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英国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一届公共史学国际工作坊”于9月5-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历时两天半,来自美国国家博物馆、英国约克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法国里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四十多个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加。
在9月5日下午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首先代表学校,对参加工作坊的学者和学生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正值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之际,历史学院联合各兄弟院校共同举办第一届公共史学工作坊,对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给人民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的一份献礼。这次公共史学够工作坊的举办,不仅是对人民大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术传统的发扬,也是对我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办学宗旨的践行,更是对于人民群众历史知识之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研究员,则从公共史学与公共阐释的关系切入,阐述了公共史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他认为,公共史学是通过对话和倾听,在专业史学与公众之间开辟可共享的精神场域,在此过程中,学院派史学通过公共史学的阐释,可获得社会的“合法身份”。
英国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主任萨拉‧瑞斯‧琼斯(Sarah Rees Jones)教授,简要介绍了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的情况,并表示与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合作发展公共史学的经历非常愉快,希望双方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教授指出,本次工作坊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公共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史学事件,这将促进公共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公共史学与世界的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在开幕式上最后发言,他强调人民大学的青年史学工作者姜萌等有志于推动国内公共史学的发展,开创了这次与国际同道交流对话的机会。接着还会创办《中国公共史学》学术集刊、发布“公共史学集刊”微信公众号,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国际性、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呈现者、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后滨教授主持。逸夫会堂第二会议室座无虚席,除了正式参会代表,还有一些人慕名前来旁听。
在开幕演讲环节,美国公共史学会主席、美国历史博物馆医学部部长亚历山大‧劳德(Alexandra M. Lord)博士,以“共享性权威”概念作为出发点,探讨了公共史学实践中的复杂内涵。她指出,公共史家们需要寻找一条适合的道路,既鼓励公众的讨论和重新阐释,同时又能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自觉理解其复杂性。
萨拉·瑞斯·琼斯教授则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公共史学,特别是英国公共史学的发展情况。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现代与中世纪的对照中,阐发了自己对历史学公共价值的认识。
最后,法国里昂大学近代史教授、国际基督教历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克鲁姆纳盖尔(Yves Krumenacker)教授,借助法国关于“民族叙事”的争论等案例,探讨了“大众对历史的需求是什么”这一公共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更好地理解公共史学价值之前提,是公共史学需要在真正意义上遵从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要求。
6-7日,与会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分别围绕“公共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口述史学”、“历史知识传播与公众意识构建”等四个主题,展开了丰富而热烈的讨论。
梁元生、魏坚、王记录、钱茂伟、焦润明、Geoffrey·Cubitt(杰夫·丘比特)、Andrew·Lynch(安德鲁·林奇)、周东华、杨祥银、丁贤勇、李卫民、曹牧、王涛副、张鹏、张宏杰等分别发表了演讲。
五十多位与会学者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讨论了历史学的公共价值,以及如何在现实中运用历史学创造更好的世界等问题;四十多位学生代表,则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学者们请教,对话相当活跃。工作坊演讲中,精彩观点不时涌现。如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元生教授就指出,“这是一个共同创造历史的机会,人民通过口述、不同的记录把他们的声音留下来,因此,公共史学是一个‘共建的活动’。通过共建公共史学,人民一起参与到这个庞大和伟大的工程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沟通,本次工作坊还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每一主题只安排四到五位演讲者,研究者有三十分钟或十五分钟时间演讲,然后有同样的时间来回答提前征集的问题,或现场听众的提问。除了演讲者,还邀请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作为讨论嘉宾,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促进交流沟通。由于青年学生参会意愿热烈,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工作坊还委托“青年史学家”微信公号进行网络直播,累计有两万余人次通过直播观看了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的总召集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姜萌副教授。他在闭幕致辞中对此次工作坊的成绩高度肯定,感谢学者们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中外各地关于公共史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会上会下的各种讨论、对话和互动也非常积极有效,给主办者和参与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相信,公共史学在中国一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并将很快迎来一个更加自觉的快速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