终将导致人与自然的荒野。通过发掘中国古老哲学中的生态价值以及吸取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将为我国尚在进行的城市化建设中的城乡之间的张力与合作提供生态角度的历史借鉴。威廉•克罗农教授围绕环境史研究应如何书写历史、研究人类和自然在历史中的张力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环境史研究需要一个包括非人类世界和城市、乡村等人类世界的更广义的自然。其次,研究城市与乡村关系时须秉持一种在时和在地的历史观,对范畴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再次,城市环境史研究需要将国家、权力、阶级、市场、资本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等要素引入其中,以更广阔的视野,建立一个更加多维立体的解释框架。最后,环境史的终极关怀在于调节人类世界和非人类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使其和谐共处,共同讲述和塑造一个整体的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马幸子供稿)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