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晚六点半,第二季清风沙龙在人文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的主题范围广泛,涉及社会史、文化史、边疆史地、历史地理等领域。

此次沙龙的报告人包括国际关系学院的2011级博士汪雪芬以及历史学院2011级博士慕容浩、褚红霞、施剑,他们分别就相关的研究领域做主题发言。本次沙龙由2011级硕士研究生张一驰主持。
首先汪雪芬以玉环县“乡风文明引领工程”为例,探讨了道德重构视阈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问题。通过剖析框架与方法、案例描述来分析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以促进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慕容浩的主讲题目为汉代饮食管窥。他通过分析烹饪工具的发展及汉代的食品种类,展现了一幅汉代饮食生活的画卷。食物的种类、获取难易程度和加工处理,直接影响着某一区域、某一时段内人的生活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慕容浩涉及的汉代饮食的种类和价格,这对于探研汉代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意义。褚红霞对清代新疆移民的特殊群体——遣犯的落籍进行了考察,对遣犯的来源、发遣原因、转入民籍的身份及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清代对新疆的开发,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遣送犯人。这些犯人中间不乏重要的人物,是清史研究中所不应忽视的。褚宏霞的工作,从这些犯人落籍的过程中,试图探寻清朝对新疆政策的某些特点,无疑可以给人以很大的启示。施剑的报告题目为由虚如实,本位之归——“京师考”。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先秦以来的“京师”称谓内涵的演变,然后探究了明清时代“京师”所指区域,以及该区域与“直隶”之间的关系。自元以前,所谓“京师”一般指都城所在之畿辅地域,泛指王朝统治核心地区,尚不具备地理区划的意义。明洪武十一年,“京师”开始既指京城,又指中央直隶地区,由此完成了从虚入实的地理层级变迁。由明入清,“京师”所指政区范围发生变动,即自一省专称回归至历史上的都城本位并坐实为京城之专名,原中央直隶地区被定“直隶”之名,“京师”的政区形态亦由明代典型的地域型政区转入清代的单一城市型政区。
在提问互动环节,各位同学就相关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此次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学术生活,创造了一个有助于思想交锋、学术交流的环境,让真正关心学术质量水平的同学能够有所收获。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图/文:清风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