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纪念郭影秋同志诞辰100周年: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联合发起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承办,教育部、北京市、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郭影秋同志亲友、研究郭影秋学术思想的专家学者、南京大学、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徐州史志研究室等各界人士代表,我校校领导程天权、林岗、杨慧林,老校长李文海,以及师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纪念大会上,纪校长代表人民大学致辞,对与会嘉宾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郭影秋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以及与会的各位嘉宾代表先后发言,深切缅怀了郭校长深厚的学识素养、高风亮节和卓越贡献。

纪念大会之后,与会的部分明清史专家学者召开了“纪念郭影秋同志诞辰100周年: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学术研讨会,就“郭影秋与明清史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杨慧林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致辞,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就郭校长投笔从戎继而弃政从教的人生选择表达了敬意。

王俊义先生作为郭影秋回忆录《往事漫忆》的整理者,深情回忆了与郭校长的交往,介绍了郭校长创建清史研究所、支持明清史研究、培养关心清史专业人才等多方面的业绩,认为郭影秋校长的工作为清史编纂创造了条件,为清史工程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辽宁社科院张玉兴研究员以郭影秋校长的代表作《李定国纪年》为引,深入剖析了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变动剧烈、时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得以凸显和强化的历史现象,并对之进行了分析,给予了高度评价。李治亭先生则认为,对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进行评价,关键在于对当时的时代特点有清醒和准确的把握,他肯定了清朝作为当时主要统一力量的特色和最终完成统一的功绩,但又反对夸大清王朝的民族特色,强调它最终仍不过是一次王朝的更替而已。
在“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专场讨论中,与会学者分别就赋役、保甲、八旗、士人、清朝的正统观、皇权王权之争、私修史书等不同论题进行了研讨。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通过对明中后期江南士绅力量的极大张扬、清初对士绅惩戒兼以笼络的种种措施进行详尽阐述,描绘了由明入清江南士风的迅速转变。人民大学刘凤云教授认为,汉军旗人在明清鼎革的历史斗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背负了“贰臣”之名而备受争议,在学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辽宁大学张杰教授在《顺治帝即位原因新论》一文中提出,顺治帝即位不仅具有其偶然原因,也具备其必然因素,即以两黄旗势力为代表的皇权力量在政权争夺过程中措施得当,并最终战胜王权,从此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阐述了从清初以至乾隆,清王朝正统观形成、发展、并最终确立的过程与特点等问题,并揭示了这一正统观对于认知清朝历史的重大意义。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从一幅云南楚雄的石刻画着手,探究了清代西南历史变迁及人们的历史记忆,并以此为证,分析了以传递当时历史信息的图像反过来证史的可能性。南京大学夏维中教授对从宋金至明农村基层组织变迁的角度着眼,探讨了赋役制度的南北差异、特性及影响。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以15部记载顺康史事的各省通志为考察对象,对顺康时期各省推行保甲情况做了综合分析和总体评估,得出清代顺康时期保甲并不普及的结论。山东大学屈宁博士通过对清初史家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的详尽剖析,总结了这两部史书的编纂特色与历史价值。人民大学阚红柳博士则从宏观角度,考察了明清之际众多私修史书中关于当时人物的评价与认知,并解读了形成这些参差不一的人物评价的历史原因。南开大学南炳文教授作为晚明史的专家,就清初遗民问题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以往对遗民的研究并不全面,忽略了遗民入清以后态度变化的过程。人民大学王汝丰教授最后对会议做了小结,并指出,在明清史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忘怀郭影秋校长对人民大学明清史研究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会议以纪念郭影秋校长始,又以纪念郭校长终,圆满拉上帷幕。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清史所部分教师罗明、黄兴涛、夏明方、华林甫、黄爱平、祁美琴、张永江、曹新宇,刘文鹏、毛立平,曹雯、丁超等,以及来自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单位的媒体记者。
(文:李静 / 图:王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