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史学》第八卷《历史与记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定价:68.00元
 
	本卷主编:孙江
 
	本丛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本卷有四个主题:“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
、“殖民·后殖民记忆”,共收录了11篇论文,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均面对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历史是如何被表象之问题。
 
	目录  
 
	序言:在记忆与忘却之间
 
	唤醒的空间
 
	傅安宁   重审中国的得与失:作为集体记忆的圆明园
 
	序言:圆明园现象
 
	圆明园记忆的研究方法
 
	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回望圆明园
 
	结论:圆明园,曾经与未来的事物
 
	王楠     魂归何处?——围绕秋瑾的记忆博弈
 
	性别之争
 
	私人记忆之争
 
	公共记忆之争
 
	记忆场域之争
 
	结语
 
	陈蕴茜     民国时期孙中山漫画的政治讽喻
 
	说鬼
 
	造神
 
	讽人
 
	海青     异星:牛哥与1950-70年代台湾的政治漫画
 
	小引:独特的牛哥
 
	应时而生的“牛伯伯”
 
	作者经历与自我形塑
 
	迁居、战争与身份认同
 
	美援与农复会工作
 
	报纸托起的明星
 
	心战
 
	源流、困境与对策
 
	结语
 
	记忆之觞
 
	王晓葵   灾害记忆图式与社会变迁——谁的唐山大地震
 
	康熙十八年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记忆框架
 
	大众传媒图式下的灾害记忆
 
	结论
 
	孙江   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
 
	唤起的空间
 
	罪与罚
 
	名与节
 
	善与恶
 
	结语
 
	记忆中的历史
 
	韩子奇    从时间的差序到空间的差序:晚清民国时期的“西来说”
 
	引言
 
	欧州的西来说
 
	日本的西来说
 
	国粹派的西来说
 
	从时间差序到空间差序
 
	民国时期西来说的特色
 
	结语:民族国家本位的世界体系
 
	李恭忠   历史三昧:康熙帝与明孝陵的故事
 
	前言
 
	“满汉”与”古今”:历史作为权力的道具
 
	“兴亡”与“治乱”:历史作为理智的源泉
 
	“英主”与“圣君”:历史作为价值的标尺
 
	结语
 
	胡艺泽    双重身份下的记忆纠缠——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与南京灵谷寺
 
	筹备与建造
 
	空间的形态与意义
 
	祭祀仪式与革命记忆
 
	游览胜地之“灵谷深松”
 
	结语
 
	殖民·后殖民记忆
 
	王马克  中国英雄的日本化——日本殖民话语中的国姓爷
 
	引言
 
	日本化的过程和特征
 
	作为历史人物的国姓爷
 
	江户时代的国姓爷及其形象的日本化
 
	国姓爷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的作用
 
	国姓爷成为日本神明及其内涵的矛盾
 
	余论
 
	南诚   残留中国日本人话语——以电视纪录片为题材
 
	记忆·表象的媒体
 
	错综复杂的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的政治学
 
	征稿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