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上午,第三十四期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暨十八届清风学社清风论坛第一期在国学馆地下B114室清史文献馆举办。
报告会由刘文鹏老师主持。刘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报告会的讨论主题与两位博士生报告人,并提出期待之后有更多优秀的博士生参与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氛围。
首先,2018级博士生王科杰以《从行省制到军府制:乾隆朝统治新疆之策略转变再研究》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乾隆二十四年末,回部底定后,清政府为应对疆域扩展及新疆驻兵屯田所带来的挑战,决定在新疆逐步推行行省制。然而到乾隆二十五年二月,随着阿桂由阿克苏北上伊犁屯驻,清廷对新疆的统治策略由行省制一变而为军府制。这一转变是在阿桂的影响下,乾隆君臣本着主要以新疆当地资源建设“以北制南”的军府制的原则,经过反复探讨后才发生的。此举不仅有着现实的军事意义与经济意义,更具有论证清廷统治新疆合法性的重要象征意义。就当时形势而言,军府制优于行省制,新疆建省的条件并不成熟。
张永江老师作为主要评议人,赞扬了该论文视角新颖,且发掘出很多新的史料。但也指出在不同时代语境下,“新疆”的范围和内涵各有不同。因此要注意分区域、分民族,从多个维度进行讨论。
随后,2017级博士生惠男作了题为《礼仪与权威认知:乾隆帝画像与瞻礼、金瓶掣签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乾隆年间,清廷曾分别向达赖喇嘛的布达拉宫、班禅额尔德尼的扎什伦布寺赠送了两幅描绘乾隆帝身着佛装、扮演文殊菩萨形象的画像。但在不同的语言文献中,关于这两幅画像于何时、因何事由被送到西藏的问题,出现了完全迥异的记载。惠男根据与画像有关的满文档案和藏语文献,梳理乾隆帝画像入藏的经过以及画像与瞻礼、金瓶掣签制度改革的关系,进而分析了清廷试图透过画像所传达的政治话语与藏传佛教世界的成员如何感知、回应皇帝的权威。
杨念群老师提出“主导性虚构”的概念,认为历史研究应虚实结合,应该关注对虚构部分的解读和评价。惠男同学对乾隆帝画像这一象征性物品的解读,恰恰表现了统治中“虚”的重要性。此外,杨老师建议应对一些史料,尤其是图像史料的解读仍需下更深的功夫。
最后,在讨论环节,祁美琴、董建中、曹雯等到场老师也对两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共同探讨了图像史料解读的路径与方式。在场学生也就书籍史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们纷纷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予以详细回应。
文:李翔宇
图:雷天月、李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