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本所概况 新闻动态 本所学人 学术前沿 本所成果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基地管理 清史纂修 清风学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学沉思录》出版专家座谈会顺利举办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2025年4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主办的《清学沉思录》出版专家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400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围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新著《清学沉思录》展开了深入研讨。

图片 

本次座谈会分为上下两场进行,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副处长胡恒教授,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夏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在致辞中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对《清学沉思录》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指出该书是黄爱平教授多年潜心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结晶,呈现出作者淡泊宁静、踏实治学的学术境界和精神风貌。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该书内容、学术价值以及清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荣誉主任安平秋盛赞黄爱平教授治学严谨、学风笃实,认为该书展现了作者在浩如烟海、繁杂无序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考镜源流的深厚功力。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篇目组专家李治亭指出《清学沉思录》具有两条鲜明的主线,即“清代学术思潮、学术流派研究”和“清代重要典籍研究考证”,全面展示了清代思想的整体风貌,构建了清代学术史的完整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原副主编李尚英编审认为《清学沉思录》秉持唯物史观,体现出作者以学术繁荣为使命的崇高担当,融合文化史、思想史与社会史多维视角,历经四十载深耕细作,铸就了这一学术丰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少川指出,作者是新中国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清学沉思录》堪称其学术生涯的又一扛鼎之作。该书跨度宏阔、议题丰富,系统梳理有清一代重要学术人物的学术脉络与历史评价,精准考辨关键文献,并深入探讨清朝国家与民族认同建构、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互动两大核心命题,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敏锐的问题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汪学群认为《清学沉思录》呈现了作者四十余载治史心路历程与学术特质。论题聚焦上,以清初至清中期文献研究为关照核心;内容架构上,可析为清初学术文化政策、文献编纂、学术思潮嬗变、学术流派衍化及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思想等维度,融理论与实证于一体,广涉清学关键人物、核心思潮,点线交织,立体地勾勒了清学全貌。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教授认为《清学沉思录》具有“朴实有华”的特质,非故作惊人之论、标新立异之态,作者笃实勤勉、沉潜精进,于细微处见真章,尽显学者风骨与学术积淀。《清学沉思录》这一厚重的学术成果是作者淡泊宁静、潜心治学人格品行之映照。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指出,《清学沉思录》收录的文章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学术特质与研究风范,其治学始终秉持执着精神、淡泊心态,在学术道路上稳步深耕。作者运用踏实方法,注重实证考据,同时兼具创新风格,于传统学术框架中开拓新径、提出新见。该书在文献学研究领域树立了典范,在清学研究方面亦打造了高质量样板,从研究视角、方法运用到成果呈现,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图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研究生院教授罗琳指出,作者前期诸多文章已初现其学术思想端倪,而该书更可清晰洞见作者的学术研究脉络,即以《四库全书》为原点,辐射至整个清代学术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使清代学术研究呈现出厚度、广度与深度兼具的特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燕京教授从作者的治学与为人的交互映照中,揭示学术精进之道,认为作者秉持“淡泊平和”之风范,言谈举止始终从容不迫、温润如玉。这种“淡泊明志”之精神境界与“笃行致远”之治学态度互为表里,共同构成其学术生命之双重底色。正是凭借这种持之以恒的学术坚守,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典籍、著书立说,铸就学术辉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孟超编审从学术出版的视角出发,指出该书是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经得起时间检验之作,堪称当代学术出版的典范力作。同时盛赞《清学沉思录》具备“四精”特质,即撰写精心、编辑精良、装帧精美、成书精品。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锷教授认为《清学沉思录》精准锚定清代学术史核心命题,从思想文化、典籍校理等多维度进行系统阐论,彰显出研究缜密性及学术自觉意识。全书以五方面专题架构清代学术史研究体系,纵贯思想源流、文化赓续、典籍考镜、学人群像等关键领域,为学界勾勒出一幅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学术图景。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指出,作者治学之路始终深耕清代学术史领域,未尝旁骛。《清学沉思录》的付梓,恰是其数十年如一日沉潜钩沉、精研覃思之学术积淀的凝练呈现,为当代学界树立了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学术典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仲华研究员认为作者是新中国清史学科体系的重要奠基人戴逸先生所开创学术脉络的核心传承者与积极践行者,始终将文献视为基石,对黄宗羲、全祖望、戴震等清代学术巨擘的著作展开细致入微的文本考辨与思想深挖。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谢冬荣研究员谈到作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秉持“学脉相承”的理念,致力于培育深耕清代思想文化史的青年才俊,为学生树立起研究治学的典范,为清史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教授指出,《清学沉思录》从国家民族认同来看待清代文化政策,从基本文献、重要学人入手梳理清代学术思潮,从世界史看待清代学术价值,研究精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曹刚华教授回顾了人大历史文献学自1980年代以来的学科建设历程,代表历史文献学教研室对黄爱平教授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认为黄爱平教授培养了一大批深具学术创新力的新生代研究者。

会议最后,《清学沉思录》作者黄爱平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会议圆满结束。

图片 

图片 

《清学沉思录》是清史、思想文化史、文献学史专家黄爱平教授的论文集,凡分五卷,卷一主要探讨清初学术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卷二集中考辨若干重要文献典籍,兼及文化传统,卷三论述清代学林人物与学术思潮,卷四考察乾嘉学术与流派演变,卷五讨论清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所收论文涵盖清代学术思想文化暨文献典籍,资料丰富,论述深刻。全书既有严谨扎实的考证,又有新颖独到的见解;既长于人物、典籍的细节辨析,又注重宏大开阔的历史叙事,实为近年来相关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力作。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网上工程
张永江
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
清史目录
胡恒
《清史研究》投稿须知
第十二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京举...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最新信息
杨剑利著《闺门的退隐:近代中国性...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 ...
2021年“史学前沿”第九讲:出...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2021年“史学前沿”第八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方...
博士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顾问:陈桦教授>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账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