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历史地理学专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林天人研究员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公共教学二楼2415教室作了题为“明清舆图经眼录——兼论古地图研究方法论”的报告。本次讲座系“史学前沿”讲座第六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主持。
林天人研究员近年致力于古地图研究,多年来积极推动与国内、国际间各典藏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海外图书馆所藏舆图公诸学术界。著有《治水如治天下》、《笔画千里——院藏古舆图》、《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方舆搜览——大英图书馆所藏中文历史地图》等多部著作。

林研究员指出,地图学领域内涵丰富,本次报告将结合其研究经历,举例说明。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林先生从地图学、台北故宫博物院舆图来源及种类、建立舆图平台等方面出发,讲述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于地图学问题,林研究员指出,地图学是介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学科。历史强调时间,地理强调空间,地图则兼而有之,将时间的空间感、空间的时间感合二为一。地图学体现了舆图知识与绘画美感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图画本同源,而在其发展演变中,因实际出发点的差异而逐渐产生分歧。林先生将其生动地比喻为画家与绘图师的分野,具体表现为画多署名,而无文字信息,图则多不署名,文字信息相对丰富。前者如台湾故宫博物院书画处藏《早春图》、《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后者则以诸多河工图为代表。林先生以《黄河图》为例,指出最初研究者将其断代定为明代,后林先生通过与相关文献比对,考订为清康熙朝靳辅治河后所绘,图中的河工证据了然纸上。
林先生还分享了自己对于绘图者与看图人表达、思维间差异性的一些思考。地图绘图者更关注地图的工具性,而读图者则关注图像背后的表达与观念。林研究员认为,画图与读图的区别在于地图的本质是工具性的,有着工具导向的作用,而舆图往往又带有绘图者主体性的烙印,有着一定的诱导性,甚至欺骗性。林先生以《上海县志》所绘上海城区图为例,作者有选择地将其中的租借、教堂一一抹去,呈现了一幅没有外国势力介入的上海城域图景,这则与历史实际不符。

地图缩小了世界,扩大了视野。林研究员指出,绘图者努力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反映的强烈的主观认知与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在研究中应当格外关注的。地图内部的讯息、主观认定,恰恰反映了作者关于空间的认知及其所表达的空间观念。
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舆图来源及种类问题,林天人研究员首先讲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舆图收藏状况。这主要包括北平图书馆典藏原清朝内阁大库的藏本。至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将大部分精品图书运送到了美国保管,六十年代时期被运送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诸多私人收藏家以及不同单位的捐赠亦丰富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典藏。就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地图而言,据林先生统计,平图约300余种,近900幅,军机档、宫中档附图350余幅。林先生将其分为十大类,并相应举例说明。具体包括(一)经济史研究,此类地图藏量较多,应引起重视。(二)城市史研究,如《京杭运河图》、《黄河兰州浮桥图》等。(三)政区制度研究,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初所绘《江南各道府图表》。(四)地图思想研究,此类地图不多,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所绘《坤舆全图》较具代表性。(五)历史地理沿革研究,如《山东省地图》等。(六)军事、交通研究,如《江苏海防图》,其他各省区亦有相关地图可资查阅。(七)边界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如明代《九边图》,《北海岸全图》。(八)河运水利、河工研究,如《浙江海塘图》以及大量军机档、宫中档附图。(九)皇室出巡、驿辅、驿站道里研究,如乾隆时期所绘《京城至山海关程站细图》,《南京至甘肃驿辅全图》。(十)都城、宫苑及帝陵研究,如明末《北京宫殿图》,《热河避暑山庄图》。林天人研究员指出,配合折件及其附图,将文字与舆图对照研究,这类史料尤为值得重视,并举出同治九年张廷岳《奏报绘呈乌城要图并筹防事宜》及其附图详细说明。
除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舆图外,林先生还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图书馆的收藏情况。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舆图400余种,以官绘刻本、印本地图为多。其内容丰富,主题涉及疆域、政区、军事驻防、城市等。大英图书馆,以手稿、官绘本为多,其中清中晚期江浙及广东、澳门地区海防地图藏量丰富,即鸦片战争前后,这与英国在华发展密切相关。

就建立舆图平台问题,林先生指出,舆图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历史地图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成为热门。左图右史,图史必相因,舆图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整合古地图研究资源,提供更多元的使用。台湾相关的古地图览胜、数位方舆计划已完成数字化的初步成果,可供研究者查询与使用。
在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林天人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就古地图分类问题、图画鉴定问题,绘图主体性问题进行了交流。林先生指出,舆图研究非一蹴而就,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钻研。相关方法亦需根据不同状况而定,不能有墨守成规的观念。在古地图研究之中,应充分结合文献,以配合地图解读。林天人研究员还鼓励在座同学在自己的研究多关注到文献以外的地图资料,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华林甫教授对林天人先生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清风学社供稿(文:何永智 图:郑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