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史学前沿讲座在公教一楼506室举办,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小枫教授,由杨念群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刘小枫教授长期活跃在思想界与理论界,在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尤其是古典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获得过海内外的广泛认可。此次讲座题目是“施特劳斯论修昔底德史学”,主要探讨了施特劳斯在重新解读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探寻其与希腊城邦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差别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发现了一种与城邦哲学具有不同表达形式但有共同精神内涵的城邦史学,进而探讨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古典史学与希腊文明传统的品质,西方古典城邦史学与当代以兰克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新史学”之间的差异。
施特劳斯在三篇重要文章中展开了自己对城邦史学的论述,尤其在《城邦与人》第三章中的论述最为提纲挈领。在施特劳斯看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中所涉及的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之间有着某种分离与聚合的关系。其关联之处在于都从城邦政治体这一特殊政体形式出发思考人类的问题,其差异则在于,《理想国》等政治哲学作品是以道德理想形式来书写历史(苏格拉底的历史),而《战争史》则是以权力和自然秩序为原则来书写历史。史家与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政治参与的理解不同,他们只关注现实,而不去追寻道德理想形态。城邦哲学与城邦史学之间的这种张力正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内在张力。
刘教授还借助施特劳斯的文章对当代实证主义史学提出了批判,认为以17世纪后期波舒哀的《世界通史》为标志,现代史学不再关注城邦生活方式,不再参与对某种特殊政治体的讨论,而是进行一种对普遍生活方式的叙述。修昔底德那种融合修辞、诡辩、对话为一炉的写作方式被一种普遍化的历史进程描述所取代。现代史学不再像传统史学一样爱智慧、讲原则、重道德,从此与哲学分道扬镳,从根本上瓦解了古典人文主义的政治关怀和历史写作的功能。
当代史学的碎片化趋势在过去20年里常为学界所诟病,然而大部分攻击都没有抓住关键。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对传统史学的颠覆、破坏是否真如世纪之初“新史学”主张所畅想的那样尽如人意呢?施特劳斯对古典政治哲学复兴的号召在当代西方已有颇多回应。施特劳斯古典史学的解读是否会引发学界进行更多的思考呢?我们拭目以待。
(文:清风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