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下午,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林少阳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带来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夏明方教授和杨念群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林少阳教授便以“如何从朝贡体系出发看待江户时代”设问,激发听众思考。林教授指出,学界对江户时代的历史一直以负面评价为主流,旨在凸显明治维新,也就是以“锁国的江户时代”来衬托“文明开化的明治”,因此,近代以明治为中心的历史叙述实际是建立在对江户时代的压制之上。林教授引用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进一步指出,“重新评估明治维新,需要某种长时段视野。而长时段视野最终必须落实到更为广大的空间,亦即‘东亚’这一空间上。以长时段去看明治维新,会发现江户时期的最大功绩是‘文治’以及‘文治’维持的长期和平。”
林教授认为,军事史家石康(Kenneth Swope)在《龙头蛇尾:明帝国和第一次东亚战争》中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称为第一次大东亚战争,实际上是有意忽略了隋唐时朝中国的两次东征。而且,用长时段来看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那么这次战争或可称为第一次朝鲜战争,而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美援朝便分别为第二、三、四次朝鲜战争。尤其是抗美援朝,一直被描述为冷战的后遗症,可是若从长时段角度来分析,它实际上是朝贡体制崩溃后朝鲜半岛至今尚未从中走出的后遗症的征兆。实际上,朝贡体制之下,战争反而比较少。这一结论给以往学界有关朝贡体系的评价带来挑战。朝贡体系并不是一个僵化的等级秩序,在这个体系中的国家,实则都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着博弈。
林少阳教授最后强调,是明治的母体孕育出了军国主义膨胀的昭和。这一结论进一步启发了我们对明治维新的再认识。
随后,杨念群与夏明方两位教授分别与林老师交流了看法。杨念群教授表示,以“长时段”的眼光对明治维新的重新思考为明清转型问题的再认识提供了重要视角。夏明方教授认为林教授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对现代化本身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在座同学们就“锁国”、“识字率”等问题向林少阳教授提问,场面十分热烈。林少阳教授一一回应解答。
林少阳教授长期致力于19世纪初以来中国及日本的思想史,兼及文学史、文化史等领域。本次讲座谈及许多极具启发性的话题,未尽之处,欢迎继续关注林教授即将发表的论著。
撰稿:沈淼 邓一帆/图:邓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