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举行开题报告会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3-12

2014年3月8日上午9时,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近40位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组成员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科研处处长刘元春教授、科研处副处长沃晓静同志、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满志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郑景云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高建国研究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李国荣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姜涛研究员担任此次会议的评审专家。

杨慧林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意义重大,它涉及多个学科,对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次非常好的经验,有助于在既有丰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灾荒史研究。

随后,刘元春教授与黄兴涛教授在致辞中均肯定了该项目在推动基础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表示学校和学院必将同心协力在服务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项目组大力支持,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完成

报告阶段,项目组首席专家夏明方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叶瑜副教授分别从项目的学术价值、框架结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与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本课题的工作方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随后,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次陈述了各自的任务分工及工作方案,并就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向评审专家征求指导意见。

在听取项目组报告之后,各与会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该课题兼具文献资料的集成性、学术交流的公共性、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和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等诸多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清史研究的信息化进程和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历史变化与自然灾害史研究。虽然项目经费有限,但项目的研究基础扎实,前期准备充分,团队力量强大,分工合理,希望项目组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功德无量”的基础项目,在学术理念、学科建设与资料利用等方面实现清代乃至中国灾害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审专家还针对原始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史料选取、材料解读、地理沿革、灾害类型和灾害等级划分标准等问题以及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延展性规划提出了若干具体指导意见。

当日下午2:00-4:30,课题组全体成员和评审专家在清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首次讨论会,对项目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研讨。其中,评审专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李国荣研究员针对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档案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目录错误、档案缺漏、排序标准等问题给予了反馈,双方就《清代灾赈档案史料汇编》的后续合作与出版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共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评审专家满志敏、郑景云、高建国研究员,对清代自然灾害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中的字段设计、编码规则、层级转换、数据信息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为今后本课题的各阶段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马幸子)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