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引言:再生产的近代知识
 变通张寿安:安门之学:钩沉传统学术分化的一条线索
 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
 从龚自珍“天下第一序”谈起
 阮元学圈的学术事业
 戴震以降的“说经”传统
 结语:晚清的另一层转折
 关晓红:殊途能否同归:立?科举后的考试与选材
 引言
 统一抡才与培才
 各种学堂考试与规章
 选才用人趋向
 殊途难以同归
 孙青:“以《周官》为之纲”:清末新政前后朝野对传统资源的应用一例
 引言
 戊戌前后维新派以名周礼》论西政的情况
 “某大吏等杂聚败叶之论”一一张之洞《劝学篇》对《周礼》的应用
 庚子辛丑之际清廷“诏议变法”与《周礼政要》的推出
 清末科举改制与《评点周礼政要》
 官方的读经构想:癸卯学制设计的《周礼》课程方案
 余论:作为表达方式的喀周礼》
 
 融会岸本美绪:中国史研究中的“近世”概念
 引言
 日中两国早期的“近世”论
 “近世”和“近代”
 多种多样的“近世化”
 仓田明子:《资政新篇》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
 《资政新篇》的修改
 从《资政新篇》看洪仁玕在上海租香港的经历
 结论
 黄东兰:书写中国——明治时崩日本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中国叙述
 引言
 “支那史”的创出
 “开化”与“进化”
 从“支那史”到“东洋史”
 时间与空间表象
 余论:“日本不在”的隐喻
 顾德琳:近代中国和“人种”概念——“全球本土化”问题的历史探讨
 引言
 我们是否为“黄色”
 “我们”是谁
 结论
 
 发明陈蕴茜:山歌如火:《刘三姐》的性别意识与阶级抗争
 谁的“刘三姐”
 寻找“刘三姐”
 再造“刘三姐”
 “刘三姐”的阶级抗争
 结语
 许国惠:样板戏里的革命:领袖、群众、阶级斗争
 引言
 从沪剧现代戏到京剧现代戏
 从京剧现代戏到京剧样板戏
 五部京剧样板戏定稿本的主题
 
 |