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著名地震灾害学者耿庆国研究员学术报告侧记
来源:清史所 作者: 清史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9

“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著名地震灾害学者耿庆国研究员学术报告侧记

4月20日下午,应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邀请,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耿庆国先生作了题为“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灾害与社会”学术沙龙系列第五讲,由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主持,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等校内外师生参加。

耿庆国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我国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利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讲座伊始,他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历程,指出,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周恩来同志即希望我国研究人员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大量中国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他本人有关旱震关系的研究也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起步的。

随后,耿老介绍了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地震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旱震关系理论的机理,就是认识到地震会影响气象,即地气耦合机制。因为在孕震阶段,不仅有力学过程存在,同时还伴随有热、电、磁等物理化学过程存在。而实际起着“烟囱效应”作用的地下旧有断裂带在孕震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破裂,为地下物质和能量上涌提供了通道。据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区,往往在震前1—3年是大面积的旱区,且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这种干旱往往具有长时间、大尺度、罕见异常的特征,是孕震过程中由于地下热、表面干而形成的“地表皮肤病”。震源体在孕震过程中,还会影响和改变台风和寒潮路径,造成特大降水或急剧降温。从旱到震的过程,也是特殊降水瓦解干旱的过程。因此,孕震中长期(震前一至三年)会出现大面积严重干旱;孕震中短期(震前半年至一年以上),会出现暖冬、冷春、凉夏和干湿失调、旱涝交替;短期临震阶段,则表现为低压低温、低压高温、特殊降水。在地震预报中,应特别注意长期干旱背景中发生的雨涝现象,还应关注地光、怪风、特大降水、低压闷热异常、地气雾味、云状异常、大气浑浊和日月光象异常等现象。同时,地震后一般会出现持续降水和降温,应做好对洪涝、山崩、滑坡、堰塞湖等灾害的预防,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耿老指出,旱震关系理论在1972年首次被用于实践。当年,华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旱区面积达113万4千平方千米。耿老据此认为,这是一个足以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甚至一组8级强震的旱区面积。国务院也对该地区地震预防作了相应准备。然而,1976年唐山地震的临震预报最终未能及时上达,令人痛心,但其震情也从反面证明了“特旱区就是强破坏区”的论断。2005年起,耿老又基于2002年来川、陕、甘、青地区出现罕见大面积干旱的情况,提出要关注我国四川阿坝州发生7.5级以上,乃至8级左右强震的可能。他根据强磁暴组合法,提出2008年5月8日(前后10天)是国内,特别是四川阿坝州红原一带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的高危时段。此后汶川地震的震情也证明了耿老论断的科学性。

讲座结束后,耿老就干旱和地震的关系、地震预报的上报和下达程序等问题与在座同学作了交流。他指出,研究表明,7级以上的地震都与干旱有关。对于地震预报工作要有“主管需努力,客观可认识”的态度,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确实有秩序井然的存在。研究者应当从演化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以震报震”,从历史记载中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我国大地震发生的规律。必须认真汲取唐山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深刻教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加强气象资料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运用,推动我国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

夏明方教授对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百业俱废,但我国地震预报事业却因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耿庆国先生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家,集毕生之功投身地震预报事业,特别是耿老以古稀高龄耕耘不辍,令人感佩。耿老的旱震关系理论始终在天、地系统中研究地震运动,提出的“红肿效应”、“烟囱效应”、“地表皮肤病”等理论令人深受启发。同时,耿老的研究始终与历史紧密相关,致力于在历史变化中探索地震规律,这启示我们不要把历史仅仅看做是对过去的研究,而要关注变化,历史研究的精髓在于对古往今来一切变化的探讨,并从变化之中寻找对于未来的可能借鉴。讲座中,耿庆国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学术追求和心系国计民生、矢志治学报国的精神境界令在场师生深受鼓舞和鞭策。





清风学社供稿(文:宋儒  图:郑腾)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