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末民初的中日关系——孙中山、梅屋庄吉的交谊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9-06

      

    9月4日 ,由我院承办的“清末民初的中日关系——孙中山、梅屋庄吉的交谊及其时代”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逸夫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亚洲和平贡献中心共同主办,历史学院具体承办相关事务。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先生、日本驻华使馆丹羽宇一郎大使、山田重夫公使、亚洲和平贡献中心理事长西原春夫先生、梅屋庄吉曾孙女小坂文乃女士、日本庆应大学名誉教授山田辰雄先生,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东亚共同体学会会长进藤荣一先生,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长步平先生、郑匡民研究员、北京市社科院钟少华研究员、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尚小明教授、清华大学刘晓峰教授,我校副校长杨慧林先生,国际交流处处长唐忠教授,历史学院胡绳武先生及孙家洲、黄兴涛、刘后滨、杨念群、马克锋、曹雯、杨剑利、公管学院严平,国际交流处王路方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此次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红军女士、顾问何大章先生,DECIDE杂志发行人白尾芳辉先生等各界中日友人和学者。

    会议开幕式由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主持,福 田康夫 先生、丹羽宇一郎大使先后致辞。几位嘉宾回顾了中日两国人民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指出尽管中日关系还存在着不如意之处,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中日友好已植根于两国人民心中,尤其是以 孙中山 先生与梅屋 庄吉 先生的珍贵情谊最为两国人民所称颂,我们今日更需要继承 和弘扬孙 先生、 梅屋 先生百折不挠、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将两国先贤们开创的中日友好关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接下来的大会发言中,与会学者分别就“孙中山、梅屋庄吉的交谊及其理想”、“孙中山、梅屋庄吉的时代”、“清末民初的中日关系”等几个主题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的友谊、孙中山研究的意义、孙中山实业计划、中日民主党派、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考察、日本新名词在华传播、“东学”问题、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民国大学的日本史教育等多个方面,在缅怀前辈先烈的丰功伟绩、重 温中山 先生与日本友人的真挚情谊之外,还重新从各个视角审视与剖析了清末民初时代背景下的中日关系,丰富了孙中山及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本次会议是为配合在宋庆龄故居举办的“孙中山与梅屋庄吉”主题展览而配套举行。这次会议连同展览为新时期发展和巩固中日友好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镜。

~~~~~~~~~~~~~~

背景资料:

    梅屋庄吉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实业家。他是孙中山的生死之交,与孙中山有着30年的跨国友谊。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坚定战友,始终如一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梅屋庄吉1895年1月在香港首次见到了孙中山,两人一见如故。为了协助孙中山实现理想, 梅屋 先生决定倾囊相助,并立下“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的誓言。此后, 梅屋 先生多次筹集资金购置军械、弹药,在东京有乐町设立“中国同盟会后援事务所”,在滋贺县八日市建革命军飞行学校等,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都予以倾力支持和资助。据统计,梅屋庄吉投入中国革命的资金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万亿日元。同时, 梅屋 先生的夫人还为孙中山和宋庆龄“巧搭鹊桥”,促成了两人的婚姻,并在梅屋庄吉的家——著名的松本楼,为两人举办了婚礼。在孙中山逝世后,他顶住压力,铸造了四座孙中山铜像赠送给中国。

    2010年8月24 -29日, “孙中山和梅屋庄吉展”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展出,这次展览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展览现场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追忆孙中山先生和梅屋庄吉先生的深厚友谊。

                                                           (图/文:清史所)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